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对比
对比如下:
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象征注意起源
19世纪末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凯粗斗沙龙文化不满。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盯磨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凳桐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世界文学有几大流派
西方现代派文学 超现实主义
黑色幽默西班牙传统文学
就这么了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怎么样
看完前三章,故评价可能有所不准。斟酌很久是给三星还是四星,后来想想,五星若给钱钟书先生360问答,四星给张隆溪先生,那么这本书就真的只能有三星了。 优点: 1.资料详实,非常有利于按图索骥来查找原始资料。 2.虽然在序言中说要结合中国创希继千杆衣里治作实践,进行从文本到文本的比较研究,但是整本书的重心还是在文界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或许和作者本身的专业出身有关?),但书中对各种文艺理论、文学思潮、中外相关文学批评实践的厘清非常详细,脉络清晰,象征主义文学本身即和理论、批评联系紧密,中国接受象征主义也存在着概念混杂须引香不清的情况,故该书对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的清理对于象征主义这一课题非常有价值。 3.视野较为开阔,叙象征主义不忘和其联系紧密的表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分析文学也能带入绘画、音乐的角度;且这一开阔的角度背后有理论支撑,即19世纪、20世纪以来西灯跑虽外获婷地重育方文学和理论本就存在着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不同文学思潮共时发展的特征季列差时低协头需水难福;中国在接受象征主义的时候更存在不同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共时进入的情况。这一开阔视野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象征主义的内涵和中国接受象征主义的特点。 4.作者在文学史、文学理径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扎实,分析不存在错误,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均有一定的分析。总的来说力协章标田分,这本书功底非常扎实选蒸围亲为长洲,对象征主义和中国对其接受情况的描述和分析都有做到相当的程度。对于想快速、准确地把握象征主义失着整学适和中国接受的全貌的读者来说,是本很好的书。 缺点: 1.我非常期待的象征主义和中国诗学的理论对接层面的分析让我大大失望了。这本该是一个非常值得低金草培艺历探索的领域,虽然中西诗学(姑且斯宜认为中国有“诗学”吧直穿建激亲)分属两个很不相同的系统(也姑且认为中国古代文批有体系吧),但就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明显体现的中国传统诗歌因素来看,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有很大的实五占案神际意义。这种实际意义作者在序由训脱燃帮聚做叫倒用言中承认过,但也许这一课题太过困难,作者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一领域属于比较诗学的范畴,比较诗学也是育争倍因亲挥北背沿比较文学中一大方向,我若要在这一方面有更多的理解,首先需要对西方文论史、中国文批史都有相当的了解;再此之上可以读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提升自己的月眼光。 2.正如我在就化西读岩定额参候自直优点的第4点说的,这本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以及第1点说的”材料详实“,由此可以想到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理论问题的时候眼光不够犀利,思考不够深刻,对概念的把握仍停留在条框较多的”认识“层面,而没有达到摆脱条框,把握概念深层逻辑的”悟“的层面;虽然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各概念之间建立相当的联系,但这些联系仍然流于逻辑推导(推导的依据是某个概念的某个特征和另一概念某一特征的对应)层面,而没有从更深的层面把握它们的本质联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概念的特征总结有嫌片面和绝对,比如对于法国象征主义,作者认为其核心概念是其“超验本体论”,叙述这一超验本体的时候作者指出这一思维模式的基督教神学渊源,却没有讲清楚象征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暧昧、微妙关系,而这一关系恰恰能解释为何象征主义会引导出后来各种现代思潮。由此一例即可看出作者在基督教神学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另一例是作者在分析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学的联系时,特意强调严羽所谓”不落言筌“的说法和象征主义强调所谓“暗示性”的暗合(51-52页),可是严羽这一说法重在否定文字而强调形而上学的哲理(禅意),象征主义却是自波德莱尔始就极度重视“语言”本身不同于日常交际功能的文学特性,两者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就分道扬镳,这实际上关涉到一个常被讨论的“禅”和“诗”的关系问题,钱钟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就明确说过“若诗自是文学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印影”。 以此两例可见作者在下足了文献整理和基本概念认识的功夫后,还欠缺对概念(尤其是文艺理论概念)的深入和细致把握。也正因为这一不足,才导致行文稍嫌冗长,若能对概念内涵有深刻、精准的把握,叙述自然就会精炼许多。 作为读者,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知识增长居多,洞见启发太少。 小小本科学生,在这里妄论北大教授,实在是惭愧了。只不过看到了些不足,不说不快;可能这些不足反而是我自己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有误,希望得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