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Vincent Va扬话用设肉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360问答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耐简念补孙印路赵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按阿黑专座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裂生要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矿一严整盟部挥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商路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认委岁告形创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话期装游级备延物脸服赶赢得评论界的赞扬践移察。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吃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实特笔于镇诗品兴要装端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粉顾鱼神济少型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营微激械良补乎就是向日葵的精神判尼含田才。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年提原图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扬别直富分侵众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1873年,梵高在伦敦其伯父经营的画廊中工作,并热烈追求房东的女儿。后来,因为失恋,梵高尝透了爱情的苦楚,他辞去画廊的工作,一心投身传道,以安抚人类痛苦的心灵。1876年,梵高在学校任义务教师,帮助低下层的小孩学习。1878年,梵高到比利时Borinage矿区任传道员的工作。就在这年冬天, 矿洞发生坍塌的悲剧,伤亡惨重,上帝的神迹并没有出现,令梵高对宗教开始失望。1879年,教会撤除了梵高的职务。被撤职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矿区,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
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 (注:红葡萄园),得到一则画评。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疗养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
梵高不描绘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画中的主题和目的。而这个世界给他的感觉太过强烈,他只得消失。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5.《十四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幻像。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修拉另自然服从于自己的才智,梵高则是张扬自然,使其应和自己的感情.”
另,有人打成”凡高”,但”梵高”较准确
从遗传学角度讲,梵高晚年进入神经病医院很可能与其姨姨中有癫痫病患者有关
梵高的三段辛酸爱情故事
恋原是一厢情愿
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他诚实可靠,聪颖勤奋,不久被晋升后派往伦敦。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外表丑陋,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的梵高认为尤金妮亚是一位绝代佳人,为之神魂颠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魔力往往是强大的,自从梵高认识了尤金妮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以往的个性。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颇受人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梵高公开承认了自己对尤金妮亚的爱慕之情。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讨厌他发出的猛烈追求攻势。在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能彻底了解女人内心的真正想法。事实上,尤金妮亚从未表示过对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处于幻想中的恋爱状态,这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终于以失败告终。失恋后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亚,他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一个瘦高个男人的怀里,两个人热烈地接吻。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他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随后,痛苦不堪的他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
1880年,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接济当时已27岁的梵高去学画。尽管经济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给梵高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让他暂时忘记了对尤金妮亚的思念。
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让我见见表姐,否则我就一直把手放在灯上。”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
150法郎断送婚约
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
有一次,在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举动让梵高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萌生了结婚的念头。
不久以后,两个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对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结婚,共同生活、彼此爱护。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娜也想尽量做一个贤妻良母。
尽管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决定: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结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当妓女时把身体给弄垮了,她虚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营养品。而对绘画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钱花在了买颜料和雇模特上,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娜彻底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
请问谁友培根与英国文艺复兴的资料啊???帮帮忙!谢谢了!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游毁枣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从“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神拆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文艺复兴美术
欧洲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的美
术。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达到盛期,以后传播到尼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席卷全欧洲。
概 念
词源和定义 文艺复兴一词,源出意大利语rinas-
cita,意为再生或复兴。14世纪时,新兴资产阶级视中
世纪文化为黑暗倒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
达的典范,力图复兴古典文化,遂产生“文艺复兴”一
词,作为新文化的美称。这种提法在诗人F.彼特拉克和
小说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经出现,15~16世纪流行。
1550年,G.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
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ce,17
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
它作为14~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它标志着欧洲近代
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成就和意义 文艺复兴虽以学习古典为特点,却绝
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
化。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由于中世纪的长期破坏,已
经相当残缺,虽极力恢复,所得仍属有限。然而文艺复
兴时代的人们学习古典,并不是简单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古典艺术的具体形式固然予人以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现实主义的方法和古典社会的民主思想。中世纪被教会控制的美术基本上是非现实主义的,宗教神学笼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新美术主要以贯彻现实主义和体现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而古典美术也正是在这两方面成了新美术的良师益友。因此,文艺复兴美术之学习古典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复古、仿古倾向;也不同于中世纪美术中偶尔可见的习用古典形式的个别现象。与此相关的是,从具有现实主义这个本质特征看,某些西欧的早期文艺复兴美术(如尼德兰美术),虽然学习古典这方面尚无多大发展,却同样应被认为是新美术的一个杰出代表。
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在
创作实践上是密切结合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崇高与身
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
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
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余纳
强烈的反应。加以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新美术创作是较
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
术变成文艺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
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14~15世纪,艺术家犹组织在行会里,等同工艺匠师,学艺亦在作坊中采取师徒传授形式。
16世纪起渐有改变,艺术家成为类似近代的知识阶层的一员,行会变为学会或艺术学院,艺术家的个性、个人才能与风格特色得到承认。有关艺术家的传记、评述以及艺术史的研究也从此时开始涌现。
分期 文艺复兴美术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封建
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工商业的繁
荣及其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或自治。在中世纪的最后阶段,西欧地区出现上述情况比较明显的有两处:南为意大利,特别是其中的佛罗伦萨;北为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16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权,城市经济也有发展,王权和市民阶级为反对封建割据有一定的联合,文艺复兴美术遂传播到那里。根据各国各地具体情况,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分期各有不同:在意大利(以佛罗伦萨为主要代表)可分为3期:初始期(14世纪)、早期(15世纪)和盛期(16世纪);在尼德兰则为 2期:15世纪和16世纪;在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主要为16世纪1期,一般不再细分。17世纪时,西欧各地续接文艺复兴美术的是巴洛克美术。由于巴洛克美术有不少继承文艺复兴传统之处,过去有人也把它归入文艺复兴美术的范畴,认为整个西方艺术直至19世纪皆属文艺复兴阶段。目前则普遍认为17~18世纪各有新创,皆可自成一体而与文艺复兴有别。
发 展 概 况
意大利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
萨为中心出现了新的美术动向,意味着以中世纪美术向
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画家是奇马布埃和雕刻家N.皮萨
诺。后者于1260年完成的比萨洗礼堂讲经台,被认为是
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风格的文艺复兴作品,浮雕人物体形
壮伟,具有古罗马风度,虽有幼稚之处,却透露出新时
代的曙光。
N.皮萨诺:比萨洗礼堂讲经台
初始期 自奇马布埃以后,佛罗伦萨画派成为新美
术最主要的流派,14世纪时产生了伟大艺术家乔托。乔
托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的作品虽属宗教
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深远关
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
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乔托之后,佛
罗伦萨画派人员众多,并影响于整个托斯卡纳地区。在
雕刻方面,皮萨诺之后有其子G.皮萨诺以及佛罗伦萨的
雕刻家和建筑家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232~1302),在
G.皮萨诺主持下开始了佛罗伦萨城内的两大建筑工程:
市政厅大厦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后者自
1296年动工后,至15世纪中叶才完工。
乔托:《犹大之吻》
早期 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进入蓬
勃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区也
出现了重要流派。15世纪初年,佛罗伦萨艺术首先从建
筑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首倡实
地考察古典遗迹,运用古典风格与柱式,在完成佛罗伦
萨大教堂圆顶之后,又建育婴堂(1419)和圣克罗切教堂
的帕齐礼拜堂(1430~1440)等,空间开阔,比例和谐,开
创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他还发明透视画法,引起造型
艺术的革命。与布鲁内莱斯基一起赴罗马实地考察的雕
刻家多纳太罗则竭力追慕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潜心研
究人体实物,开始创作完美的裸体形象,如《大卫》。另
一位佛罗伦萨雕刻家L.吉贝尔蒂穷毕生之力制作了佛罗
伦萨洗礼堂的两座青铜门,技艺精美绝伦。其中一座被
誉为天堂之门,并在浮雕艺术中首次使用透视。佛罗伦
萨画家马萨乔将上述诸人成果用之于绘画,第1次以科学
手法构图着色,人物形象坚实雄伟,富于人文主义精神。继他之后,佛罗伦萨人才辈出,产生不少一流大师,如F.安杰利科、P.乌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奥、A.波拉尤奥洛、S.博蒂切利、D.吉兰达约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风格雄伟秀丽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作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罗伦萨美术界具有特殊地位的还有艺术理论家兼建筑师L.B.阿尔贝蒂,他的《绘画论》(1435)、《建筑论》(1452)等书是新美术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安杰利科:《哀悼基督》
博蒂切利:《诽谤》
在佛罗伦萨影响下,意大利中部先后出现了几位大
艺术家:画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 J.della奎尔恰,以
及前者的门徒L.西尼奥雷利和梅洛佐·达福尔利。奎尔
恰的雕刻粗朴壮伟,别具一格;梅洛佐·达福尔利的绘画
则在其师严谨风格的基础上更秀逸精致,以情真意切取
胜。与佛罗伦萨邻近的地区还形成了另外画派:锡耶纳
画派和翁布里亚画派。锡耶纳画派14世纪最为繁盛,其创
始者杜乔·迪博宁塞纳取得了可和乔托相比的名声,只
是写实方面略为保守,15世纪的代表则有萨塞塔等。翁
布里亚画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风格
静雅秀美;另一代表则是平托里乔,用色鲜艳华丽,他
的艺术在罗马甚受欢迎。
意大利北部15世纪也开展了新美术运动。早期的大
师是彼桑奈罗,他擅长写生,风格优雅,并善于雕刻徽
章。后期大师则是A.曼泰尼亚,他精于透视,并以钻研
古典文物著名。经他们带动,加以佛罗伦萨的影响,北
部也出现了两个画派:弗拉拉画派和威尼斯画派。弗拉
拉画派主要代表有C.图拉和F.科萨,他们服务于弗拉拉
公爵宫廷,以装饰性的华美取胜。威尼斯画派,15世纪
的代表是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画派虽属晚起,前途
却未可限量,在乔凡尼·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画派到
15世纪末已充分发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点,并在意大
利各画派中首先掌握油画技法,已有超越各个地方流派
而与佛罗伦萨争雄的实力与气势。
盛期 意大利美术在16世纪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在
此以前,15世纪的文艺复兴美术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现实
主义表现方法的任务,透视法则与人体结构的科学知识
已相当丰富,在此基础上,16世纪的艺术家们遂可集中
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更有甚者,此时的艺术大师虽
在艺术修养与技艺上达到更高水平,时代环境却日益动
荡不安,意大利经济停滞,城市共和政治难以维持,外
国武力入侵频繁,面对危机四伏的现实,艺术家思想上
不免矛盾重重,而伟大的艺术创作要求作者对现实中的
逆流展开顽强的斗争。因此,16世纪为盛期文艺复兴大
师们准备了优异条件,也提出了严峻要求,正是这种复
杂情况产生了辉映千古的艺术繁荣。
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 3位主要代表是L.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前两位都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拉
斐尔虽师从安布里亚画派,也主要在佛罗伦萨完成学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他们 3人的活动都不限于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主要活动于罗马,达·芬奇前期在米兰,后期远走法国,他们的艺术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代表了意大利的民族成就。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既是大艺术家又是大科学家,艺术典型的加工与科学研究的深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较之前人有了极大提高,杰作如《最后晚餐》、《莫娜丽萨》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琪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创作。他的人物形象雄伟壮健,气魄浑宏,意志强烈而力量无穷,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拉斐尔则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名,构图和谐,情态自然,尤以圣母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除了造型艺术外,他们 3人都曾从事于建筑设计构思和实践,达·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圆顶厅堂结构,拉斐尔崇向严谨和谐的古典风格,米开朗琪罗晚年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时设计的大教堂圆顶,更成为日后欧美各国所有圆顶建筑的样板。
米开朗琪罗:《大卫》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艺复兴在建筑、绘
画、雕刻方面还有不少名家,他们的创作共同构成了近
代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典范风格,几百年间盛行不衰。建
筑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奥,他们在细部
形式和整体风格上都比15世纪更为彻底地仿效希腊罗马
的古典建筑,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于以人文主义思
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谐风度高雅取胜。布拉曼特
和达·芬奇一样倾心于研究中心型建筑的理想结构,认
为它最适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他在动工兴建圣彼得大
教堂之际就决定抛弃传统的十字型而采用中心型圆顶厅
堂,可是这项大工程刚破土砌墙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
为以后两世纪间意大利建筑的中心任务(米开朗琪罗完
成的大圆顶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筑理想的实
际体现则是罗马蒙多里奥圣彼得教堂中的小庙(1502~
1514),圆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圆顶,规模虽小却气象浩
阔,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帕拉迪奥则在
建筑实践和理论著述上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影
响至为深远。他的杰作圆厅别墅(1550),布局讲究对称
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内部正中构成圆顶
大厅。远睹近观皆不失和谐高雅之趣,对日后的西方建
筑界极有启发。在绘画方面,古典风格的代表还有佛罗
伦萨画家F.巴尔托洛梅奥和A.de萨尔托。前者虽身为教
士,吸收新风格却不遗余力,他深得达·芬奇平衡构图
和轻柔用色之妙,作品气势安详、布局精微而光照均匀,他的《圣卡塞琳的婚礼》(1512)被认为是集佛罗伦萨画派大成之作;后者则有无瑕画家之称,被同时代人认为在构图和造型上皆达无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圣母像》以清纯崇高著称,被奉为古典风格的一件样板。与他们同时的P.di科西莫则富于闲情逸趣,喜欢画神话题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罗伦萨画派中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此外,达·芬奇在米兰的长期工作也推动了当地新美术的发展,形成了米兰画派。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罗马的活动则促成了罗马画派。
在盛期文艺复兴美术中成果最丰富的另一流派则是
威尼斯画派。它在16世纪先后出现了乔尔乔涅、提香、
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长达70年的创
作活动,为威尼斯画派赢得了雄视全欧的声誉。威尼斯
画派诸家皆以色彩取胜,但个人风格各有所长。例如乔
尔乔涅的富于诗意,提香的健美丰盛,丁托列托的浩大
灵活,韦罗内塞的富丽豪华等,都从不同角度奏出了新
的最强音。由于威尼斯画派油画技法的卓绝,它对日后
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甚至较佛罗伦萨画派尤为直接。
韦罗内塞:《迦南结婚仪式》
在意大利16世纪艺术中异军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样式
主义。它的艺术家都崇奉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盛期文
艺复兴大师,但他们只追求风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实质,且
由于专务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离了文艺复兴美术的现
实主义方向。样式主义最早于1515~1520年间在佛罗伦
萨萌发,16世纪中期及后期甚为流行,代表者有“J.da
蓬托尔莫、F.罗索、Il布龙齐诺和G.瓦萨里等。因此当
其流行之际,意大利除威尼斯画派外,文艺复兴美术已
告衰微。样式主义的出现,反映了意大利16世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危机,其服务对象也不是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而是有回潮之势的贵族宫廷。但是样式主义的保守倾向并不能代表新美术发展的主流,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仍有巨大潜力,从而在17世纪的新形势下促成了巴洛克美术的兴起。
尼德兰 14~15世纪,西欧北部工商业最发达地区
是尼德兰。它有繁荣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鲁日的纺织业
和安特卫普的国际贸易业最为昌盛,安特卫普从1460年
起建立了欧洲第1个股票市场。在政治上,尼德兰在15世
纪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国伯艮第公爵的领土,与伯艮第
的首府第戎联系密切;15世纪末尼德兰转归哈布斯堡王
朝,而该朝拥有德国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兰在
16世纪与德国-西班牙来往频繁,虽然政治归属复杂,尼
德兰城市仍获得一定自治权利,新文化也比较发达。
15世纪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兴起是在14世纪末
15世纪初,它接受了一些意大利的影响,但主要是从本
地的后期哥特式艺术转变而来。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
斯吕特尔、画家M.布罗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们虽成
长于尼德兰,却主要工作于法国。斯吕特尔在第戎的占
甫莫尔修道院雕刻的大门井栏(1395~1406)开始摆脱中
世纪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动、雄强有力,可
和意大利的大师相比。布罗耶德拉姆也开始在画幅中注
意空间的深远和实物写生,这些新发展到林堡手中更有
重大突破,在他为法国伯里公爵的《时辰书》作的细致
画插图(1413~1416)中,对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
风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绘,雪景麦田皆如实刻画,而
且第1次表现了真实的阴影。在他们之后,尼德兰美术就
产生了几位极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大师:R.康平、凡·爱
克兄弟以及 R.van der韦登。他们在掌握透视画法和人
体结构方面虽不及意大利艺术家,但写实的精确细微却
有过之;他们在西方绘画史的另一重大贡献则是首先使
用了油画技法,然后传入意大利。
到15世纪后期,尼德兰绘画已蜚声西欧各国,并开
始吸收意大利的新成果。尼德兰全境形成了几个地区性
的艺术流派:南部尼德兰有布鲁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
梅姆灵;在根特有H.van der胡斯;在鲁汶有D.包茨。北
部尼德兰则有圣扬斯的海特亨(圣扬斯的)和15世纪末
最著名的大师H.博斯。这种百花竞放的盛况只有意大利
美术可以和它相比。尼德兰大师的传真绝技也受到普遍
的称赞。
16世纪 16世纪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第 2个发
展阶段,此时的特点是意大利的影响加强,不少尼德兰
画家着意追摹罗马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因此有罗
马主义或罗马派之称。他们热衷于透视画法和人体特别
是裸体表现,尼德兰美术固有的写实精神却有所削弱。
罗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里和J.戈沙尔特,尽管
风格较杂,他们却在传播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方面起了
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尼德兰画家仍续有新创,如
J.帕廷尼尔之精于风景,P.阿尔申之善画风俗民情,A.
摩尔之肖像写生等。但16世纪最有成就的尼德兰艺术大
师却是有农夫之称的P.勃鲁盖尔。他不仅善于描绘民间
的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情态,而且是西方一位伟大的风景
画家,不愧为尼德兰美术集大成者。他虽有丰富的人文
主义学识,却不机械地仿效意大利的古典风格,作画意境
高远,幽默之中隐含讥讽。杰作如《绞刑架下的舞蹈》
(又名《绞架上之鹊》),从空中鸟瞰角度展视林野风
光,近景的舞蹈情节所含的诙谐与远景山水的幽静完美
相反相成,富于诗意,在西方风景画中独树一帜。
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在15世纪后期受意大利及
尼德兰的影响开始萌发,代表大师有画家J.富凯等人;其
蓬勃发展则在16世纪。当时法国军队几度入侵意大利,并
长期占领米兰等地,朝野上下皆和意大利接触密切,达·
芬奇等艺术大师也被邀赴法工作,从而促成了法国文艺
复兴运动的高涨。
达·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国期间没有进行
什么创作,但他的到来以及最后在法国去世就已有很大
的象征意义。以后来法的有罗索、B.切利尼等人,他们
以枫丹白露为据点,对法国美术影响巨大。罗索等虽属
样式主义流派,但法国先进人士重视的仍是他们所带来
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果。与此同时,不少法国艺
术大师也成长起来,在建筑方面有R.de罗姆和勒斯科,雕
刻有J.古戎,绘画则有F.克卢埃等。作为法国文艺复兴
美术的一个最重要纪念物则有卢佛尔宫(1546动工),勒
斯科主建筑,古戎主雕刻,堪称珠联璧合。他俩的成果
是今卢佛尔宫方形庭院西翼南侧楼房,在法国传统形式
上运用了古典柱式装饰,风格优美,它不仅为日后卢佛
尔宫的整个建筑定了基调,也为法国的古典风格建筑定
了基调。
德国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以产生了不少第 1流绘画
大师而自豪。德国皇帝在文艺复兴时代仍一直是意大利
名义上的君主,16世纪且数次率军队进入意大利,两国
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也相当密切,许多德国艺术家以
游学意大利作为主要的艺术学业。16世纪也是德国尤其
南部一带城市工商业兴旺发达之时,市民阶级和农民群
众都有强烈的反封建要求,终于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和
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些社会背景都是产生杰出艺术大师
的时代条件,使德国画坛顿时群星灿烂,蔚为壮观。他
们中最著名的有A.丢勒、M.格吕内瓦尔德、L.克拉纳赫、H.荷尔拜因和A.阿尔特多费尔,虽然他们的风格特色各有不同,却都以现实主义的成就显示了新美术的巨大进展。德国还是西方印刷术的摇篮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艺术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于版画的创作,丢勒、荷尔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画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师。在建筑与雕刻方面,德国的艺术家侧重于使哥特式传统和意大利风格互相融合,带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尔堡的选侯宫(1556~1559),门面遍体装饰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体比例仍属传统形制,它的富丽豪华风格也和后期哥特式建筑的精巧细致取得协调。
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美术从16世纪开始发展。由于
此时是都铎王朝,因此新建筑获得都铎风格之名,它主要
表现在贵族府邸建筑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
1579),明窗洞开,布局和谐整齐,细部虽杂以古典柱式
装饰,整体上却保持了英国建筑传统的朴实开朗特色。
英国的文艺复兴绘画受德国艺术家荷尔拜因影响甚大,
他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两次来英工作直至去世
(1526~1528,1532~1543),他为王室及宫廷显贵作画甚
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广泛欢迎。荷尔拜因精于写真传神
的技艺和他的冷静洒脱的风格启发了英国一代画师,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画家N.希利亚德。他的作品小巧玲
珑,色彩艳丽,在工细笔调中传出倜傥风流的贵族情态,甚得伊丽莎白朝野上下的喜爱。
西班牙 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由于其国势突然强盛
而获得巨大推动。16世纪的西班牙因哥伦布的发现而占
有美洲新大陆广大地区,它的王室因属哈布斯堡王朝而
和德国关系密切,并拥有尼德兰,占据南部意大利,成
为欧洲最大势力。这些情况使经济较落后的西班牙一变
而为欧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艺复兴绘画的主要代
表是出生于希腊的El.格列柯。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建筑物
则是埃斯科里亚尔宫(1563~1584),它是一组庞大的包
括王宫、教堂与修道院的建筑群,以整齐划一、浩大严谨
取胜,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筑师J.de赫雷拉。虽然最
初设计出自他人,赫雷拉却是其整体规划的完成者,它
的规整的古典风格反映了西班牙宫廷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