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1,舒曼。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十九世紀上半世紀德國音樂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童年情景》等,聲樂套曲《婦女的愛情和生活》,《詩人之戀》;藝術歌曲《月夜》,《奉獻》,《核桃樹》等。

2,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

浪漫主義時期合唱作品有哪些

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号浪漫曲。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譯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奧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爲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爲“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歲。

代表作有《魔王》、《鳟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陪毀羅米修斯》、《緻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4,弗裏德裏克·肖邦。

弗裏德裏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蘭升散華沙,19世紀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曆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爲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爲主,被譽爲“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肖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叙事曲4首、諧谑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回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啓發,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出同樣的奇迹。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傳統,發展了一種蘆笑備19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

代表作有《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愛之夢第三首》、《帕格尼尼練習曲”鍾“》、《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三部《旅行歲月》鋼琴曲集、《華麗足尖舞》。

簡述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曲的發展。

參考答案:

貝多芬的交響曲,無論是在宏大構思方面、音樂技法寫作方面、還是表達思想情感的深度方面,都爲19世紀浪漫主義的交響曲發展樹立了典範。浪漫主義的交響曲所表達的情感熱烈、誇張、充滿主觀性和幻想性;交響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不再全是嚴格四樂章套曲形式;與姐妹藝術的關系更爲密切,交響曲的構思常源自于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類型,“标題交響曲”盛極一時;在音樂語言上也有許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繪性大大增強,和聲表現功能擴大,大膽使用半音和聲與不協和和弦,調性運用趨向多調性和無調性,樂隊的色彩更豐富,作曲家努力挖掘和探索新型樂器音色的運用。
浪漫主義交響曲在沿襲了古典主義純音樂交響曲傳統方面,重視音樂自身内部潛能的發揮和樂器音色的組合,但也受到浪漫主義情感美學和标題原則的影響。舒伯特的交響曲開創了歌唱抒情性交響曲的新領域,門德爾松和舒曼的交響曲,都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交響曲,表達了浪漫主義對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是貝多芬交響曲最忠實的繼承者,主題的性格特性、呈現方式及在各樂章貫穿發展的手法都是貝多芬的進一步推進,他的四首交響曲堪稱浪漫主義無标題交響曲的典範之作,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采用管風琴式的對位寫作和古老的衆贊歌式的和聲,帶有濃郁的宗教氣息。
在标題交響曲領域,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帶有個人感情經曆,在每一樂章前都寫有詳盡文字說明,并以“固定樂思”作爲貫穿全曲各樂章的有效統一手段,他标題音樂的創作原則,在其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傳奇《浮士德的沉淪》中繼續得以貫徹;李斯特的标題交響曲更注重表達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學理念,寫作了《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并首創表達詩意境界的高度精煉的單樂章标題音樂新體裁——交響詩。此後,标題性原則在柴科夫斯基、理查•斯特勞斯、馬勒等作曲家的交響曲中都有所體現。
采用單一主題核心在交響曲套曲中連續發展與變形,是浪漫主義交響曲盛行的手法,舒曼的《D小調交響曲》首開此先河,後在交響詩領域得到普遍采用,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弗朗:克、聖桑、西貝柳斯等人的交響曲中亦有體現。
浪漫主義交響曲的形式布局和作品規模都有很大變革,柏遼茲和馬勒交響曲的樂章數目都相當自由靈活,根據音樂内容需要而确定,且二人都在交響曲中加人人聲演唱,柏遼茲甚至在交響曲創作中結合了歌劇和清唱劇的特點,體現在其戲劇傳奇《浮士德的沉淪》中;柏遼茲和馬勒都是傑出的管弦樂法大師,在擴大管弦樂隊規模、大膽啓用新樂器、探索樂器新音色和發展新組合方面都做出貢獻。馬勒的交響曲曆來以内容極度豐富、感情極度充盈、結構極度龐大而著稱,《第八交響曲》曾采用管弦樂隊、三個大型合唱隊與八名獨唱共計1003人演出,被稱作“千人交響曲”,創造了大規模交響曲難以逾越的高峰。而相反的傾向則體現在西貝柳斯的七部交響曲中,樂思簡潔、情感約束、規模濃縮的純音樂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的特點。
此外,在19世紀歐洲民族意識思潮的湧動下,取材于本民族曆史傳說、熱情讴歌民族英雄和愛國思想、描繪贊美祖國山河景緻的民族主義交響曲也大量湧現,如鮑羅廷、裏姆斯基一柯薩科夫、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

4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