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



席勒是哪国人?是作家吗

埃贡·利奥·阿道夫·席勒 开放分类: 文学、画家、人物、德国、奥地利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年)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裏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 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当他结识克裏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 当他结识克里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 如果说克裏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如果说克里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 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麼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著他的作品。 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 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 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 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著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 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 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徵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 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 席勒与莱辛和歌德并驾齐驱, 同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 席勒 【席勒,J. C. F】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外科医生,后在部队里当军医。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青春岁月。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强盗》反映了青年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了“打倒暴纣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战斗热情极为强烈。恩格斯说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伊斯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她所呼喊的“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可以说是时代的心声。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以后差不多十年,席勒没有从事创作,他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他着眼于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运动。他是把历史和当前德国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正是这样,他后来的几部历史剧都是接古喻今,对德国社会进行批判和控诉。在哲学上,席勒是康德的信徒。 他的美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自己的美学著作《美育通信》中,强调通过美的教育来改造社会,并且虚构了一个由美学原则统治的国家。但是当他接受歌德的帮助后,就离开了唯心主义哲学。 席勒在“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实践他的美学理论。席勒后期写了《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重要剧本。 《华伦斯坦》是以三十年代战争为题材的,剧中主人公华伦斯坦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席勒在他身上反映了民族统一的要求,并指出了他失败的原因。 《奥里昂的姑娘》 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斗争事迹。 她使法国转败为胜,免于亡国之辱。 《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反对封建暴君、争取自由的要求。这三个剧本的主题意义都在于呼唤民族意识,号召民族统一。这是当时德国的时代要求。难能可贵的是,剧中还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力量。这表明席勒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所增长。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和严重脱离社会斗争实际,席勒的创作往往从概念和理想出发,因而形成“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席勒”的缺陷。《堂·卡洛斯》是带有这种缺陷的典型作品。


3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