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幾何圖形作畫的著名畫家
勃拉克與畢卡索是立體派藝術的兩位代表人物。勃拉克畫作中,形體的表現是一大重點,如何将物體單純化,以純粹的形式表現,是他追求的藝術真義。他對雕塑素材有天生敏銳的感受,并成功地爲繪畫開創了新世界。勃拉克的藝術與野獸派、立體派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體派(Cubism)是繼野獸派之後,在法國本土興起的一個本世紀最著名的畫派之一。野獸派繪畫追求單純化以及非洲黑人雕刻的造形,都是刺激立體派發生的因素。但是觸發立體派誕生最有力的卻是塞尚的繪畫思想。「自然界的物象皆可由——球形、圓錐形、圓筒形等表現出來。」這是塞尚的名言,立體派就是以此理論作出發點。此派的畫家在作畫時即把自然的形象還原爲幾何學的圖形,以幾何圖形上的單純平面和立體,組成真正實在的物象,他們在分解物體構成要素,重新組合的畫面,并不是外在的寫實結果,而是表現内在的寫實成果。立體派的繪畫,往往是「二個以上的幻影(複合)同時存在」,結果在同一畫面上,前方與後方的景觀,内部與外部的狀況,同時表現出來,這種注重空間的自由「移動」與「連結」,把「視覺」與「智識」上的經驗合成一緻,相互結合的表現,正是立體派繪畫的特徵。也是過去所未有的繪畫樣式的創始,例如畢卡索的<彈琴的少女>即爲代表作品之一。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與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是立體派的兩位主将。畢卡索於一九○七年畫出<亞維濃的姑娘們>,揭開了現代美術的序幕。這幅畫是立體派最初的作品,形的單純化與特徵強調的手法,顯受黑人雕刻的影響。不過立體派作品,開始受到世人注目則在一九○八年。這一年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勃拉克送七件作品參加,但隻入選兩件。他憤而将全部的作品收回,并在康威利畫廊舉行個展讓大衆批判。這一年的秋季沙龍,野獸派的馬谛斯亦爲審查委員之一,他看了勃拉克的畫,揶揄地說勃拉克的畫是在「描繪立方體」。批評家沃克塞爾便引用了「立體派」稱呼。相傳此即立體派名稱的起源。不過,立體派真正形成流派,卻是在一九一一年。這一年巴黎的獨立沙龍第四十一号展覽室,完全陳列立體派的作品。此時古裏斯(Juan Gris 1887~1927)、德洛涅(Robert Delaunay 1885~1941)、佛裏奈(Poger de La Fresnaye1885~1925)、勒澤(Fernand Leger 1881~1955)、羅蘭姗(Morie Laurencin1885~1956)、法柯尼恩等有力畫家均集結在立體派的旗下。而立體派也從此開始作集體性的發表。同年并在巴黎以外的地區——布魯塞爾舉行展覽。到了一九一二年,他們正式組成立體派集團,在巴黎的波恩西街畫廊舉行另一次展覽,并由詩人阿波裏奈爾(Gnillaume Arollinaire 1880~1918是當時立體派的擁護者與指導者)在展出目錄中,正式地命名爲「立體派」。在這一次展覽中,新加入的計有:畢卡匹亞(F.Picabia 1879~1953)、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威庸(J. Villon 1875~1963)、史貢劄克(A. Sgonzac)、阿爾貝爾.其羅、史維比、馬爾象、艾爾賓等新銳的畫家。在威庸的畫室裏,比卡匹亞、梅京捷(Jean Matzinger)、葛利斯(Albert Gleizes 1881~1953)等人還成立定期研究會,宣揚立體派。到一九一三年他們舉行第三屆展覽之後,集團的組織始解散。立體派的發展,曾被劃分爲三個時期:第一期是受塞尚影響而開始的一段時期,稱爲「初期立體派」。第二期是阿波裏奈爾主導的科學的立體主義,又稱爲「思考的立體派」時代(一九○九 ~ 一九一一),此即以純理則把所見事物的實體表現出來,省略了一切映在眼裏的形象及偶然屬性。由一至二期是朝同一方向發展。進入第三期,此運動漸達高潮,嚴格地以理論的觀點創作。但也漸次走向個性的發揮,開始分歧,形成兩派:一是抑制形的分解,摻入某種程度的寫實要素,被稱爲「寫實的立體主義」。另一派則反對此種趨向,而進入抽象的方向,後來成爲「立體派的抽象藝術」先驅,葛利斯和艾爾賓(A. Herbin)即屬此派。「印象派的畫是色的音樂,立體派的畫則是形的音樂。」從形的分析到綜合,立體派反而落入後起者的手中,畢卡索與勃拉克均已遠離了此派。立體派從巴黎興起後,給西歐繪畫影響甚大,義大利的未來派、德國的飙派、馬勒維奇的抽象主義,均受此派影響。而且它還波及雕刻、建築、工藝以及舞台美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s.喬治.布拉克(1882-1963)是法國著名的立體派畫家與雕塑家1882年出生於塞納河畔巴黎郊區小鎮布拉克原本是野獸派 但在看到西班牙畢卡索革命性的畫作的〔亞威農的姑娘〕後大感震驚 從此改變自己的風格此後他便與畢卡索共同發展了20世紀的立體主義繪畫
達芬奇是出生在什麽年代,逝世在
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作爲文藝複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裂圍病亮情增溫字與達人物,他的成就和貢雞守順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配戰井米皮未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如馬香激大上源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并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是一位多才朝間跑黃不工跑地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築房屋,還衛整會發明武器,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飛行機、他又是一個醫學家、音樂家和器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含向準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鮮育石對幫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隻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隻有在鏡子裏才能看懂。解析達芬奇一、“繪畫是一種科學”“這勢盾歡受亂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右爲土變吧王祖世案州屋手;這副臉龐,隻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蒙娜麗莎》)“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最後的晚餐》)“這是畫家62歲時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就爲後人留下了素描藝術史上的典範之作。”(《達芬奇自畫像》)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曲元穩頻局川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人們一般認爲,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苦掌局雷期福肉居造率曾一種科學,甚至是關果德聚紙訓增找離别爲“所有科學之後”。達談促水官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稱審軍道免減證施攻胡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什聯醫眼衣越農,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其越弦擊能應散聯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内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态都十分準确,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爲是最成功的設想。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着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爲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爲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複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内,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爲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爲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複興的鼎盛時期。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并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人們一般認爲,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内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态都十分準确,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爲是最成功的設想。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着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爲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爲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複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内,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爲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爲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複興的鼎盛時期。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并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二、“甯願在探索中失敗”《岩間聖母》他已經畫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但最後關頭卻因爲一個低級錯誤毀于一旦。他盼望着像鳥兒一樣扇動起飛翔的翅膀,但片刻間就摔碎了飛行的夢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騰空的銅馬雕像,但由于澆鑄方面的困難兩年後不得不将其改成步行的姿勢。被恩格斯稱爲文藝複興時期“巨人中的巨人”的達芬奇,在人類知識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時伴随着他的,也有鮮爲人知的辛酸、磨難與失敗。但是,他甯肯在探索中失敗,也不願無所用心,安然享樂生活。他一生都在實踐着這種人生哲學。在繪制可以與《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時,他親手研制新型顔料和外層塗油。壁畫已經氣勢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牆上,但牆上的塗料卻遲遲不幹,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試驗自己配制的外層塗油,于是讓助手擡來兩個大火盆放在壁畫下烘烤,結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兩個火盆把八個月的辛勞毀于一旦。在壁畫變成五顔六色的小溪淌下來後不久,他又滿不在乎地開始了飛行試驗。51歲的達芬奇就像一個狂熱的少年,把自制的巨鳥搬到山頂。年輕的學徒抓住巨鳥的木架向山下飛去,可沒多遠就跌落下來。這個飛行器是靠手臂與雙腿的肌肉來駕駛的,不過他忽略了人體自身所無法克服的重量問題:鳥類用于飛行的肌肉要占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卻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對他飛行探索的失敗過于苛求,就等于在責備用風筝引來閃電的富蘭克林爲什麽沒能發明電燈。當時,教會思想主宰着世人的一切觀念。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熱得像燒開的水。他曾被任命爲宮廷建築師,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騎士青銅雕像,設計中馬的前蹄要騰空躍起。他用蠟像模型試驗了無數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幾厘米厚的殘肢碎片。最困難的是,必須将重達10噸的金屬溶液快速注入鑄模中,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均勻的冷卻問題。當時的技術條件顯然無法支持這種設想。兩年的期限到了,他無法使馬站立起來,最後隻好改成步行的姿勢。在他死後100年,西班牙人繼續嘗試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馬上騎士的紀念碑。異想天開的靈感能讓他抓住别人抓不住的東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廢。也許是爲了追逐永遠在飛的思想,他不得不時常停下手頭的工作。當時羊毛紡織業在意大利很發達,而紡織作坊裏最容易磨損的是織布針。他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磨針的機器,經過反複比較,終于确定了最理想的一種。但是他随即産生了織布機的設想,于是又沉浸在織布機和滾珠軸承機的發明設計中。遺憾的是,這些設計圖隻是躺在了草稿紙上,最終沒有變成機器,而他又轉向了其它研究。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人們發現。科學史學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道:“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的。”曠世奇才達芬奇爲後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财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見的才華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在幾個世紀之後看來,仍然令人歎爲觀止。三、“阻礙我的隻是時間不夠”達芬奇畫的人物像他懷有神靈般漫無邊際的夢想,卻隻擁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設想過千百個計劃,但隻完成了少數幾個;他最大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然而隻有那些線條、色彩組成的藝術爲他帶來永恒的贊譽。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灑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頁。他說:“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撓,阻撓我的隻是時間不夠。”他想做工程師、軍事家、音樂家、數學家、哲學家、建築師,但世人認爲他隻是一名畫出了永恒微笑的畫家。達芬奇曾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師的身份爲米蘭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當時是最受歡迎的宮廷司儀官,負責組織宮廷節日慶典,獨自擔當了相當于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的總導演、主持人、編劇、作曲、服裝設計師和舞美設計師等多種角色。從留給後人的十二幅繪畫作品和七千多頁手稿、設計圖可見,達芬奇對科學的興趣要比對繪畫大得多。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決不亞于他的藝術成就。在天文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作出“太陽是不動的”結論,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說,并幻想過如何去利用太陽能。他認爲月亮本身并不發光,隻能反射太陽的光輝。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提出了連通器設想,還發展了杠杆原理,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的關系。他關于物體慣性的描述後來爲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還否定了制造“永動機”的可能性。達芬奇對解剖學和生理學十分着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爲了讓藝術造型更加準确,後來卻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他在解剖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一套圖解,這種樣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着。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内部結構,是設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髒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繪制過嬰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圖。達芬奇研究過心髒和血液循環系統,發現心髒有四個腔,并畫出了心髒瓣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有關動脈硬化的解剖圖。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領域,他設計了飛行機械、直升機、降落傘、機槍、坦克、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紡車、機床、沖床、自行車等等。他在數學和水利工程領域等方面也作出過重大貢獻。達芬奇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堅信科學,常常流露出對宗教的懷疑和厭倦。他曾寫道:真理隻有一個,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爲師,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他認爲認識起源于實踐,知識的獲得是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的實驗工作方法經伽利略從實踐上加以發展,後來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予以總結,成爲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爲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藝術史家曾評論說:隻有一個達芬奇走在時代之前,他是包羅萬象、精湛無比的天才,永不滿足的孤獨的探險家;他的思索的觸角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有的竟然能夠和我們的時代會合。後人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之所以說是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是因爲在其所處的年代,達芬奇的研究隻能體停留在“想法”階段,沒辦法前進到“成果”階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現代人成功的實現了。一、達芬奇“設計”降落傘英一男子成功仿制南非報章28日報道,一名英國男子使用按照15世紀發明家達芬奇設計草圖制造的降落傘,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證明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裝置運作良好。降落傘在空中緩慢飄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斷與降落傘的聯系,用現代降落傘完成着陸的動作。他表示,雖然使用15世紀發明家設計的降落裝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無法操作它來準确選擇着陸點。達芬奇1485年設計的降落傘草圖,過去從未有人照此做出實物,因爲專家懷疑它的可行性。降落傘由油布、繩索和6根1米長的木棍組成,重量達到180公斤。二、挪威建成達芬奇設計的橋10月31日,在北歐的寒風細雨中,挪威王後和500多名各界來賓爲一座造型獨特的大橋剪彩。直升機在人們頭頂盤旋,起重機緩緩掀起了足有4.8萬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長、8米高的木橋展現在大家面前,三個淺色的木拱如同三隻被射手用力向後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撐着橋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橋的設計者竟是500年前的達芬奇。也正因如此,橋被命名爲“蒙娜麗莎”。1502年,達芬奇爲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将成爲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爲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于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确定爲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裏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号公路。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鏽鋼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将建橋的材料改爲木料。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築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範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爲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