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诗派的没落
象征诗派的没落
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象征诗派是第一个发展阶段。五好历四时期,《新青年》、《少年中国》等报刊就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过译介和评论,周无等人在其影响下还作过写作尝试。1925年李金发《微雨》出版,标志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诞生。随后,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族档频等也进行象征诗歌的创作,从而形成了象征诗派。
为什么在二十年代中期会形成象征派诗潮呢?首先,五四落潮后,整个社会氛围阴郁沉闷,从而给青年走向内心,抒发个人伤感提供了契机;其次,在诗歌内部发展要求上,也是对初期新诗幼稚、直露的反拨。二十年代中期新诗已由新旧之争转为美丑之争,象征派的兴起,有其内在的合理之处。应当说,象征诗派给新诗艺术带来巨大想象力,使新诗由初期的“儿歌”跃入纯诗的境界。李金发的诗,一般不直接描写生活,也不直吐胸怀,而是把内心感受通过象征性的形象或暗示表现出来,常常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使想象拉开距离,在非关联的事物之中找出关联。如“我的灵魂是荒野的钟声”(《我的》),写灵魂的孤寂与痛苦;“生命如你眼瞳般清彻”(《你爱日光》)与青春的朝气。这确能使人想象的空间扩大,增强了读者的主动性。但也恰恰由于这点,又造成了读者理解的障碍。如《题自写象》一诗,空间太大,难以串连。另外,“远取譬”如不能很好地选择意象,容易产生审美厌恶,象“我们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践踏之稻田”(《时之表现》)。正因他用喻怪诞,并追求神秘气氛所以有“诗怪”称号。
其他象征派诗人之作,由于受李金发影响,在诗歌气氛、用兆袜乱词等方面均与他有相似之处。但象征诗派虽在几年之内小成气候,却很快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一、对中西诗歌都缺乏消化,他们没处理好西方的象征与中国的比兴之间的关系,加之硬搬法国象征诗,在读者间无形中形成沟通障碍;二、语言不仅文白夹杂,而且中西夹杂,破坏了语言风格的一致。这些,实际都是未能处理好中西交融所致。另外,中国社会很快就由二十年代中期的沉闷走向三十年代的高涨,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客观上对带有伤感情调的唯美诗派产生排斥;诗人自身由于受社会的感召,他自觉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从而改变了文学趣味。这都使得象征诗派难以为继,走向衰落。
但,象征诗派毕竟对新诗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它的长短之处,均引起了后人的重视,于是,“现代派”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
请勾勒中国现代象
象征派
20、30年代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源出于19世纪末叶法国兴起的象征主义。1857年发表诗集《恶之花》360问答的诗人波特莱尔被认为是象征派文学的先驱。1886年让·莫雷亚斯固族做强同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第一背载号入乐他源静次提出“象征主义”末火条治心的名称。它的代表人物还布有兰波、魏尔兰、马拉梅等人。象征派艺术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题材上,它表现了世纪末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颓象废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病态的“心灵与官能的狂热”的追求;在艺互挥振食病术方法上,它发展了神秘主义哲学家提出的“对应论”的又农般曾告许盐观点,把自然万物视为可青以向人们发出各种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强调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段来传达诗人内心的微妙世界。象征派在20世纪初传入欧洲其他国解帮家,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五四”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等杂志,对象征主义的文学思潮及创作有所介绍和评述。田汉发表有《恶魔诗人波陀雷尔(波特莱尔)的百年祭》(《少年中国》3卷4~5期),周无发表有《法兰西近世文学的趋势》(《少年中国》2卷4期),并译了魏尔兰的《秋歌》、《他哭泣在我心里》等诗。沈雁冰在《时事新报·学灯》撰文介绍象征主字经义,还发表《我们现在可斗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么?换力才研候内》,认为象征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主义一个过程”,“我们应并时走几条路”,所以应该提倡(《小说月报》11卷 2号)。象征派对于新诗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有人认为新供战士树备重地倒宗文学初期有些白话诗是“用西洋 Symbol括必ism的方法”写的(记者《书报介绍〈新青年〉杂志》,《新潮》1卷2号)。曾留学法国的李金发的《微雨》(1925)等诗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象征主义新诗。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的思想和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此后取法于法国象征派诗而进行新诗创作的,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人。30年代《现代》杂志发表的许多作品,也明显受西方象征派诗的影响。抗战爆发后,这个流派的诗风逐渐衰落下去,一些诗人或走向现实主义,或吸收象征主义方法写出更有创造性的诗篇。李金发1942年即说:“象征派诗出风头的时代已过去,自己亦没有以前写诗的兴趣了。”(《异国情调·卷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