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马奈 :(E来自douard Manet 1832-1883)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克劳德·莫奈 :(Gaude Monet 1840-1926)

皮埃尔-奥古斯特术·雷诺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保罗·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

埃德加·德加 :(Edgar Dagas 1834-1917)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Alfred Sisley,1839-1899

保罗·高更 : ( Paul Gauguin,1848360问答-1903)

文森特·凡高 :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创始人之一认保川卫差味物加。最初从师布丹学习,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鸡故支未爱氧特。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推直八案班服绘,在色彩运用上很有建树。代表作品有《日士还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等。

马奈:(Edouard Mane装t 1832-1883)
他在传思其企通统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愿位官益行优合际彩,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来作画。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题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剧院、咖啡馆和赛马场等。他除盟情收杀可了用油画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课》,《巴黎歌剧院乐队席》,《洗衣妇之之沿敌盐新开加》,《舞台上的舞女》等促就者八。

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青enoir 1841-1919)
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曾从师于格莱尔,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方法相结合。以绚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与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阳光下各拿校责马消长电控的裸妇》,《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等。

凡高(Vince细统车安谈nt Van Gogh 1853-1890)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作品有《向日葵村顾千燃材异迫友站观亮》等。

一、爱德华绿财已血凯九东念·马奈(3幅)
1、《吹短笛的地顺陆男孩》1866 爱德华·马奈 161×97cm 奥赛博物馆
2、《酒馆女招待》1879 爱德华·马奈 77.5×65cm 奥赛博物馆
3、《白色牡丹花》1864 爱德华·马奈 31×46.5cm 奥赛博物馆

二、埃德加·德加(4幅)
4、《舞蹈课》1873-1876 埃德加.德加 85×75cm 奥赛博物馆
5、《咖啡馆,又名苦艾酒馆》1875-76 埃德加.德加 92×68cm 奥赛博物馆
6、《证券所人像》1878-1879 埃德加.德加 100×82cm 奥赛博物馆
7、《年轻女人像》1867 埃德加.德加 27×22cm 奥赛博物馆

三、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4幅)
8、《半身像,阳光的效果》 1865 雷诺阿 81×65cm 奥赛博物馆
9、《躺着的背面裸像》1909 雷诺阿 41×52cm 奥赛博物馆
10、《弹吉他的女人》1897 雷诺阿 81×65cm 里昂美术馆
11、《达拉斯夫人》1872-1873 雷诺阿 47×39cm 奥赛博物馆

四、早期的保罗·塞尚(6幅)
12、《三浴女》1875-1877 塞尚 22×19cm 奥赛博物馆
13、《白杨树》1879-1880 塞尚 65×80cm 奥赛博物馆
14、《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1880-1881 塞尚 60×75.6cm 路威酩轩集团藏品
15、《自画像》1875 塞尚 64×53cm 奥赛博物馆
16、《田园》1870 塞尚 65×81cm 奥赛博物馆
17、《静物:糖罐、梨和蓝色的杯子》1865-1866 塞尚 30×41cm 奥赛博物馆

五、弗雷德里克·巴齐耶(2幅)
18、《粉色的裙子》1864 巴齐耶 147×110cm 奥赛博物馆
19、《戴牡丹花的黑女人》1870 巴齐耶 60×75cm 蒙彼利埃 法布尔博物馆

六、局斯塔夫·卡耶博特(2幅)
20、《赛艇》 1878 卡耶博特 155×108cm 雷恩美术馆
21、《亨利.科尔迪耶》1883 卡耶博特 65×82cm 奥赛博物馆

七、尤金·布丁(2幅)
22、《图维尔的沙滩》 1864 布丁 26×48cm 奥赛博物馆
23、《安特卫普的港口》 1871 布丁 31.3×46.7cm 巴黎奥赛博物馆

八、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1幅)
24、《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 1864 容金德 42×56.5cm 奥赛博物馆

九、贝尔特·莫里索(1幅)
25、《芭蕾舞女演员》1879 莫里索 71×54cm 奥赛博物馆

十、卡米耶·毕沙罗(7幅)
26、《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 1873 毕沙罗 61×73cm 奥赛博物馆
27、《赫米达致花园一角》1877 毕沙罗 55×46cm 奥赛博物馆
28、《塞纳河和卢浮宫》1903 毕沙罗 46×55cm 奥赛博物馆
29、《蒙福科的收获季节》1876 毕沙罗 65×92.5cm 奥赛博物馆
30、《蓬图瓦兹附近的艾尼丽街》 1874 毕沙罗 55×92cm 奥赛博物馆
31、《艾拉尼的疯人院》1885 毕沙罗 73×60cm 格勒诺布尔美术馆 奥赛馆存放
32、《雪中的林间大道》1879 毕沙罗 54×65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十一、克劳德·莫奈(11幅)
33、《睡莲,晚间效果》1907 克劳德.莫奈 100×73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34、《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节日》1878 克劳德.莫奈 81×50.5cm 奥赛博物馆
35、《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1867 克劳德.莫奈 65×92.5cm 奥赛博物馆
36、《戈迪拜尔夫人》1868 克劳德.莫奈 217×138.5cm 奥赛博物馆
37、《阿尔让特依》1872 克劳德.莫奈 50×65cm 奥赛博物馆
38、《阿尔让特依的塞纳河》1873 克劳德.莫奈 50.5×61cm 奥赛博物馆
39、《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2 克劳德.莫奈 107×74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40、《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 1892 克劳德.莫奈 100×65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41、《维特依教堂》1879 克劳德.莫奈 65.5×50.5cm 奥赛博物馆
42、《维特依,早晨》1901 克劳德.莫奈 89×92cm 里尔美术馆
43、《艾特达的马纳博特:水中倒影》1885 克劳德.莫奈 65.8×81.5cm 卡昂美术馆 奥赛博物馆存放

十二、阿尔弗莱德·西斯莱(5幅)
44、《莫瑞桥》1893 西斯莱 65×73 cm 奥赛博物馆
45、《鲁弗申的花园小路》1873 西斯莱 1873 奥赛博物馆
46、《展翅的鹭》1867 西斯莱 100×79cm 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
47、《从巴迪侬的花城望去得蒙马特高地》1869 西斯莱 70×117cm 格勒诺布尔美术馆
48、《拉赛勒圣克罗的栗子树林荫路》1865 西斯莱 129.5×208cm 里昂美术馆

十三、亨利·凡汀·拉图尔(1幅)
49、《巴迪侬画室》1870 拉图尔 204×273.5cm 奥赛博物馆

十四、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2幅)
50、《风景》 1869 雷皮那 30×58.5cm 奥赛博物馆
51、《塞莱斯坦码头,玛丽桥》 1868 雷皮那 30×50cm 奥赛博物馆

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1.《夜晚的咖啡馆》
2.《星夜》
3.《乌鸦群飞的麦田》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5.《十四朵向日葵》
6.《鸢尾花》

保罗·塞尚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1.僧侣肖像
2.田园诗
3.缢死者之屋
4.肖凯肖像
5.圣维克多山
6.玩纸牌者
7.浴女们

保罗·高更 1848年生于巴黎。
一个狂热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为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
1.《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2.布列塔尼的猪倌
3.雅各与天使搏斗
4.黄色的基督
5.美丽的恩琪拉
6.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7.游魂

乔治·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年)
他的艺术活动大约从1880年,即印象主义①进入危机阶段才开始的。因此,修拉属于后印象主义画家这一代。

创造点彩派(pointillism)
1.《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
2.挥锄的农民
3.安涅尔浴场
4.库布瓦的塞纳河
5.格拉弗林的运河
6.马戏院

图片为莫奈的《睡莲》(Waterlilies),这是画家1908年的作品,是他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之一,苏富比估价为1000万至1500万美元。苏富比一年前顺利拍卖了莫奈的另一幅《睡莲》。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

凡高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以下是我分享的狂人画家凡高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 篇1

在欧洲绘画史上,凡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艺术更吸引人。凡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所重视,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他一生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各种荣誉,他的画的卖价也步步攀升。也正因为如此,凡高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及真实的感受,没有世俗的做作!

凡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凡高是荷兰人,1853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凡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他的一个伯父在巴黎和伦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艺术品交易,打算日后让凡高来继承他的买卖。凡高也因为商业上的事情,后来也到伦敦和巴黎的店里去。这时他是个勤勉的青年,前途远大,但后来由于个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对工作再也没有了兴趣。

凡高曾经作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士,对穷人十分同情。27岁开始作画,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后来他离开农村到煤矿去工作,所以便画起工人来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便又画起风景画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城市贫民,凡高同勃吕盖尔与米莱两位农民画家一样,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他的父亲与几个叔父都是传教士,他自己也笃信宗教,只是后来在矿山担任工人代表被革职后,才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凡高从耶稣的泛爱出发同情穷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怜的一点食物去接济穷人,与他们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画来描绘穷人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劳动。他画这些画,与其说是搞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他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搞革命宣团茄传的愿望。而且他的画,一生只卖掉一幅。能见到他的画的人,在当时为数寥寥。

凡高的画不为当时人理解,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过漂泊凄苦的生活。凡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出门旅行通常可以为他带来新的灵感。1869年至1876年,凡高担任美术复制商品店员时,屡屡因坚持非好画不卖而与许多欠缺美术修养的顾客争论。在伯雷那琪矿区任临时牧师时,目睹矿工穷苦生活的凡高,即使自己衣着褴褛,仍帮助工人家眷捡煤。矿区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级却认为这样的作风有辱布道者的尊严,而将他逐出教会。凡高天使般的仁慈与天真、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无法适应充满邪恶的社会生活。

住在荷兰的时候,凡高画了很多矿工的生活,厚厚地涂出阴郁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并开始上班。这段时间,他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给弟弟,谈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认识了毕沙罗、希涅克、高更、贝纳等人后,他的创作逐渐有了一些改变。

在感情塌磨察上,凡高一生亦倍受爱情的打击。即使拥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强的性格,以及感情冲动时极为鲁莽的行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终于有位39岁的玛葛娣爱上了凡高,却因女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导致玛葛娣自尽,虽然自杀未遂,但凡高却遭受社会摒弃,只得伤心地离开。

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自画像,为的就是揭露漂泊过程中内心不安的情绪游知,用色大胆自由,恰能彰显个性。而这些作品的特征是,背景都以黄、绿、蓝、淡紫的笔调,缀出一股股跃动感,此外,也尝试以石墨、铅笔、木炭、水彩描绘出激荡压迫的张力。

凡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当坎坷,只好在绘画上宣泄内心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点多为热情洋溢,笔触大胆强烈。

终其一生,凡高都没有朋友。能够理解爱护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奥。不过凡高从心底里还是渴望纯洁美好的友情的,他一个人曾孤寂地到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埃登游历,继续怀着激情学习画画。那时他竟像野狗一样,过着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岁时到了巴黎,他和提奥一起租了房子。

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因为贫困和过度劳累,凡高身体非常衰弱,听从弟弟的劝告,到法国南方的阿尔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凡高创作了许多烈日之下辉耀的麦田,燃烧似的扁柏。不久,他认识了高更,很是投机,为了一同画画,把高更叫到阿尔,一起过了两个多月。但好景不长,一天凡高精神病发作,两人发生了口角,高更谈到要回巴黎,凡高非常伤心,当天就用刮脸刀袭击了高更。高更虽然没有受伤,但不免大吃一惊,夺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满地是血,凡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晕倒在地。他用纸把耳朵包起来了,说要把它拿到熟人那里去。两人的交情就这样结束了。

以后凡高的精神病经常周期性发作,人们把凡高送到该城的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病势缓转以后,根据他的希望,进了圣雷米疯人院,把那里的一个房间作为画室,自由出入,去画附近的山野。在疯人院住了近一年,他与真正的疯人格格不入,显然这里对他的头脑造成了新的冲击。提奥对这种情况很担心,请求巴黎郊外的奥威尔医生收留凡高,于是凡高一面进行私人诊疗,一面继续大量作画。

病魔时时困绕着他,他画下了许许多多令人窒息的东西。有时,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颜料,并疯狂地在镇上狂奔。不过,这也是他生命中相对快乐的时光了,他的画开始得到了艺评界的赞扬,有人也要买他的作品;他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冲刺,画一望无际的田野,画小镇和田畴。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 篇2

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爱心。尽管他们的生活很贫穷、很卑微,但他们用心、用情来看这个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带向了更为崇高、宽广的精神领域。 1886年12月的一个黄昏,贫穷的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因为付不起房租,被迫冒着刺骨的风雪来到一家廉价的小画铺的门前,几乎是央求着老板开了门,希望能收购下他的一幅刚刚完成的画。

是的,这个年轻的、尚未成名的画家太贫穷了。

他一个人流落在异乡,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

虽然他每天都要从事14—16小时的绘画工作,但他的画却一张也卖不出去。

他因此而受尽了人世的歧视与冷遇。

实际上,他连生活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他在一封信上诉说道:

“这几天我过得很不愉快。星期四我的钱已花光了,4天里我靠23杯咖啡加一点点面包为生,面包钱还是欠了人家的。今晚只剩一块面包皮了……然而创作却深深吸引着我,我像苦力一样画着我的油画……”

生活是这样的.不公平,青年画家又是如此的贫困无助!

他知道,这个冬天,如果再卖不出去一张画,那么只有被房东赶出而露宿风雪街头了…… 还算幸运,小画铺的老板勉强购下了他的一幅画,给了他5个法郎。对于凡·高来说,这算是最大的恩宠了。他紧紧地攥着这5个法郎,赶忙离开了小画铺。

可是,就在这风雪交加的归途中,他忽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刚从圣拉萨教堂里走出来。

小女孩很美丽,但从她那一双可怜的孤苦无助的眼睛里,青年画家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她也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可怜的孩子!”凡·高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正在哀求的女孩,喃喃地说道,“没有错,当风雪降临到世界的时候,所有的穷人都是困苦的,可是那些富人是不会懂得这些事的。”

这样想着的时候,青年画家完全忘记了房东此时正守在他的住处,等着他回去交房租呢。

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刚刚拿到手的5个法郎,全部送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楚楚可怜的小女孩。

他甚至还觉得自己所给予这个小女孩的帮助太少、太无济于事,于是便满脸惭愧地、逃也似地离开了小女孩,消失在凛冽的风雪之中…… 4年之后,文森特·凡·高——这位尝尽了世间的饥饿炎凉和人生的孤独贫困的艺术家,在苦难中凄惨地辞别了人世。

这个可怜的画家,他仅仅活了37岁!

凡·高生前的绘画成就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承认,但他死后,所留下的作品却成了我们整个世界仰之弥高、光彩夺目的珍品。

更没有人会想到,1886年冬天他那幅仅仅卖了5法郎的画,若干年后,在巴黎的一家拍卖行的第九号画廊里,有人出价数千法郎购下了它! 安东尼·罗宾说:“成功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你想美梦成真,那就得把成功看成是一个人生的过程,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心灵的嗜好,一种生存的策略。”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双勤奋的双手,再加上机会的青睐,就一定能登上成功的巅峰。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 篇3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

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走入了这片他曾多次以色彩浓重和随意的手法幻景般地展现在画布上的麦田,然后用一把向自己的胸膛射出一发子弹。他两天后死在弟弟的怀抱之中,时年37岁。凡高生前一直在贫困、疾病、孤独和不时发作的癫狂精神状态中挣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曾经出售过自己的一幅画。

童年——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靠近比利时的小镇格鲁特辛德尔特,他一头红发,脸上长满雀斑,是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大。

小时候,凡高是名有才华的但与众不同的学生。11岁时,他被送进10英里外的一所寄宿学校,结果在那里深感孤独。凡高在学校学习语言并开始练习素描,他的画显示出熟练的技巧,以至于多年后美术史家为它们的真伪而起了纷争,一些人不相信这些画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不过凡高却在1868年3月,他15岁生日到来之前离开了该校。凡高开始厌倦学校生活。他后来又把比他小4岁的西奥也带离了学校。

谋生——文森特·凡高

幸好凡高的这个大家庭笃信家族的凝聚力,他的伯父森特,一位富有的美术品经销商,帮助他在一家颇具声誉的、名叫古比尔的美术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凡高开始为许多画家销售他们创作的各种版画。

同时,凡高在爱情上遭受到首次令他心碎的挫折。他疯狂地爱上了房东19岁的女儿伊格妮·罗伊尔并向她求婚。当她告诉凡高她已秘密与人订婚时他却更加热烈地追求她。而罗伊尔的冷淡使凡高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他甚至告诉西奥自己对作画的热爱都消失了。他有了新的迷恋——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

凡高在随后的四年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研究和宣讲福音的教义上。由于未能进入极具声望的阿姆斯特丹神学会,他转而上了比利时的一所学校,但在3个月后又辍学了。此时的凡高成了一位非职业福音传教士,他开始为一群贫困的矿工服务。他与工人们一起生活——在麦秸上睡觉,以土豆为食,穿破烂的衣服。许多人都视他为精神错乱者。父亲告诉他不要坠入狂热的境地,弟弟也劝他学门手艺,而凡高却以断绝与家人的一切联系达一年之久作为回应(虽然他仍接受弟弟通过父亲悄悄汇给他的生活费用)。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 篇4

作为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凡·高无疑是不朽的。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行为癫狂竞至割下自己的左耳,并在他37岁那年,完成著名的《向日葵》后开枪自杀了。凡·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红葡萄园》,但他死后,其作品却成了亿万富翁们炫耀的资本,上世纪末,凡·高的作品竞拍卖出七八千万美金的天价。毕加索曾评价凡·高:“这人如不是一个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其实,在凡·高前三百多年的中国明代,便有一位“凡·高”式的人物,与凡-高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人就是开拓明清乃至近代大写意画一片新天地的徐渭:

徐渭,字文长,晚年号“青藤道人”,明代山阴县(今绍兴)人。他出生百日,父亲就谢世了。14岁时,母亲又作古,靠伯父徐淮抚养。徐渭自幼聪慧颖悟,才思敏捷,《明史-徐渭传》说他十余岁就能仿汉代扬雄的《解嘲》赋作《释毁》,颇得当地名儒推许。21岁做秀才时,名气已经很大了,但徐渭天性叛逆,尤其讨厌类似当时应试教育的“八股”文,八次参加科举应试,屡试屡败,直至41岁未中。嘉靖三十六年入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府,辅佐胡宗宪抗御倭寇,立下殊功。当年的总督府威势森严,一般官吏在胡宗宪面前“膝语蛇行,不敢拳头”,唯恐获罪。徐渭却始终戴敞乌巾,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胡宗宪获罪后,徐渭结束了5年的幕客生涯。政治迫害的恐怖,官场争斗的黑暗,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直至精神完全失常。凡·高割除自己的左耳,徐渭则用大锥刺自己的耳部,刺进好几寸深,幸好没有致命,凡·高在麦田中开抢自杀,徐渭则在癫狂中误杀自己续娶的妻子,身陷囹固达8年。

由幕客至狱囚,生活上骤荣骤辱之起落,使徐渭对人生体悟尤深。出狱后,他致力创作以发泄愤世嫉俗之情,精神虽已复常态,但“愤益深,佯狂益甚”,悲愤填膺,难以自遣,因而落拓不羁,纵酒狂歌。至晚年,徐渭生活相当窘迫,靠作诗文书画以糊口,落到“帱莞破弊,不能再易,至藉藁寝”之境地。

徐渭把自己坎坷不平的经历体现在作品中,无论诗文、杂剧、书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一股奇恣纵肆的激情,“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成为明代后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他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真正开宗立派影响后世,成就最为杰出的却是绘画。凡·高是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徐渭却早于凡·高300年独创水量写意画新风,形成影响深远的“青藤画派”,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渭之画借物抒情或缘物寄情,不求形似而求生韵,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尤以花鸟画见长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是《红葡萄园》,有意思的是徐渭的著名代表作竟是《墨葡萄图》,人世间的很;事就是如此凑巧,这幅《墨葡萄图》藤条错落历乱,枝叶离披纷杂,果实晶莹欲滴,不质不华,犹如泼翻一砚梨花雨。上题诗一首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闭掷野藤中!”

书生老矣,壮志未酬,只落得一个“独立书斋啸晚风”的凄凉结局,那画中的颗颗“笔底明珠”,抑或正是自号“青藤道人”的徐渭那冥冥哭泣中和着血的滴滴泪珠!

徐渭的另一名作《杂花图》,全卷作四季花果十三种,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自左至右依次为滋润的牡丹、厚实的石榴、皎洁的白莲、高耸的梧桐、孤傲的菊花、丰硕的秋瓜、饱满的豆荚、瘦隽的紫薇、历乱的葡萄、淋漓的芭蕉、挺俏的梅花、清淡的水仙和萧疏的竹条,将四季花果杂陈于一局,倾泻作者“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展示出愤激奔宕的画风。

凡·高死后七八年,世人才对其硕礼膜拜;徐渭则在谢世20年后,方受到推崇,“公安派”领军人物袁宏道还写有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之后,喜欢徐渭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八大山人、郑板桥等,郑板桥专门刻了一方“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印章,表示对徐渭由衷的崇敬。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凡-高与徐渭都是在极度的失落之中,在精神几近癫狂之中,开创出一片绘画新天地!也许正是有所剥夺,才有所馈赠;有所失,才有所拥有!

2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