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中国名族乐器或者西洋乐器的音乐鉴赏论文
中西方器乐的不同魅力
一曲《二泉映月》,让我们听到东方器乐文化的深沉韵味;一曲《回忆》,让我们领略到西方器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者同时乐器独奏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西方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为什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乐器的制作和音色受到了不同文来自化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文化影响制约着360问答不同的乐器音色,由这种特定的音色来要求见少择定什么质料形制例的乐器,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音乐风格。总的来说,中西乐器音色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它们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乐器材料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天人关系:征服与尊重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制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他们真正欣赏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余者歌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变自然中得到的一种自我陶醉。西方文化倡导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强调征服改造自然。与之相反,“天人合一”是中速新粉围脚种序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与士钱球住冷水井云自然的亲近,他们从不把自然当作征服与改造的对象,而是尊敬和顺从自斤根的军然。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最肉味终导致文化载体的中西乐器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制成茶法便轻的模后父块束,诸如圆号、小号、长笛以及竖琴,钢琴等,大部分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体现出西方人强调的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思想。与之相反,中国乐重鲜推销致校器的制作多以天然材料为主。中国乐器在使用中占绝对优势的其他乐器如箫、笙、筝、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扬琴等,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制成,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甲买春自然属性的尊重。中国乐置轻富球庆存校器尽量在发声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独特作用,使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个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二、中西器乐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本体:理性与感性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特别理性科学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来要求乐音超越具体,消解独特,以获得一种普遍与共通感,重击推销乎司钟活延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以生命为本体,所以它尽力捕捉人的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在中国音乐上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误第矿茶斤方车跑个几服从于“情”。“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但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韵味,一切技法都围绕着“情、韵”二字进行。
就乐器方面说,西洋器乐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改黑物青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自理成晚船培相川也协离载模王具有相对抽象的形式体系,发音特点是:音质尽量的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以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让声音不受人声影响,保持它的理性。中国乐器从来没有打算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工作,也从未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所以,中国乐器的音质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连乐器演奏也是由这一意识支配的,随行而至,感性色彩浓烈。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就是一种这样的拉弦乐器,它的音色就常常让我们体会到寂寥的牧人心情和草原空旷的孤独感,它能够维妙维肖地模真书植宜济府仿人的说话声哭笑声、动物的喊叫声等等,更好表达内心。
西洋乐器音色是远离人声的,而远离人声则又意味着必定远离自然老三站一本来所固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显得过于理性了。西洋乐器所追求的“器”声是这样的:虽然不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的乐器,但又能够与任何乐器的音色能有着很好的融合。相反,中国乐器的近人声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求其音色的独特性和个性。中国乐器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它们非常适合独奏,但却很难把它们完满地变化为一个完美的结构,这是因为每一种乐器都过于感性而造成的。打个比方,西方器乐好像是几个声音相似的外国人在一起唱歌,他们更注意表现出他们的和谐,而中国器乐就好像是几个十分感性而拥有独特声音的中国人在一起唱歌,虽然都有着自己的声音特色,却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西方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注重感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器乐文化差别的根本所在。
三、中西乐器特色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美感要求:力度与深度
中国传统器乐的表现特点与西方不同。西方器乐演奏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从气势上感染听众;而中国器乐演奏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景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从感性的情韵上感染观众。因而,对于我们欣赏中西方器乐演奏时候产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欢交响乐,气势庄严恢宏,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比如《悲怆交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更愿意用几种或者更少的乐器去表现出一种充满思考和内涵的乐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西洋乐器的出音比较均匀,所发的每个音轮廓清晰,界线分明,是一种标准化的造型,它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共性。中国乐器的出音则千变万化,姿态各异,体现出的是它每个音符的独特性,而这样的音形当然是由乐器演奏时吟、揉、震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的。这类
器乐演奏技巧在运用时非常灵活,它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性应用和处理,从而显示出其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其表现能力达到一种非凡的深度和力度,造成直达心底、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中西音乐器乐的脉络有着很大不同,西方器乐的脉络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饱满、绵密结实,追求恢宏的气势美。这是一种力度的美。中国器乐的脉络制造蜿蜒起伏、单线游动的线型效果,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幽婉深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荡气回肠的效果,获得音乐表现的深度美。一把琵琶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中国文化底蕴若不深厚,谁又能理解乐曲的深度?西方器乐曲相对来说,其理解深度就没有中国音乐那么深邃了。
在器乐文化上,中国音乐(主要是传统民族音乐)显然和西方器乐(主要是交响乐)在对美感的表达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得到验证:一首《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深沉、优美典雅,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娟秀;一曲《命运交响曲》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器乐突出的是一种力度,中国器乐突出的是一种深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请专业人士赏析这几幅名画
《拿烟斗的男孩》赏析
名 称:《拿烟斗的男孩》
类 别:布面油彩,100 x 81厘米
作 者:毕加索
拍 卖 价:1.04168亿美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一
创作时间:1905年
拍卖时间:2004年5月5日
这是毕加索24岁时画的一幅画,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帆漏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小路易”头上戴着个花环,专家们认为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加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不过看起来也挺和谐增色。
《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粉红时期”的代表作,有评论家说这小孩兼有“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与“凡高《加歇医生》的忧郁”,这话说得真像评论家。
2004年5月5日,一位叫贝蒂•惠特尼的女士委托英国伦敦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拿烟斗的男孩》,拍卖底价5500万美元。拍卖前,索斯比拍卖行估计这幅油画最高价可能在7000万美元上下,没想到拍卖当天价格一路猛涨,最终以令人震惊的1.04168亿美元被一位神秘的富商买走,创下了单幅画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虽说艺术品是无价的,可画卖到这份儿上,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变态!这个形容词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天价名画。一幅好的作品卖到几十万,甚至过百万都还说得过去,一旦超过这个数,基本上就和艺术或者是审美没多大关系了,完完全全是“商品”了。
在小老百姓们看来,出资亿万美金买《拿烟斗的男孩》,干这事的人如果不是出于投资考虑,那就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人家钱多得不花难受,二是脑子有病!试想脑子正常的谁会拿差不多十几亿人民币买幅画?这么多钱,别说平面的了,就算是买活的“拿烟斗的男孩”,也能买一大堆!
听到这么个叮当作响的天文数字,估计现在还活着的画家们除了羡慕得两眼通红外,也都有点儿懵,不过大家伙儿基本上都憋着不说,怕断了财路,最近我发现在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中《消费不是奢侈•答〈都市消费报〉问》一文谈到了这件事,他说:“买卖艺术品是否属于奢侈?前几天我刚被采访关于毕加索一幅画是否值一亿美元的事。那或许是收藏,或许是投资,或许根本就是疯狂,我不确定,但不能算是消费,消费是大多数人的事,花百万千万买艺术品的人能有几个?”
1990年,凡高的名画《加歇医生的肖像》以8250万美金的记录创造了绘画拍卖画史上的奇迹,14年后,《拿烟斗的男孩》刷新了这个记录,买主立刻成了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然后最终均一无所获。这幅画是由一个匿名的买家拍得,索斯比拍卖行不愿透露买主的任何信息,甚至连暗示一下国籍的要求也予以拒绝。有人分析了拍卖前对于《拿着烟斗的男孩》表示兴趣的名人包括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和艾伦、毕轿态化妆品公司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的继承人罗纳德•兰黛、金融家沙拉、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韦恩等,估计买主很手源可能就在这个几个人中。
2004年11月20日,《拿烟斗的男孩》卖出半年后,一位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德国富商的去世,让人们确知了这幅画的主人,并且意外了解到了这幅画背后竟然有着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凄美爱情故事。斯帝夫•格奥尔格就是那位出价亿元的神秘的买主,他没有疯狂,而是为爱痴狂!
斯帝夫•格奥尔格与贝蒂•惠特尼的父辈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国籍的犹太人,贝蒂家是美国籍,小时侯他们两家都住在柏林的斯冈艾弗德大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长大。
1905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作完成,几经转手,最后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父亲收藏。斯帝夫•格奥尔格长得与毕加索画中的“小路易”颇有几分相似,贝蒂很喜欢这幅画,两个孩子慢慢的喜欢上了一个游戏,每当贝蒂有什么要求,就写个纸条帖在《拿烟斗的男孩》背后,斯帝夫看到后总会尽力去满足她。有一次,为了满足贝蒂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岁的斯帝夫竟带着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偷偷去了维也纳。结果一下火车就被斯帝夫父亲派来的人带回了柏林,为此斯帝夫还受到了他父亲严厉的惩罚。
1935年,战争爆发了,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也拆散了这对恋人,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国,而斯帝夫一家却在战乱中挣扎流亡。战争过后,心急如焚的贝蒂马上从美国返回德国,寻找她的心上人,然而几经周折她最后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数几个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战争中死去。贝蒂伤心欲绝,很快离开了德国。
1949年,贝蒂嫁给了一位美国驻英国的大使,第二年跟着丈夫到了伦敦。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贝蒂意外而激动万分的又见到了《拿烟斗的男孩》!这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无法知道原有者是谁,于是被拍卖,所得款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拿烟斗的男孩》的起拍价是一万美金,贝蒂最终以28000美金拍得了这幅从小就无比熟悉的绘画。当颤抖着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贝蒂泪眼朦胧,儿时那幸福的记忆再次浮现,依然是那么的清晰。经过多年纷乱的战争,《拿烟斗的男孩》很幸运的完好无损,而斯帝夫也像这幅画一样,在贝蒂心中,永远是分手前那个年青英俊的模样。
斯帝夫和《拿烟斗的男孩》一样幸运,不但在战乱中死里逃生,而且在分别28年后,又与贝蒂再次相逢。历经生死磨难之后还能共同面对《拿烟斗的男孩》,这是斯蒂夫和贝蒂多少年的梦想,也是从没想到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的奢望,惊喜过后,二人均是百感交集。
贝蒂要将本属于斯帝夫的《拿烟斗的男孩》归还给他,而斯帝夫没有接受,他希望还是由她继续保存。
此时的斯帝夫还是独身,他成了贝蒂夫妇的好朋友,50岁那年,斯帝夫终于娶妻生子。
2001年,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烟斗的男孩》还给斯帝夫,但他还是没要。于是贝蒂留下遗言,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孩子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所得平均分为三份,她的孩子们、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及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命名的慈善机构各得其一。
2003年底,贝蒂去世一年半后,根据她的遗嘱,《拿烟斗的男孩》被拍卖,斯帝夫秘密买到了手,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临终前斯帝夫一直凝视着画中那个男孩,从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和贝蒂当年的影子。
听完上面这个故事,再来看《拿烟斗的男孩》,金光闪烁之中,终于又看到些它本来的“粉红”,这正是艺术品应该提供的价值,这故事,胜过任何的“艺术评论”。
大多数艺术家们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谓“商人——评论家”体系。
名 称:《殴打婴儿》
作 者:鲁本斯
拍 卖 价:7350万欧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三
拍卖时间:2002年
鲁本斯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理想,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这幅《殴打婴儿》于2002年以7350万欧元出售。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后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在他63岁时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 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鲁本斯笔下的人体壮硕、肉感,据闻,在佛兰德斯–画家的故乡,人们极好食用肉类,造就了脂肪过多的丰腴体形和画家笔下令人眩目的肉体。有的艺术家嘲讽鲁本斯是在"开人肉铺子",可是他的画中洋溢着的充沛生命力和对激烈运动场面的表现又是那么卓越,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位艺术大师。
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大师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1624年被封为贵族头衔。多次以大使资格及谈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国,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
他在40多年的艺术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技巧,改变画风,把国外前辈的技法加以融化,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大胆创造。他的作品以戏剧性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和有力的造型为其特色,并着力歌颂人的力量和美。
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名 称:《红磨坊的舞会》
作 者:雷诺阿
拍 卖 价:7810万美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四
拍卖时间:1990年
夜色轻轻降临,包围了蒙马特。这是一个酒吧、咖啡馆、夜总会聚集的地方。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HerryDeToulouse-Lautrec1864-1901)很喜欢这种下层的社交场所。这里的人没有伪装的外表,没有阶级与贫富的区别。只要意气相投,就可以尽情地谈天、享乐。身处这样的环境,劳特累克由于身体残疾所造成的自卑也暂时离开了他,他感到身心放松,思维活跃,艺术灵感也更多。
在蒙马特,那个屋上顶着鲜红色风车的就是著名的欢乐场——红磨坊。红磨坊1889年才开业,每晚都举行舞会。红磨坊的乐队是以管乐器为主的马戏团乐队,每天晚上,妖娆的舞女随着响亮的喇叭声,拎起飘曳的长裙,踢动着裸露的玉腿,强烈而刺激的舞姿颇具挑逗性,舞蹈之后还有歌唱和杂技表演。舞女在节目的空档中,对客人们频送秋波,与客人们畅快地饮酒谈笑。严肃的世俗观被灯红酒绿的狂欢所淹没。红磨坊开业不久就成为巴黎的娱乐与社交中心。劳特累克也是座上客,他天天到这里画速写。
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的舞会》作于1890年。由于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红磨坊的欢乐引人,又突出了走红的舞星,因此店主非常欣赏这幅作品,立刻把它购买下来,挂在红磨坊大门的通道上以招徕顾客。
画中舞蹈着的是当时的蒙马特女王——拉.姑柳与男舞伴华兰丹。她是一个充满野性、缺乏教养的舞女。人们围着舞池,注视着这激烈的表演,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在这个地方就是尽情地享乐。
天越来越黑,像许多人期盼的那样,闪烁的灯光中,人影如鬼魅一般,这里隐隐约约呈现出一种沦落的美。人们沉湎在夜的世界里。这里是多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于是有人纵情声色。夜晚的人声喧哗还是藏不住白天的寂寞伤悲,于是有人醉了,也有人看起来很颓废。总之这里的放纵与白天的严谨是那样的截然不同,舞步、歌声和酒精把白天的一切都烧成了灰。也许夜晚给了人们很多的快乐或是安慰,因此让人们这样的迷恋,这样的放肆。不会有人去想放纵之后会不会有后悔,酒醒之后会不会更伤悲,身在夜晚的人,谁也不会理会白天的世界。可事实上夜色掩盖了人们不欲人知的心情,纵情欢乐也藏不住角落里的悲伤,夜晚的恣意欢乐里总会或多或少地有着隐隐的伤痛。阳光下的世界有一种美,那是明朗的、愉快的;在昏暗的夜色里,在寻欢作乐的声色场中,也有一种深刻的、让人不能忘怀的东西,那是一种沉沦的美。
《双臂抱胸的女人》,出自毕加索,2000年售出5560 万美元。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恰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鸢尾花》是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一幅作品,鸢尾花同向日葵一样。1892年,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他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和许多其他的梵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及衡量。梵高就是梵高,他的画也对经济规律的解释作了贡献。
《鸢尾花》,画上的花虽然模样怪异,但那浓烈的气氛,那一大群蓝紫色的蝴蝶,好似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中,那蓝紫色的浅浅回忆。也及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像火焰、像精灵,燃烧在火红的岁月里殆尽。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那注视的瞬间鲜活的绽放中。欣赏的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寂寞的衣角、寂寞的阁楼、寂寞的世界。而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的世界。仿佛这一幅画的定格已经抛弃了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
《鸢尾花》,插在花瓶里,孤单的怒放。充满热情的,很是精巧的夺人眼目的色彩,诱惑人心。尽管花的局部,是沉埋在水底,不见真灼、不见了水。 …… 像人?像心灵?像生命?
在画前,你可以尽情想象:五月,那美丽诱惑的春末夏初,是鸢尾花开的理想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只只蓝色的蝴蝶,翩翩飞舞于绿叶与蓝花之间,这一切预示:仿佛她要将春的消息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欣赏《鸢尾花》,就是在欣赏梵高,连同他的一切 ……
在画前,你可以呼唤岁月中那旖旎的想象:五月,那春困迷惑的春末夏初,正是鸢尾花开的灿烂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群群蓝色的小精灵,幽幽穿越于绿叶与蓝花之间,这一切预示:仿佛她要将你的孤独感染千年、千年后的世界。
在画前,你可以凭借想象,驰骋在湛蓝的记忆里:可以编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故事可以是忧伤的、难忘的;也可以是童话般的离奇,也可以是缠绵般的温醇,还可以是恶毒般的仇恨 …… 人世间有什么,你都可以写,可以画。像梵高,像《鸢尾花》,因为上帝送给了你笔与纸,还有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思想。看,凡高的画,就是例子。《鸢尾花》真正的美,在于它是凡高的心。
名 称: 《静物》
时 期: 1945年
创作者: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
拍出时间:1999年以6050万美元拍出
类别:画布+油彩
流派:印象派
馆藏:美国宾夕法尼亚洲费城林肯大学巴恩斯基金会
作品鉴赏:《静物》出自塞尚之手, 1999年售出6050万美元。塞尚在静物、风景等画作上的表现,所获得的成功基至超过了巴尔扎克的言语描述。对于塞尚来说,如同其他的前辈和后辈艺术家一样,静物的魅力显然在于,它所涉及的主题,也像风景或被画者那样是可以刻画和能够掌握的。塞尚会仔细地安排那些倾斜的苹果篮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苹果随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间,将盛有糕点的盘子放在桌子后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个顶点,在做完这些之后,他只是看个不停,一直看到所有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开始形成某种关系为止,这些关系就是最后的绘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