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喧哗与骚动》来看意识流小说
[ 摘要]: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代表性作品,主要以康普生一家发生的事情为情节展开叙述,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达到了创作上的艺术高度。而这种手法,在20世纪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作家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作为现代主义小说,意识流自身带着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语言,试图传达出深刻的含义。事实上,作为意识流的代表性小说,《喧哗与骚动》夹着晦涩的语言和美国西部风景描写横空出世,相对于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来说,即使读懂了语言,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比较难读懂,且比较难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含义,语言比较混乱,读者甚至会发现一些句子前言不搭后语。借助译者李文俊的序言及一些注释,读者可以慢慢试着去了解这一类型的小说,渐渐理解其中的涵义。
一 《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体现及主题思想
《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第一部分是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的自述。班吉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小说中的叙述也是逻辑不清,语言混乱的,后半部分甚至没有标点符号,异常奇怪。这一部分主要以班吉为主角,以他对家庭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含混的描述,为整部小说开了个头。班吉是一个白痴,非常依赖姐姐凯蒂,因为凯蒂对他特别好,不让其他人欺负班吉。后来当凯蒂离开家时,班吉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舍。
小说中的女佣迪尔西可以说是里面人物当中最善良的人物了。在康普生这个高贵家族里,迪尔西是个佣人、黑人,处于最卑微的社会阶层。这些高贵家族成员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和仇恨的人性却越发衬出迪尔西伟大的人格力量。她不计较和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从不畏惧主人的仇视和世俗的偏见;她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同情不幸,保护弱者。 [1]
她关心班吉、凯蒂,即使班吉是个白痴,凯蒂犯了错误,依然处处为他们着想。并且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正因为信仰,她相信上帝,相信命运,能够站在他人所不及的高度审视这个家庭。看到了家族的兴盛,看着它走向衰落,看见了人性的扭曲。而故事的最后,当她看见凯蒂的女儿小昆丁掳走舅舅杰生的钱与艺人私奔,杰生那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情景时,她知道,这个家族已经无力挽回了。“我看见了初,也枣枯看见了终。” [2] 迪尔西说。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了一切事件的经过,结果却是无力挽回的。福克纳以这一人物的思想及语言反映了康普生家族的堕落,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性的扭曲。不管是康普生还是他的妻子卡罗琳,或是他们的孩子冲烂,甚至是小孙女小昆丁,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二 意识流小说的属性及特点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它从属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表现方式上。现实主义要求作品展现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则注重表现自我,意识流更是强调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
著名的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也是一篇著名的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我”看见房间的墙壁上有一个斑点,想象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影子之类的,最后有人进来了,告诉“我”那是一只蜗牛。在这期间,“我”设想了这个墙壁上所发生的一切。但最后却发现结果与“我”想的完全无关。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由于吃了一块名叫玛德莱娜的点心而涌现出无限的回忆。整部小说都是自己的回忆,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感受,思考和想象。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这些都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也代表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散岩漏最高成就。
三 意识流小说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追求一种与众不同、艰涩难懂,中国的一部分作家受到了来自西方意识流的影响。像施蛰存,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以写心理意识而著名。还有鲁迅,杨江柱的《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中》,将《狂人日记》指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因为他认为《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和心理来展现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来看不同民族的文体比较,中外意识流小说是不同的,中国描写的一般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是常态的常态;而西方描写的人一般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是变态人的变态。因此,同是意识流小说,主体的思想世界是不一样的。而这个方面的研究依然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卢玮,刘明江,《夜色中的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形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6卷第3期
[2]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福
女性主义又称作女权电负卷路阻置汽主义,它的解释有很多,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在人类面前实现性别势歌香脸由晶击平等,辟除歧视。《简爱》里有一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而在女性主义里,也就是意味着男女平等。而福克纳的女性主义里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状灯台必传?
福克纳图片
男女还是女男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治飞买造还和会重出弱回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前期一般体现了作者福克纳讨厌女性的倾向。例如在福克纳的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女性人物主要是冷酷无情的母亲和堕落颓废的女儿,并且表现了男性完全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但是在此书植光身磁利故的最后部分,作者笔锋一转,总异波岁结了此书前章的女区介研供论改素子振第美性问题,在这一方面则又体现出福克纳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并且希望女性的地位能够达到与男性一样的平等。
实际上,在男权统治的社会,即便女性拥有聪慧的头脑甚至比男性的能力更高,她们也是不被认可的般刑虽刚异,甚至是被唾弃的,在福克纳变小的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的洛莎便是如此,她的心理被扭曲,而她的出身也很不幸,她自小便失去了母爱,而与此同时,她也并没有得到多少父爱,并没有人来关心她的需求,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对未来的向往,然而她却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她拥有聪慧的头脑和不安现状的心灵,这是她不幸中最大的幸运,至少在福克纳笔下,她们这些被男权欺压的女性没有麻木,而最最重要的正是她们不安分去言六少行联证命穿结为的灵魂。福克纳的女性主义是不一般的,是聪慧的,是奋起抗争的,而生于男权社会,这些胞黑剧品质显得更为重要!
威廉福克纳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意识流代表人物在历她强宣的福克纳,作品可谓是值得一读再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也是“为当代的美国小说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后世文学家以及读者对他的作品特点也做座依相木首副过研究,那么威廉福克纳作品的特点又有哪些呢?
《喧哗与骚动》封面图片
福克纳写作技巧方面不得不提到意识流,在这方面他可谓是先驱,他的作品略微一看显得绵延,打破行状材居脚片附农掉有据了传统的有规律的短句,句式是福克纳一贯的长而复杂,并且值得推敲的;其次便是福克纳另一个鲜明的特叫点,多角度创作,他擅名先长在一篇小说中分多个角色,利用多个角度和多层眼光来讲述同一件春突员认八传抗事情,与意识流结合,显得更为深刻和耐人寻味。在写作手法里,福克纳还不屑于遵循钟表的时间,比如在《喧哗与骚动》里面的人物班吉,因为是一个白痴所以思绪永远不可能正常,而这也恰恰给了福克纳一个任性的机会来利用白痴思维多方面,并且混乱无章来描述一件事情。
在语言风格上面,福克纳并不像魔幻主义作家所写语言那样容易理解,福克纳的作品多是晦涩难读,甚至让作者迷失了语言阅读的方向,因为显得太过累赘,所以也有人也批评过福克纳的这种以抽象的词汇来堆砌的长句。但是退一步来说,这不就是属于福克纳的风格么!威廉福克纳还擅长运用隐晦的象征手法,他的作品多处都埋有伏笔,回头品读才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威廉福克纳可谓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不仅仅在于威廉福克纳作品的特点另人叹绝,更多的是他的作品里蕴含的丰富哲理所带给后人的启示。
福克纳作品有哪些
福克纳一生留下的作品有许多,其中有大约二十篇左右的长篇小说和百余篇短篇文章,福克纳作品大多都是围绕着作者的生活环境展开的,其中还穿插着许多名人事迹。
《喧哗与骚动》封面图
大约在28岁的时候,福克纳第一本小说出版了,而福克纳最出名最经典的作品恐怕就是《喧哗与骚动》了。这篇小说以多角度叙述的手法详细介绍了老地主一家从最开始的兴盛到没落的过程,全篇从各个角度来描述老地主的女儿身上发生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展开,其妻子怨天尤人,其女儿反抗传统约束女子的教条,其大儿子的愚痴,二儿子的自私自利,三儿子的无主见,作品全程是没有体现任何家庭的关怀与温暖,甚至女儿出事后,其妻子不仅没有安慰,反而是恶语相向。这篇小说的总体基调是低沉的,不仅仅写出了当时南方家庭的价值取向,也从一定程度上写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福克纳44岁时,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部福克纳作品在美国的文坛界产生了十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后来也被称为是一把解读福克纳的全部小说甚至是通往当时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与《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有所相似的有《押沙龙,押沙龙!》,福克纳从三个人的角度分别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而三个讲述者都只是提供了一些细小片段,拼凑起来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有一篇短篇小说《夕阳》是利用九岁和五岁孩子的视角向读者展露的,这一点与《喧哗与骚动》里利用痴傻儿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情节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