抽象派的画派特点
【抽象表现派】亦称“纽约画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从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抽象画派运动发展而来,独立于欧洲画派之外,具有影响力或神的第一个美国画派。亦称“纽约画派”(The New York School)或“行动画派”(Action Painting)。抽象表现一词,原是德国批评家霍洛吉(Oswald Herog),在1919年时用来称呼康丁斯基1910年代所作的主观表现绘画。到1944年,美国批评家詹尼士(Sidney Jamis),首次以“抽象表现主义”称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所崛起的一群美国年轻的抽象画家。这群画家包括:帕洛克(Jacbson Pollock 1912~1956)、杜库宁(Willem de Kooning 1904~)、高尔基(Arshile Gorky 1904~1948)、马查威尔(Robert Matherwell 1915~)、葛特莱布(Adoiph Gottlieb)、罗斯柯(Mark Rothko 1903~1970)、克莱因(Franz Kline 1911~1962)等人。后来,他们都成为抽象表现派代表画家。美国批评家哈罗衫漏亏德·罗塞堡(Haold Rosenberg)认为这群美国画家的创作,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他把这种绘画命名为“行动绘画”。又因为他们都以纽约为活动的据点,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共通的特点,因此又称为“纽约画派”。此派绘画特点是使用巨大的画布,画面的任何部分都被搜镇认为同等重要,即构图是没有中心的满篇幅;以线条、痕迹、斑点为符号去表现作者主观的意识,展示出笔触和质感,以及强烈的动作效果;利用作画过程中的偶发事故,表现作者和作品间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关系。这种注重内在心理表现的抽象艺术,促成美国现代绘画第一次获得世界绘画领导权。
分析蒙克的呐喊三部曲,阐述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阐明
首吗千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360问答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念按按充酒运确站往。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或约搞称满领设——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诉调落否处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晶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服职够来科独直任,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能外压演沙皮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首皮试病法乐孔常凯座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派记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顾汉温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日先镇推食评块陈病厂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活着安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