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草》体现了什么?
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
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把主观心理体验作为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个体存在的意义.《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野草》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曾在作者心中酝酉良10年之久的《过客》,又可以看作是《野草》的“主将”.《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经验和独异思考.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我对他铅银则的散文曾研究过,是浅的那种,一直处于朦胧感觉,但总感到鲁迅的笔像刀,锋利的刀,那东西不是写出来,是雕出来的,是刻出来的.无疑,他那激励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学是鲁迅的精神内核.第二部分 ,鲁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第三部分 ,鲁迅理解的进化论是怎样的 ?鲁迅在理智层面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在内在意识又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那么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形成了鲁迅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求出路的状态.鲁迅并没有根本肯定西方主流文化 ,这样 ,鲁迅既不可能根本上从中国文化中寻出路 ,也进入不了西方的信仰之路 ,这样发展到极端时 ,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那么《野草》中的分裂表现出来的虚无感有从佛教的虚妄向存在主义的虚无过渡的可能性.佛教的虚妄的灵魂与儒道主体的那种复合体所达到的虚无边界与存在主义的虚无有一定的相通处 ,这样鲁迅的生存体验就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特色 ,但鲁迅没有进入存在主义的语境之中.这样鲁迅的进化论是一个没有找到真正出路的死结.鲁迅的精神世界没有跳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大循环结构 ,于槐棚是产生了鲁迅那种黑暗 ,孤绝的灵魂。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最早散文诗集之一,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由于当时的环境,很多意思难于直说,是采取了隐晦的表现手法,读起来比较难懂。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对《野草》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最初产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诠释,人们都可以做言无不尽的论说,而又觉得言犹未尽.一些难懂的晦涩篇章和抒情的意象、语言,至今很难做出无可辩驳的解释.但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言,我已经把一本《野草》都说清楚了.可以这样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搏兆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
《野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五年后,鲁迅曾经这样说明自己写作《野草》时孤独寂寞而又不断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我过去的“现代文学”老师川岛先生,是鲁迅的朋友,《语丝》杂志的创办者.他告诉过我:那时他常到鲁迅家里去取写好的《野草》稿子,很幸运是《野草》各篇的第一个读者.但对于《野草》许多篇,读起来觉得很美,可是大家看不懂,但又不好意思一篇一篇去问鲁迅先生,只好不懂装懂.《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不满足于当时一般闲话或抒情性美文来传情达意,而将从现实和人生经验中体悟的生命哲学赋予一种美的形式,创造一种特异的“独语”式的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写作《野草》时的一个非常自觉的追求,这里先讲哲学性。
这是70多年前的一条很有趣的材料.鲁迅的《野草》在《语丝》上还刚发表了11篇,经常出入鲁迅家里,并为《语丝》同人的章衣萍,通过《古庙杂谈(五)》无意之中给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读者的反映,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人们普遍都说不懂;一个是作者的自白,“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了.由此,鲁迅自己是毫不遮蔽他对于《野草》生命哲学承载的创作追求与传达意图的。
因为大都是针对不同缘由而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写作时间又拉得比较长,就很难说有一个什么统一不变的内涵,可以成为笼罩全书支配性的命题,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韧性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和爱憎与宽宥的哲学等等,这些生命哲学,都是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与显现,它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他说他佩服天津青皮的“无赖精神”.他主张同敌人战斗中,要坚持“壕堑战”,尽量减少流血和牺牲,他告诉人们:“正无须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的战斗.”《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这个思想。
《过客》中,具有这种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变成了一个倔强的拔涉者的动人形象.对于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用短小话剧形式写的《过客》,一致公认是《野草》的压卷之作,这里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所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写完《过客》的两个月后,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或是愤慨于“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的声音,也都能在具体现实斗争事件的关注与介入中,进行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抒发和赞美了一种永无休止、永远举起投枪的生命哲学。
与前面韧性战斗哲学联系的,是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晦涩、最阴暗的作品.假托影与形的对话,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选择,是在黑暗中无声的沉没.《乞求者》抒发了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对奴隶式求乞行为的厌腻、疑心与憎恶.《希望》是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表现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复杂的人生哲学,是鲁迅出于改造国民性思想而对于麻木群众一种愤激批判情绪的升华与概括.鲁迅在《野草》里连着写了《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将这一人生思考传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创作的目的,前者是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后者是有感于先觉者与群众麻木之间可悲的隔阂。
文学家对生命哲学的倾诉并不等于哲学家、政治家的哲学理论的阐发.它没有理论哲学的系统性与严密性。
《野草》这部作品运用了一种与《呐喊》、《彷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创造者的独特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与神秘美,同时也造成并加大了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陌生感。
求大
001 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
对望认眼林约厚帝002 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360问答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
0日娘望你光民买机约势钱03 论鲁迅小说中的审汉理械黄希富仅类知识分子形象
0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005 论鲁迅小说的济某四“立人”思想
00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00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00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英运他轮无工海许八识009 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010 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011 胡适《尝爱翻苏检罪物试集》与中国新诗
012 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
013 论郭沫若《大益后承族还族女神》对新诗的影响
0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型体自治响学向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0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不领然正请术热三板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016 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0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0态算别生而务房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019 《新青年》研称演油错司究述评
020 “小还聚几操身内延诗”派研究
021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022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023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凯一蛋至协同沉相就边实主义特色
024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025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030 论闻一多的新诗理晚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