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
鲁本斯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作于1615-1617年;一说作于1618-1619年左右。是鲁本斯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最能体现出鲁本斯杰出的绘画才能与充满激情的艺术风格。
题材取自于希腊神话:
一对年青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去抢夺西帕斯国王的两个女儿。
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说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
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夺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尺迅友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昌喊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
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鲁本斯所特有的画风,是富陵槐有装饰性的构思。
———————————————————
委拉斯开兹 《宫娥》
《宫娥》这部作品是委拉斯贵支1656年作的,是一幅有着风俗性特色的宫廷生活画,它展示了宫中的日常生活。
在宁静的宫廷中,委拉斯贵支正在为国王夫妇画像,这一对夫妇的形象在对面的一块镜子中反映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小公主马格丽特突然到来,引起了人门的一阵忙乱,她的出现,好象是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子,打破了原由的平静,激起了镇镇涟漪,宫娥(就是中国古代类似于侍女的角色啦)正在为公主下跪贡献食物,另外一个在为公主提裙礼,周围还站着一些随从和侏儒,在背景上有一扇门打开着,光线从门口射入,在门口站着一个宫中的侍从,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只有委拉斯贵支是冷静的,但他好象并没有发现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仍然在专心的画画。
这恐怕也是委拉斯贵支比较可靠的一个自画像,面部表情严肃,显示出郁郁寡欢的样子。这幅画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具有风俗性的特色,从生活的情趣出发来描写宫廷中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活在宫廷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受着枯燥礼仪的拘束,连高贵的小公主也是这样,她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也必须保持仪态的摆出一种矜持的姿势。
另一个特点,画家打破宫廷肖像固有的原则,并没有像传统绘画那样把国王夫妇摆在画面的中心,而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这样的构图是很大胆的,多少有一点随意性,他的这种做法是宫廷肖像画的一种改革,画面上的人物不在是呆板的排列在一起,而是尽量处在自然的状态之中,从门及侧面窗子射近来的自然光运用的很出色,光线均匀的散布在室的每一个角落。
求巴洛克时期画家卡拉奇及其创办
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坛上,有一位投鲜叫金适粮全坐令同卡拉奇的艺术旨趣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他就是从北方来到罗马的艺术家中员有天斌的画家卡拉瓦乔(Michelongelo 龙缺个但云怀何晚参领料da Caravag齐海七谈期gio 1573—1610)。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双市保攻稳缺争宜绍孔旨趣是描写亲眼所见的真实,他不回避丑,也不遵循古典模式,不承认任何既定的法则,而是虔诚地描写生活中平凡的或杨京源见太妈形否微下层生活中的普通形象。他是第一细零鸡固土承歌何们探位把神圣的宗教题材用宣世班当代下层人民生活加以表现的艺术家。他的兴趣在最千周格包于描写自己所见悉的人和事物,认真仔细地刻画每一个细节,既不美化也不理想化对提编兰利等争配染象。虽然他的作品大多冠以宗教的标题,但那实在是1 7世纪初意大利普通人生活台音介难的写照,这在欧洲美术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血植职丰选官钢端治席革新。在手法上,他大胆地处理光线,用光作为塑造形象、构图布局、突出戏剧性主题的重要手段。这对1 7世纪欧洲绘画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是“推开l 7世纪大门的人”,把道循他的题材和手法的艺术倾向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卡拉瓦乔是一位象米开朗基罗一样直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于北意大利,自信心强,从不模仿大师作品。他为人粗野,性情暴躁,生活今乱免旧玉额难还加活述放浪,甚至打架斗殴,持刀伤人。一次因决斗杀死对手而逃离罗马,四处照泊,37岁便客死他乡。
卡拉瓦乔的纪看溶双务镇他历假各作品当时并未受到一般人的欢迎,只得到少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赞美。人们认为他的风格不适宜表现神圣的主题,也不喜欢看到一般复承陆校艺事使平民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他古阿杂吧行月往能远广们宁可接受那种更为理想化的形象。因此他不为当时人们所理解。但他的风格溶圆序培对后世的艺术家却产生了决定性旧振轻故养逐的影响。
卡拉瓦乔的作品主要有《召唤马太》,《圣母玛利亚之死》、《基瞥下葬》(1602),《女占卜者》(159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