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合唱曲
世界著名的十首合唱曲
很多晚会活动多少不了大合唱的环节,那么有哪些是适合合唱的经典歌曲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世界著宏察名的合唱清态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当聆听大师的交响乐,对大师崇敬的心境便油然而生,这是因为大师的音乐有无比丰富的内涵和高质量的“信息量”,大师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分析这些动人的音乐后,发现这些作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和不可理解,而是作曲家将音乐的各种原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恰到好处地构架在一起,才产生了对听者的震撼力。
世界著名的十首合唱曲
1.巴赫 《马太受难曲》“来吧,儿女们,与我同悲伤”
2.亨德尔 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
3.莫扎特 《安魂曲》“垂怜经”
4.贝多芬 《欢乐颂》(选自《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5.贝多芬 《庄严弥撒》“信经—化体”
6.普契尼 《蝴蝶夫人》第二幕“嗡鸣合唱”
7.柏辽兹 《基督的童年》
8.瓦格纳 《罗恩格林》婚礼合唱
9.威尔第 《纳布科》“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10.奥尔夫 《博伊伦之歌》“命运,世界的女神”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交响乐队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几百年蔽正茄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
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
后来,在整个19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队的出现和各种特性乐器的加入,更加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征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及20世纪现代作曲家普罗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世界著名的合唱曲
1.命运之手(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混声合唱)
2.脚踩命运(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混声合唱)
3.人生的步伐(柏辽兹《拉科奇进行曲》选段:混声合唱)
4.面对生活(贝多芬《英雄主题》变奏曲选段:混声合唱)
5.希望在招手(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选段:混声合唱)
6.梦幻曲(舒曼曲:无伴奏合唱)
7.夏日小夜曲(莫扎特曲:无伴奏合唱)
8。美丽的黎明(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混声合唱)
9.驼队(鲍罗廷《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选段:混声合唱)
10.祖国,我的心为你燃烧(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第四乐章选段:无伴奏合唱)
11.结婚金指环(加勃列尔马列《金婚仪式》:无伴奏合唱)
12.钟声嘀嗒(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无伴奏合唱)
13.音乐瞬间(舒伯特曲:混声合唱)
14.快乐的农夫(舒曼曲:混声合唱)
15.军队进行曲(舒伯特曲:混声合唱)
16.婚礼进行曲(瓦格纳曲:混声合唱)
17.爱的欢乐(克莱斯勒曲:混声合唱)
18.爱的忧伤(克莱斯勒曲:无伴奏合唱)
19.钟声(比才《阿莱城的姑娘》选段:混声合唱)
20.女兵舞(哈恰图良舞剧《加雅列》同名选段:混声合唱)
21.柳丝河畔(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选段:混声合唱)
22.花之圆舞曲(柴科夫斯基舞剧《胡桃夹子》选段:混声合唱)
23.用爱情祝福家园(格林卡《卡马林斯卡娅》选段:混声合唱)
24.美好的时光永难忘(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混声合唱)
25.灯的光辉(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混声合唱)
26.顶水姑娘(居伊《东方舞曲》:混声合唱)
27.幽默曲(德沃夏克曲:混声合唱)
28.有一颗惊世的夜明珠(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印度客商之歌》:混声合唱)
29.花的静思(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二乐章选段:无伴奏合唱)
30.我们狂欢到天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选段:混声合唱
;
西方历史中的浪漫主义时期,被称为歌曲之王的是?
歌曲之王——舒伯特
1827年3月底,当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去世时,维也纳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其中有个年轻人手持火把、泪流满面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他就是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上(现属维也纳市区的一部分),有兄弟姐妹8人,仅靠父亲的收入过活,家境十分贫寒。舒伯特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精通小提琴,并且教会了几个孩子。舒伯特在8个孩子中悟性最高,其演技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在舒伯特11岁时,父亲听说维也纳宫庭歌手学校(当今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前身)招生,且食宿免费,就送他去碰碰运气。舒伯特优美的嗓音和丰富的乐感一下子就征服了考官,被优先录取。学习期间,舒伯特还参加了学生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有时还担任指挥。在学校里,舒伯特有机会熟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音乐大师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13岁开始作曲,15岁就创作了一首三重奏、两首弦乐五重奏和100多首歌曲,还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
舒伯特16岁那年,由于变声,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校回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教师。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一边抓紧时间进行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还创作了《纺车旁的葛莱卿》、《魔王》、《野玫瑰》、《死神与少女》等许多脍灸人口的歌曲。1818年,21岁的舒伯特为了能专心进行音乐创作,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但这一举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他不仅拒绝向舒伯特提供任何资助,而且断绝了父子关系。没有生活来源的舒伯特只好当家庭音乐教师勉强糊口,因收入微薄,有时连房租都付不起。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势力复辟的最黑暗的年代,但生活的穷困,政治的黑暗均没有动摇舒伯特的意志,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创作,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音乐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音符总在他的脑海中跳动。据说舒伯特的名曲《鳟鱼》就是他半夜醒来时突然构思而成的,当时他立即起身将构思好的曲子记下来,因天黑不小心将墨水碰洒在谱纸上,所以这首歌曲的原稿至今还有一大块墨水泼洒的痕迹。
舒伯特总是不停顿地忘我工作,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1500部,触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是世界上少有的高产作曲家。但他的音乐才能在其生前一直未得到承认。他一生写了10部交响曲,在世时却没有一部公演;他创作了18部歌剧,在世时也没有一部排练演出;他一共写了600多首歌曲,其中许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每首歌曲的售价极低。勤奋的创作始终没能改变舒伯特穷愁潦倒的命运,最后连他钟爱的女友也抛弃了他,嫁给了有钱的商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孤独凄楚。怀着这样的心绪,舒伯特在1827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重要作品之一——组歌《冬之旅》。该作品以冬天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饱经世态炎凉的孤独的流浪者形象。这部作品是舒伯特对当时奥地利黑暗现实的有力控诉,也是自己的苦闷及绝望心态的真实反映。
由于长期受到贫困和心情忧郁的折磨,舒伯特的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之死,更使他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贝多芬比舒伯特长27岁,当舒伯特在学校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贝多芬已闻名欧洲。舒伯特对贝多芬十分景仰,但由于腼腆的性格始终没有勇气去造访。他曾经鼓起勇气去过一次,又恰逢贝多芬不在家,舒伯特留下自己的作品就回去了。贝多芬回来后读了舒伯特的作品,十分激动地对他人说:“这里闪烁着神圣的光辉!”当舒伯特再次赶来看望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经处于弥留之际。贝多芬用力睁开眼睛,对舒伯特说:“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之后不久,贝多芬就离开了世。看到自己最崇拜的大师离去,舒伯特悲痛欲绝,悔恨交加,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贝多芬之死使舒伯特的身心受到重大打击,1828年11月19日,也就是在贝多芬去世的第二年,舒伯特也离开了人世,年仅31岁。他临死前对朋友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把我葬在贝多芬的墓旁。”遵照舒伯特的遗言,朋友们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并在墓碑上写道:“死亡在这里埋葬了一分巨大的财产,还埋葬了更为巨大的希望。”
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短暂,过早地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众多的音乐作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创作的大量歌曲,不仅开创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先声,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此类题材的珍品,舒伯特也因其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