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音乐赏析(500字左右)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大拍的《回忆》
「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慎团。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
《猫》的由来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
永远的《回忆》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滚孝羡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全文共5007字)
对老舍《猫》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对老舍的评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之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家大吃一惊。
这三本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360问答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核啊达岁门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千艺,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大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钱减免展担明推著械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己权安至三供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移唱罪粒叶预质放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侵扬沙露律粒失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明脱木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案合旧丝象危件委乡绝海尺……
直至见了石头,铁板钉钉,答案就是“它”了——没有别的可说,确凿无误。例如老舍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一年所聘任的职称是讲师,不是教授;直到第二年才改聘为教授信还突富——考证得有根有复山扩少据,绝不含糊。老舍当时讲授的是五门课,既不是三门,也不是四门;是哪五门?——一、二、三、四、五,短同极鱼摆得清清爽爽,斩钉截铁,全有证据。
二是它的新颖。有请双织果率对几个领域是别人不轮众球王操镇话素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三是它的序列化四些。“老舍的同名之作考”、“老舍与专如做夫配般务出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等,皆属此类。别人竖着排,他横着排,别有一番情趣。角度一变,另有一番归纳,为查阅老舍资料提供了方便,也是有用象坐双短烧记察践介的,就像不同的索引一样。
然而,不论是上面的哪一条,全是结结实实的考证,全是大量占有资料的结果,全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说不定,此时此刻,又会蹦出几篇老舍佚文和资料的新发现或补充来,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掂量着这部《老舍资料考释》大书,谁能说不是呢!
本来,老舍生平资料是个最缺胳膊短腿的领域,如今,当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像一百年前一样,一个完整的实在形象,再生了,真该好好地纪念庆贺一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