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力令同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吕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吕利创立了法国歌剧序曲,结构正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一快一慢”三段落构成;他还尝试在歌剧、舞剧中加入各种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帕斯比叶、卢尔等。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是拉莫。他生于第戎,是纯粹的法国人,他的歌剧风格与意大利人吕利有所不同,具有轻松典雅的田园气息,咏叹调富于表现力,配器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仍是舞蹈音乐。他写有严肃歌剧、歌剧一芭蕾体裁,后者更受欢迎,但他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未超越《希波吕托斯和阿里
奇埃》的成就,这部以古典神话为基础,又吸取了拉辛戏剧成分的作品,属于“音乐悲剧”类型,法国人喜爱的内容,如游艺表演和舞蹈,都被巧妙地融人情节。拉莫是延续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英国在17世纪初盛行假面剧,它融诗歌、舞蹈、声乐和器乐于一身,包括绚丽的布景,舞台装置和服装,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形式。最初它是戏剧加上配乐,当配乐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以朗诵调来代替对白时,它便越来越接近歌剧,有时叫“半歌剧”。《围攻罗德岛》被视作第一部英国歌剧,它自始至终都是
简述音乐史发展经历的六个阶段
西方音乐历史及音乐体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西方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时期的音乐,主要用于神庙祭祀、节日庆典,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苏美尔人、埃及人、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前期和盛期
这一码帆巧时期主要是单音音乐时期,大致从公元600~1300年。
三、“新艺术”时期
公元1300~1450年,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阶段。
四、文艺复兴时期
1450~1600年,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但音乐中心却在法国的勃艮第地区和佛兰德。这一时期德国、英格兰音乐的兴起,罗马教堂音乐的改革和威尼斯乐派的迟键活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不逊于其他的艺术。
五、巴洛克时期
1600~1750年,从蒙泰威尔弟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结束。巴洛克时代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巴洛克音乐气度高贵、情调感人,内容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 、更具戏剧性。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 剧、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等都已具备了经典形式。音乐巨人巴赫、亨德尔则把巴洛克音乐推向了高潮。
六、古典主义时期
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为目的,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美的古典主义音乐,在维也纳形成了气候,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家的杰出之作让音乐史为之一振。这一时期成为器乐的 黄金时代,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层出不穷,奏鸣曲式的确立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成就的代表。
七、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轿郑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这 种更注重音乐内容的音乐流派,使一些非音乐因素成为音乐的主宰。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弟等人的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
八、新音乐
这是20世纪音乐的统称。和其他艺术一样,音乐开始出现多种流派百花齐放的局面。音乐创作的保守与创新两派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德国、俄国、英国、美国等地相互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繁荣。但在50年代后,随着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等的高新技术的出现,音乐家们都希望在音乐新一代的音乐语言、节奏的发展上找到共同点,重塑作曲家角色及音乐艺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