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的幾個發展階段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自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不規則的珍珠”(barroco)。作爲形容詞,此字有“俗麗淩亂”貶抑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征“離經叛道”、“不合常規”,原來對這些追求新形式的藝術家是貶義,後來成爲一代的代表。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但年份并不是絕對的)的藝術風格,特别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複興(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浪漫時期。

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産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于宗教之外(但民虧大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裏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非宗教)化”,精力充沛,勇于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占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巴洛克藝術發展

油畫
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時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英國的凡·戴克等。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複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處于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産生很大的啓示。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主要的音樂家有呂利 (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約翰·塞巴斯蒂銷碰豎安·巴赫 (J.S.Bach)、亨德爾 (Handel) 及維瓦爾第 (Vivaldi)。這一時期的風格是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複調音樂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于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調在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至。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起源于意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從語源學上講,巴洛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于裝飾的代名詞。而這一時期的建築也确實體現了這一點。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建築師
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博羅米尼吵清(Borromini)
誇立尼
約翰·巴塔薩·紐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

代表建築
聖保羅大教堂
聖安德烈·阿爾·奎亞納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凡爾賽宮等。

“巴洛克”藝術源自于哪

“巴洛克且飯牛呀菜藝術”産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意大利。是1600即吸信那過千行民年至1750年間思葉川黃部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barroco)。作爲形容詞,此字有“俗麗淩亂”之意。歐洲人視幹系切擊取最初用這個詞指“缺液黑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于文藝複興風格的一個帶貶義的談委止稱呼,現今這個詞已失去了原有的貶義,僅指17世紀風行于歐洲的一種藝術必着終危風格。“巴洛克藝術”發展于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參統沖以後随着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作爲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爲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着緊密的聯系。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海靜心演另南藝術等,内涵也極爲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複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識盟慶臉沿顯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波爾兒許無家蛋圓千搞到心魄的藝術效果。

1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