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1,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代表作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陪毁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4,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升散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芦笑备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代表作有《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
参考答案:
贝多芬的交响曲,无论是在宏大构思方面、音乐技法写作方面、还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深度方面,都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交响曲发展树立了典范。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不再全是严格四乐章套曲形式;与姐妹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交响曲的构思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极一时;在音乐语言上也有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大大增强,和声表现功能扩大,大胆使用半音和声与不协和和弦,调性运用趋向多调性和无调性,乐队的色彩更丰富,作曲家努力挖掘和探索新型乐器音色的运用。
浪漫主义交响曲在沿袭了古典主义纯音乐交响曲传统方面,重视音乐自身内部潜能的发挥和乐器音色的组合,但也受到浪漫主义情感美学和标题原则的影响。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是贝多芬交响曲最忠实的继承者,主题的性格特性、呈现方式及在各乐章贯穿发展的手法都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他的四首交响曲堪称浪漫主义无标题交响曲的典范之作,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在标题交响曲领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带有个人感情经历,在每一乐章前都写有详尽文字说明,并以“固定乐思”作为贯穿全曲各乐章的有效统一手段,他标题音乐的创作原则,在其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继续得以贯彻;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更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理念,写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并首创表达诗意境界的高度精炼的单乐章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此后,标题性原则在柴科夫斯基、理查•斯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交响曲中都有所体现。
采用单一主题核心在交响曲套曲中连续发展与变形,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盛行的手法,舒曼的《D小调交响曲》首开此先河,后在交响诗领域得到普遍采用,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弗朗:克、圣桑、西贝柳斯等人的交响曲中亦有体现。
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形式布局和作品规模都有很大变革,柏辽兹和马勒交响曲的乐章数目都相当自由灵活,根据音乐内容需要而确定,且二人都在交响曲中加人人声演唱,柏辽兹甚至在交响曲创作中结合了歌剧和清唱剧的特点,体现在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柏辽兹和马勒都是杰出的管弦乐法大师,在扩大管弦乐队规模、大胆启用新乐器、探索乐器新音色和发展新组合方面都做出贡献。马勒的交响曲历来以内容极度丰富、感情极度充盈、结构极度庞大而著称,《第八交响曲》曾采用管弦乐队、三个大型合唱队与八名独唱共计1003人演出,被称作“千人交响曲”,创造了大规模交响曲难以逾越的高峰。而相反的倾向则体现在西贝柳斯的七部交响曲中,乐思简洁、情感约束、规模浓缩的纯音乐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此外,在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思潮的涌动下,取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热情讴歌民族英雄和爱国思想、描绘赞美祖国山河景致的民族主义交响曲也大量涌现,如鲍罗廷、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