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王珣是什么关系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和关系
1、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王洵是王羲之的侄子。
2来自、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360问答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3、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衡香斯投求帝菜此并画害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4、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学里第七子、晋简文帝司挥蛋州听马昱之婿。
5、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 杆示阳音较能列苦甚巴,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仍管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6、王珣出身琅邪王氏,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息飞易委停那统谁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很位财福执哥或百右当政时为秘书监。
王珣的人物生平
王珣出身琅玡王氏,为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最初担任桓温的掾属,与同僚谢玄都被桓温敬重,后转任主簿。当时桓温正进行北伐,军中机要事务都交由王珣处理,军中文武数万人都认识他。
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不甘心被桓温指责,被逼承担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的责任,又因朝廷不处理其诉,便叛归前燕。当时王珣亦参与讨伐,于太和六年(371年)平定叛乱,王珣因功封东亭侯。其后转任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后,王珣调任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其后,王珣调任侍中,很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倚重。后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任内深得当地士庶之心。
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事务。
太元十六年(391年)九月,王珣转任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
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及郗恢等人就以才学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亲待,被引为心腹。但王国宝等人此时依附辅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与孝武帝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孝武帝担心自己一旦去世,朝中必生事端,便分别命王恭和郗恢出任兖州刺史及雍州刺史,殷仲堪司牧荆州,作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辅重臣。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为宠妃张贵人所杀,礼仪中隐漏的哀册和谥号议定都由王珣所草拟。 当时,王恭入赴山陵,不满王国宝乱政,于是有意起兵杀死王国宝。但当时王珣阻止,称王国宝罪恶未彰,人心皆恶时才顺应人心诛杀他,这就无往不利。当时王恭亦顾虑作为王国宝党羽的豫州刺史庾楷,于是打消念头。王珣却劝王恭静观事变,暂时按兵不动。王恭便放弃除掉王国宝的准备。后来,王恭对王珣说:“最近以来,我看你太像胡广了。”王珣说:“王陵因为在惠帝面前争执,陈平经常在一旁谨慎小心,沉默不语,你只看结果如何罢了。”
隆安元年(397年)正月,王珣任尚书令。 同年,王恭因获荆州刺史殷仲堪支持,上表陈列王国宝罪状,起兵讨伐他。当时王珣虽任尚书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杀,未及写遗诏以王珣为顾命大臣,故王珣只是因偱行事,不发一言。当时司马道子问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特意以未有参与朝政,故不会知道二人举兵之事为言。
而王国宝知道王恭讨伐自己,惊惶失措,王绪于是劝王国宝假称司马道子诏诛杀王珣及车胤,以诛除时望,并以司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当王珣和车胤前来后,王国宝却不敢杀害二人,反向他们问计,王珣即劝诱他自动解除他军政的权力,从而令王恭休兵。
车胤亦陈说利害,分析一旦王国宝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京口,若王国宝未能快速击败王恭而殷仲堪却已东下建康,就将受两军夹击。王国宝听后便很畏惧,于是上疏解职并致阙待罪,然而不久反悔,假称获诏官复原职。而当时司马道子亦想息事宁人,将所有罪责都推向王国宝,于是收捕王国宝并赐死他,更以自己有罪过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后就罢军还镇京口。
隆安二年(398年),司马道子畏惧王恭和殷仲堪等,于是听信谯王司马尚之树立外援之言,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当时豫州刺史庾楷抗议但失败,于是怒而劝王恭讨伐司马尚之兄弟。王恭听后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广州刺史桓玄的支持并被二人推为盟主后就正式起兵。
司马道子在世子司马元显建议之下决心讨伐王恭,命王珣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面对桓玄大败司马尚之军,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备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便上还符节,获加授散骑常侍。 王珣工书法,传世书法作品有《伯远帖》等。《伯远帖》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信札。《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明代董其昌等都曾收藏,为乾隆三希之一。
董其昌称“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顾复在《洞含平生壮观》中说《伯远帖》:“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安歧《墨缘汇观》评称:“有自然沉着之气。”《宣和书谱》称:“其家世学,草圣有灶颤烂传。今不见其草迹,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宣和书谱》还曾收有其草书《三月帖》,今不存。 王珣有文集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十卷)。《全晋文》收录有《奏追崇郑太后》、《书》、《与范甯书论释慧持》、《重与范甯书》、《林法师墓下诗序》、《琴赞》、《虎丘山铭》、《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