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 之四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
文艺复兴之后,就是巴洛克、洛可可,之后是新古典,先扫盲一下这都是啥意思。
巴洛克 ,往大里说,堪称是一个时代;往小里说,也覆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
因为和宗教、权力、财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为视觉和装饰效果通常富丽堂皇,巴洛克一开始给人的印象是浮夸、奢华、土豪审美;凡尔赛宫就是鼎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宫殿。
插播一条建筑扫盲贴,一比就知道啥叫土豪巴洛克。
拜占庭,穹窿顶;哥特,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花玻璃;巴洛克,外形自由动态,富丽堂皇的誉银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
但除了华丽,巴洛克还意味着庆袭宴动感。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作品中的人都好像站在舞台上,演着一场大戏。只有这样的张力才能让人屏气凝神,肃然起敬。
我用金钱、奢华腐化你,你就不会造反不听话了。纸醉金迷到了颓靡,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 洛可可 ,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颓废和瓦解的阶段。
盛极必衰,一场由底层人民掀起的革命席卷而来,法国大革命开始后,革命派艺术家又重拾古典审美,歌颂宗教英雄的戏剧感画风现在被拿来渲染革命英雄,这便是 新古典主义 了。
“巴洛克艺术”始终围绕着宗教与权力展开,在罗马尤其明显。那些已经在罗马矗立了几百年的恢宏建筑、雕塑,大部分都出自贝尼尼之手。
这个希腊神话题材的雕像,让24岁的贝尼尼一举成名。冥王普鲁托强掳大地之母的女儿普洛塞尔皮娜为妻,普鲁托的手指深深地掐进了普洛塞尔皮娜的大腿,好像真的有了弹性一样。
还有一件堪称奇迹的作品必须得提:西班牙修女特雷莎常常听到上帝跟她说话,并说天使用剑刺进了她的心脏。但,贝尼尼觉得特雷莎“刺透了心”的感觉实质上与少女对爱情的渴求无异。
于是他雕刻了一个拿着金矛的天使,并让他将金矛对准特雷莎的下半身。修女双眼轻闭,嘴唇微张,陶醉地接受着天使带给她的快感,极度享受的样子。贝尼尼精准地刻画了一个虔诚的修女在与神交会时,一心渴望天堂的状态。
卡拉瓦乔既是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艺术家,也是巴洛克时期第一个为人熟知的艺术家,是他打破了文艺复兴后期的僵局。
他生活在罗马的底层社会,也画这样的罗马生活。
即便是画神,也要用最底层人民做模特,甚至用他自己。
马太本是个税吏,因此遭到人唾弃。耶稣要在遭人鄙弃的人中挑个人做自己的门徒,这幅画就是耶稣去召唤马太的情景。
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耶稣从画面右侧的门外走进来,一道亮光打在一只手上,在四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视线自然而然就转向了马太。
在画面上打了一道光来强化明暗的对比,将人藏在黑暗中,再用光线引导视线,这道光就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撒手锏,被称为酒窖式光线,或者叫 卡拉瓦乔光 。
卡拉瓦乔用更加真实的方式去反映他所处的社会,有现实的逼真感和故事的戏剧性,这也是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特征。
伦勃朗时期的荷兰,艺术消费不再专属于贵族和教会,普通人也开始接近艺术,买画或请画家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有政府、企业和各种小团体,因此集体肖像画成为一种潮流,很像我们现在的大合照。
但伦勃朗的画却一人一个神态,因此一炮而红。
更突出的是伦勃朗的《夜巡》,它改变了集体肖像画的现状,引领了新的风潮。他用了最擅长的光线布局:一束斜射下来的光把主角的右侧照亮,左侧则陷入黑暗。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让人物棱角分明,立体感十足;同时又通过弱化民兵身上的光,使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伦勃朗光”仍是禅宴摄影师必学的布光法则。
伦勃朗至死都不愿为了迎合客户而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真正伟大的是他的灵魂,是这种不屈的艺术精神。
从15世纪到17世纪,当权者意识到了思想上的同化也相当重要,艺术可以作为宣传手段。所以,当时的艺术家很受重视。
委拉斯开兹是一名宫廷画家,他的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逼真,他只画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
画神,他都是找自己家人当模特。《三博士来拜》讲得是东方的三位博士夜观星象,预见到犹太人的新君即将诞生,于是来到耶路撒冷,为圣母圣子献上礼物以表达敬意。
没人见过博士、圣母和耶稣长成什么样,委拉斯开兹的画里,圣母和耶稣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而那三个博士里不仅有他自己,还有岳父大人。
正是这种务实,让他笔下的人物看起来亲切、真实。
而他画的《宫娥》与《蒙娜丽莎》《夜巡》一同被纳入“世界三大名画”,被解读出了浓重的哲学意味。
画家用一面镜子把一个二维画面扩展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除了正得意扬扬的小公主外,还把本来不在画面中的国王和王后也装了进去。
这面镜子让国王和王后显像,成了最吸引西方研究者的元素。而这个显像又让画面里公主、宫女、大臣和画家本人全部定格。被隐匿起来的东西,恰恰决定了画面里所有人的姿态。
福柯总结道:是一个不可见的本体决定了一个可见的场景。这幅画给我们带来一个关于“人类认知”的启示,即可见的东西背后,往往存在着决定它的不可见因素。
“可见和不可见”“现象和本质”这种二元对立统一关系是《宫娥》里的哲学道理。这是哲学的功力,也是艺术的力量。
洛可可艺术,就只说蓬皮杜夫人。她的自我装扮,建筑和室内装饰,都是浓浓的“蓬皮杜风格”。
她创办自己的瓷器工场,那别具一格的粉色代表着贵族的时尚和优雅。
新古典主义提两个人,大卫和安格尔:
大卫对革命充满热情,是个“革命画家”。《马拉之死》就是一幅描绘革命者被暗杀的作品。
画中的青年男子叫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他患有严重的湿疹,不得不泡在有药水的浴缸里工作,被一个女子刺杀。暗杀发生的前几天,大卫还曾拜访过马拉。
后来他怎么又成为了宫廷御画师,后人不能理解,但他毕竟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大卫的学生安格尔以女性题材作品闻名,他只想单纯地画女性,极致地去表现女性的古典美。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大宫女》
裸体绝不等同于情色,安格尔的这幅作品含蓄得多,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也没有裸露的人体器官。这幅画是在精神层面上对人体美的欣赏,这不是画,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很多人质疑安格尔画的人比例不对,腰被明显加长,但,那又怎么样呢,他热爱“人”这件天生伟大的艺术品,是纯粹地欣赏。
伦勃朗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色
伦勃朗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①伦勃朗在各类绘画体已凯序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从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荷兰画家。
②他特有的运用光线的手法,源于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但更自然,更具表现力。
③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在伦勃朗的肖像画、宗教画种都有深刻体现。
④360问答他的铜版画和素描也是他艺术遗产种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⑤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夜巡》、《自画像》、铜版画《基督救治病人》是其代表作。
下面是伦勃朗的简介:
伦总的来光盟财孩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般训行千迫溶本请历沙学习绘画。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祖她书地加知望总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乡扩护院进所毫弱电混世俗化的处理。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莱顿时期(约1625~1631),伦勃朗的绘画体裁广泛,包括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等。现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作品为宗教画《调纸于圣斯蒂芬被石块击聚木专毙》(约1626,里昂美术馆)。这类油画受拉斯特曼以及乌得勒支画派画家洪特霍委什先斯特的影响,采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粒须演错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以加强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它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通过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揭示其内心活动。此外,从莱顿时期起,开始绘制大量肖像画。他一直对老年人以及各种富有绘画性特征的人物感兴趣。自画像真迹目前估计总数在60-100幅商矛音三济诗策何试济之间。为了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画家耗尽毕生精力来研究面相学。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现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莱顿时期中,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买士方就需见药沉象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早期作品虽不像后来作品那样成熟,但已显示出画家很早就致力于发掘油画颜料本身的质感和潜力,从他那时的有些油画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涂画法以及在画布的颜料层上用笔杆刮出痕迹之类技法。
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从1632年起,伦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荷兰传统亚概明方父绝米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伦勃朗此后10年中成为该城拉最受欢迎的画家。在此期间,他还画了大量训安双巴祖语孩甲语肖像画和宗教画,其中的宗教画主要以巴洛克风格画成。伦勃朗在他所写的少数几篇文章中谈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此类巴洛克绘画中,最激动人心的为《参孙被弄瞎眼睛》(1636)。画中的参孙之妻大利拉,因犯下伤天害理的罪行而惊惶失措,表顶鱼守情细腻而复杂,被有些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年轻时候的成调河单叶相行板费报斤景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妻子站如内七萨斯基亚为他许多作品充当模特儿浓形排陆兵著选令卫进。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40年代,伦勃朗个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幸事件。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在艺术上进入深化阶段。1642年,萨斯基亚在儿子蒂蒂斯出生后不久病死。同年,名画《夜巡》(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问世。画家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程式,使它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要使观众由此而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革命斗争。”夜巡”这个名称是约1800年才出现的。这是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过厚的光油层,加上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像是夜景图。20世纪,主要是1947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以此画整修,把过厚的光油层除去,这样才证实,它所描绘的确是白天情景。有人认为,它的名称应改为”弗朗斯·班宁·科克上尉射击手连的出发”关于此画,过去流传过这样的说法:当此画的顾主们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他们中间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部分。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而画家拒绝,造成僵局,伦勃朗因而成为阿姆斯特丹上层社会中不受欢迎的画家。他后半辈子生活在贫病和不幸之中,似乎主要是《夜巡》这一幅画造成的。这种假设近几十年来经许多国家专家考证,已被否定,但是自画家去世后不久,以上传说就开始为一些富有浪漫主义幻想的传记家所一再复述,为的是要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群众理解。事实上,《夜巡》这幅画最后仍为顾主接受,画家也获得了事先议定的报酬。此后,他仍继续不断接受种种重要的订画任务。至于40年代后期起,伦勃朗不再像在30年代中那样受许多顾主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因难,这种情况则不仅仅是为《夜巡》一幅画,而是为画家画风的改变所造成的。《夜巡》这幅画实际上标志着第2、3这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夜巡》采用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并好像正在向观众走来。这种手法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不过《夜巡》以后,伦勃朗越来越少地运用巴洛克美术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艺术效果,而是热衷于采用更加含蓄的手法去表现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类手法当时并不流行,因而尽管伦勃朗的创新作品仍有一批赏识者,但毕竟没被多数市民理解。这时期的作品《圣家族》(1645)等虽为宗教画,却洋溢着世俗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伦勃朗是按照尼德兰的农妇来画圣母的。同一时期中,他对景写生,制作了《三棵树》(1643)等蚀刻画和一些风景素描。约1645年,斯托费尔斯来到伦勃朗的家中,以后成为他的妻子,她的形象曾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派的杰作,但由于某种至今尚未弄清的原因,它遭受了从市政厅墙上取下的厄运,如今只留下了其中的一块残片(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1662年,他绘成《呢商同业公会理事》(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幅团体肖像画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不过,据近年考证,画中人物并非理事,而只是该会的几个抽样检查员以及站在他们后面的一个仆人。1663年,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但是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倔强的老人,他在去世前还绘出了一批名画,包括《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
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伦勃朗留下的作品包括约600幅油画、350幅蚀刻画和1500张素描。70年代以来陆续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参孙被弄瞎眼睛》、《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夜巡》、《圣家族》、《三棵树》、《100荷币版画》、《呢商同业公会理事》、《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