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

马丁路德推崇上帝是平等的,并不能因为每个人赚钱的多少决定是否可以在死后进入天堂。
加尔文推崇人生下来是好的,今后就一定是好人,死后就能上天堂;生下来是坏的,今后就一定是坏人,死后只众王祖觉终奏周交宜能下地狱。
亨利八世推崇罗马大教堂。
这三者有假双际急且孔言是自己的追随者。
在1550年,马丁路德理论以及思想占据着整个罗马帝国。罗马大教堂占据着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地。而加尔文思想占据着束Switz and Scotland等国。
加尔文在马丁路德之后,但是以我个人感觉来看,他们俩都是相反于罗马大教堂的理论思想,所以提出宗教改革。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灯商主待久更北放响试死是所坚信的理论不一样

东西方先后出现了哪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

国庆前的两周,我们曾经谈了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得失,已经忘记的童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反刍一下:

5分钟看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延续了明朝政治生命的那场改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用世界史观来比较16世纪发生在东西方的两场改革及其影响。

中西的巨大差异

再谈张居正埋者滚改革:地主阶级官僚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时代,一般也不太可能和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眼光和利益相左,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专制皇权体制下张居正的变法能触及体制的根本问题。他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护明朝的统治。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张居正不愧是一个会做事和肯做事的奇才,是一个挽狂澜的国士。

张居正真的很厉害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活在故纸堆里的古代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考成法只限于官僚体系的行政改革,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因而只能说改,并不能说革;一条鞭法也只仅仅改变了征税的方式,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公平的征税方式并无改动。说到底,张居正的改革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而已,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使政治民主化的意向。

无疑, 张居正清丈土地使小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但在"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家国一体"是只属于士大夫们的高贵梦想而已。所以,最能从张居正的改革中真正受益的,其实只有大明朝的统治阶级。有趣的是,最终是站在同一船上的人掀起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16世纪,当东方的大明朝在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焕发新生的时候,西方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宗教改革:灵魂与上帝之间没有"尘世居间人"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541年,受到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领导的归正宗在瑞士日内瓦展开宗教改革。加尔文主张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和国,国家的官员及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不受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控制。一时间,日内瓦成为了欧洲新教的中心。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弯余,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称之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罗列的史实像一本等待解读的书,而结论就是一篇简短精炼的读后感。那么,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马丁路德认为内心真诚地信仰上帝是人获得救赎的唯一途经,而当时罗马教廷的"赎罪劵"则是纯用于敛财的工具。他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廷人员来代为传达上帝的意志,把信仰的权力从教廷手中夺回,下放到了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的头上。从此,宗教信仰从外在的形式成为个人精神的自由选择。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德打破了教廷思想垄断的局面,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精神自由的种子。

马丁路德向人们解释“因信得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契机在哪里呢?由于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和妻子离婚,原本反对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亨利转而开始支持马丁路德,并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收回教廷在英国占有的财产和土地,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国王既是国家领袖,也是新教的精神领袖。这意味着国家主权第一次爬到了宗教神权的头上,而教会和世俗国家的分离,意味着英国离现代国家的建立又近了一步。

亨利八世

那么加尔文对资本主义又有什么贡献呢?

和马丁路德不同,加尔文是一个激进派,也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加尔文相信教徒们创造社会价值,是荣耀上帝的重要途径。即辛勤劳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样的教义影响下,大量新教徒开始投入实业,既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又非常节俭(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挥霍),不仅在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资本主义氛围,而且在创造社会价值(又很节俭)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韦伯曾说:"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换句话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资本主义有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也引领了鼓励人们追求俗世财富的先河。

加尔文

加尔嫌戚文引领的宗教改革风潮影响的不仅仅是瑞士。在宗教改革旗帜下进行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使加尔文教在荷兰也创立了共和国。人们不禁要发问: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 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宗教改革使人们萌生了现代国家的意识,有了精神的自由,还完成了资本最初的积累,这下,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阻碍地得出上文的那个结论了:宗教改革确实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的崛起,也是现代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

历史在过去分道扬镳,也终将在追求更好的未来中达成一致

从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到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日渐成熟,它们从宗教改革中吸取了经验和理论支持,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基督教会和封建王朝的统治,并开创性地采纳和运用了基督教文化中积极的思想,建立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宪政制度(英国稍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发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影印

比较在同这一时段内发生在东、西方的改革,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张居正改革是对传统思想和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护和认同,;宗教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各阶层传统信仰的基础上对天主教神学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否定; 张居正改革是为了挽救正走向灭亡的封建社会, 宗教改革是为了推翻封建社会。

光荣革命的结果

在16世纪之前,东西方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16世纪,东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16世纪之后,西方拉开了近代宪政国家的序幕,而东方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代先进和落后的位移。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失落。这种选择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土壤实在太不相同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并非依靠一般的自然,也非依靠一般的大地,而是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并非依靠一般的水,而是依靠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口泉。"诚然,虽然中西方发展的道路不同,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因为在追求人类共同认可、更好的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多么不同的文明,终将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论基督教对西方宪政的影响》by 查俊生

3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