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俄罗斯文学家
展开1全部 古代文学和现代360问答文学
古代文学
俄罗斯文学
为国教后胜西高编的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自此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外患内乱不断,影饭随表田轻保差川响了文学的发展,曾经出现风乡浓二脱那过一些作品,多为融宗教、历史于一体之作。只有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定据宽乱德掌美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贯穿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及门会所位将难小觉必媲美。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乎触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课资衣特型素茶船。这一时期留下的作苦黑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70年代),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等。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办至除领械的派载集权的俄罗斯国。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库尔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17世纪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全称该钟远齐模石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如部。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和高松口他培息际北衣磁家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比重科别任帝派行适士发628~1680)周构剂假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还出现了《戈列-难显切权宣热弦派太肉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木雷病括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面房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著作一度兴盛。17世纪下半叶,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题材和体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与对旧传统的背叛,如《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讽刺社会弊端,如《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棘鲈的故事》。同时,宗教文学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领袖、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1672~1675)讲述他同推行教会改革的尼康大教长之间的冲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经过,书中充满反强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写,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为中心而又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著作,文字朴素生动,受到后世作家的推崇。拥护尼康改革的宫廷诗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体裁──音节体诗和诗剧。18世纪彼得一世时期的文学仍然是新旧杂陈,具有过渡性质。沙费罗夫(1669~1739)和费奥方·普罗科波维奇(1681~1736)的政论反对守旧,宣传开明君主专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动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础上兴起的古典主义,是此后将近半个世纪中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流派,表现了启蒙主义同中世纪思想原则之间的斗争。康捷米尔(1708~1744)的讽刺诗着重批评20至30年代社会上的愚昧主义流毒和封建等级观念,到50年代还在广泛传诵。罗蒙诺索夫(1711~1765)写颂诗褒扬开明君主,赞美科学文化造福人类。他使文学体裁和语体规范化,并将音节体诗改为更适合俄语特性的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对统一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诗人和剧作家苏马罗科夫(1717~1777)也有过很大影响,同时代人认为他的悲剧和罗蒙诺索夫的颂诗标志着俄罗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古典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义文学中,讽刺作品成长较快。50年代,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讽刺杂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诺维科夫 (1744~1818)主编的《雄蜂》(1769~1770) 和《画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样过寄生生活的地主,后者侧重抨击上流社会的崇洋媚外风气。此外还有艾明(1735~1770)的《地狱邮报》(1769)和楚尔科夫(1744~1792)的《杂拌儿》(1769)。70年代末,杰尔查文(1743~1816)的颂诗开始问世。他把讽刺与歌颂、批判与肯定结合起来(《费丽察颂》,1782;《权贵》,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进诗中(《兹万卡的生活》,1807),从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模式。冯维辛(约1744~1792)在其优秀喜剧《纨袴少年》(1782)中虽然还遵守“三一律”,却深刻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和寄生性,点出农奴制是俄国的万恶之源,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步。18世纪末叶,在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下,感伤主义在俄国勃兴,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后贵族的忧伤情绪。其倡导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义的禁忌,将卑贱者的形象引入文学,在《苦命的丽莎》(1792)中写一个农家姑娘和贵族青年相爱,最后见弃自杀。小说着力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格调新颖,语言清雅流畅,发表后风行一时。感伤主义诗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谣见长。伟大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强烈反对农奴制的力作。他真实地写出了农民的困苦和抗议,并用书中《自由颂》一诗大胆歌颂17世纪英国革命,而抒发作者感受的章节仍保持感伤主义的特点。这部作品没有对当时的文学产生直接影响,其效果到十二月党人革命时才显示出来。19世纪受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引发民族意识高涨和社会动荡的影响,19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变化较快,带有新旧交接的性质。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的喜剧,虽然遵循古典主义的诗艺规范,但所展示的俄罗斯社会冲突、情节、形象和生动语言,已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感伤主义迅速为浪漫主义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诗歌脱胎于卡拉姆津,追求内心自由和谐,流露出悲观遁世情调;雷列耶夫(1795~1826)和马尔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和小说更多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洋溢着反对暴政和争取自由的革命思想。大约自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1825年贵族革命的失败和专制农奴制统治的强化,俄罗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又很快让位给以强调冷静客观地观察和描写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原来和十二月党人一起同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普希金,从这时起先后创作大量现实主义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因此被尊为俄罗斯近代文学之父。稍后的莱蒙托夫首先是个浪漫主义诗人,果戈理也起步于浪漫主义并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前者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及后者的剧作和小说都是严峻的现实主义之作;他们分别从心理分析和幽默讽刺两个不同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巩固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家别林斯基主要通过对这三位作家创作的分析评论,为现实主义(当时叫自然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之从此成了半个多世纪里俄罗斯文学的主潮。此后涌现的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说、诗歌、戏剧巨匠。当时属于或接近这个主要流派的,还有杜勃留罗波夫和皮萨列夫的评论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诗歌,以及皮谢姆斯基、格里戈罗维奇、列斯科夫、格·乌斯宾斯基等的小说、特写。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文学中,较著名的还有托尔斯泰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费特(1820~1892)和德鲁日宁(1824~1864)的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但其成就和影响都远不能与现实主义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出现了新的转折。与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等客观现实情况相适应,俄罗斯文学形成多个流派同时并存的局面
俄罗斯文学。库普林(1870~1938)和蒲宁(1870~1953)等人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沿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同时流露出较多的感伤情调。柯罗连科、绥拉菲莫维奇和高尔基等人的创作试图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以反映新的现实;其中后者的小说《母亲》和剧作《仇敌》因为较好地做到了这种结合,开了后来被定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此外还出现了不少以否定传统、大胆创新为特点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别雷(1880~1934)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和小说,有迦尔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脱胎于现实主义而更接近表现主义的小说和戏剧,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玛托娃为代表的脱胎于象征派的阿克梅派诗歌,以叶赛宁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派诗歌等。
1917年十月革命后直到80年代末,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制度,因此其文学又通称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因为俄国是当时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这个阶段俄罗斯文学又是整个苏联文学的一部分。
现代文学苏维埃俄国初期,文学界存在许多作家团体,派别之争激烈,创作不多。代表当局主管文艺的卢纳察尔斯基为团结作家队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执政的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因此,除高尔基和绥拉菲莫维奇等老作家及富尔曼诺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坛新秀外,马雅可夫斯基、阿·托尔斯泰(1882~1945)、爱伦堡、费定(1892~1977)和列昂诺夫等原起步于各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诗歌、小说、戏剧,盛极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诗人兼戏剧、小说作家西蒙诺夫(1915~1980)以及小说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达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创作,增强了对苏维埃现实中缺点错误的暴露批判,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了新的特色。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中不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有反乌托邦小说作家扎米亚金(1884~1937)、象征派诗人和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剧作家和讽刺小说家布尔加科夫、幽默讽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带意识流特色的乡土小说家普拉东诺夫(1899~1951)、古风派小说家索尔仁尼琴以及现实批判派作家特里丰诺夫(1925~1981)等。
急需俄国50名历史人物加简介(不用很长),求求求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2、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是俄罗斯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或译:《死灵魂》)和《钦差大臣》。
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篇中篇小说,以及其代表作《罪与罚》。
4、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友困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旅芦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好镇念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5、列林。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是他的笔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6、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柴可夫斯基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7、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 1783-1852)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出生在图拉省的地主家庭,母亲是被俄国人掳来的土耳其人。茹科夫斯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很早就对文学感兴趣,尝试自己创作剧本。1797年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中学,在校期间同时受到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两种流派的影响。
8、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俄国剧作家。1795年1月15日 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829年2月11日在任驻波斯大使时被杀害于德黑兰。曾就学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法学系和数理学系。大学时代结交不少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青年。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受到株连。1828年出任俄国驻波斯大使,在波斯人对俄国驻德黑兰使馆的袭击事件中丧生。格里鲍耶陀夫的戏剧代表作《智慧的痛苦》(又译《聪明误》)深刻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政治冲突和思想斗争。在塑造具有革命倾向的贵族青年形象恰茨基的同时,也描画了以法穆索夫为首的一群贵族顽固派。恰茨基单枪匹马地与法穆索夫集团进行搏斗,终因势孤力单而败下阵来。同时代的不少俄国人把恰茨基看作是十二月党人的艺术形象。《智慧的痛苦》也有较高的艺术性,除人物性格鲜明外,戏剧台词也十分生动,其中不少成了俄国家喻户晓的成语。格里鲍耶陀夫的剧作 还有《年轻夫妇》、《佯装的不忠实》、《大学生》。
9、俄国作家。原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别斯土舍夫。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曾任军职。1824年参加十二月党人的团体“北社”,属于激进派。曾率领部队参加起义,失败后被判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雅库次克服苦役。1829年被遣送高加索当兵,在同山民作战中阵亡。
10、克雷洛夫(1769年2月13日 – 1844年11月21日)是俄国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全名是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Крылов)。著名的作品有:《大炮和风帆》,《剃刀》、《鹰与鸡》等等。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是个贫穷的步兵上尉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特维尔度过的。克雷洛夫除了读书,还经常到集市上去,在这里他学会了意大利文,学会了拉小提琴,学习了绘画。
11、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1814~1841)俄国诗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12、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1848年6月,别林斯基因病去世,年仅37岁。
13、赫尔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 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 1812年4月6日生于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贵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于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继承父姓,但他的父亲十分爱他,给他取赫尔岑为姓,德语意为“心”,并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学习期间,他和朋友奥加辽夫一起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
14、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俄文: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 ,英文: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5、魏列萨耶夫 V. V. Veresaev(1867~1945) 俄罗斯著名作家,生于图拉的大家庭,父亲是医生也是社会运动者。自幼即展现优异的语文天赋,十三岁开始写诗。彼得堡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攻读医学,此后便一边从事医学,一边继续文学创作。一八九四年发表首篇小说《走投无路》,述说满怀理想的医生深入民间,防疫治病牺牲奉献,却不为民众相信,反被当作传播瘟疫的巫师,毒打至死。魏列萨耶夫与劳工及革命份子的密切往来,引起了当局关注,於一九○一年遭医院开除,且勒令两年内不得于彼得堡居留。同年,他依据自身经历写成《医生札记》,再度呈现了医生面对重重社会问题的无助。除了创作,魏列萨耶夫同时潜心文学研究,最卓著的成果莫过于《普希金资料汇编》和《果戈里资料汇编》两部传记资料,《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便是在编纂后者的过程中,应邀写成。其他著作有:论析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Zhivaya Zhizn》,论创作的《作家的条件》,小说《姐妹》等。
16、库普林(1870~1938)俄国作家。1870年8月26日出生在奔萨省纳罗夫恰特市一小职员家庭。早年丧父,随母迁居莫斯科。1880年进士官学校,军校生活对他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1890年毕业,编入驻波多利斯克省步兵团。这时期他开始创作。1894年退伍,在基辅以写作为职业。1896年曾任顿涅茨矿区工厂职员。1897年在波列西耶边陲地区当过诵经师。1901年迁居彼得堡,次年结识高尔基和知识出版社作家。后写了反映1905年革命的特写《塞瓦斯托波尔事件》。第一次革命失败后,思想趋于消极,同知识出版社断绝往来。对十月革命态度矛盾,既赞美革命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又担心祖国文化的命运。1919年全家流亡国外,主要在巴黎居住。1937年身患重病,回到祖国,次年病逝于列宁格勒。
17、布宁,全名:伊凡·布宁(1870-1953),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布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8、安德列耶夫(1871-1919)著,俄罗斯风格独特的小说家,他的出众才华曾经得到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勃洛克等同时代名家的赞赏。《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描写乡村神父菲维伊斯基笃信宗教,一心以为只要不动摇地信仰上帝,奇迹就会出现。为此,他一生都蒙受各种耻辱和苦难,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勃洛克回忆自己读了这部小说,“感到震惊,觉得到处都充满不安,灾难已经临近,可怕的事件就要在门口发生……” 鲁迅称安德列耶夫是“绝望厌世的作家”、“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19、绥拉菲莫维奇,1863年1月7日生于顿河州下库尔莫雅尔斯克镇哥萨克军人家庭。1877年因起草反对沙皇的宣言被流放。其间,他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01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1902年参加“星期三”文学社,不久就成了高尔基支持的“知识”丛刊撰稿人。
20、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好意思,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哪些人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