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必去的景点有哪些维也纳必去的景点介绍

其实提到维也纳,大家并不陌生,这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如雷贯耳,是一处世界闻名的音乐搜余厅,设计繁华而古雅别致,并且端庄美丽,是很多人想要去的一个音乐胜地。

每一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也是不计其数,这里就像这里的音乐一样,历史悠久,有着有很多的教堂建筑,博物馆以及美丽的城堡,让人喜爱不已,流连忘返。

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去维也纳,你必须要去的那些景点有哪些吧!

蓝色的多瑙河

多瑙河(Donau或Danube
River)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长河。

它发源于德国南部,自西向东流,它流经10个国家(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咐敬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支流廷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摩尔多瓦等7国,最后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

全长2850公里(1,770哩),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s,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

多瑙河在中欧和东南欧的拓居移民和政治变革方面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两岸排列的城堡和要塞形成了伟大帝国之间的疆界;而其水道却充当了各国间的商业通衢。在20世纪,它仍继续发挥作为贸易大动脉的作用。

多瑙河(特别是上游沿岸)已被利用生产水电,沿岸城市(包括一些国家首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勒)都靠它发展经济。

有人作过统计,它的河水衡漏慎在一年中要变换8种颜色;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浊黄色的,38天是浊绿色的,49天是鲜绿色的,47天是草绿色的,24天是铁青色的,109天是宝石绿色的,37天是深绿色的。

维也纳森林

奥地利著名森林,因施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乐曲而扬名世界。位于首都维也纳西郊。整个林区绵延40公里,覆盖着大片山岭。森林里有许多耐寒的柏树,还有云杉和漂亮的蓝杉。

山毛样挺拔秀丽,苍翠欲滴,旁倚美伦娜河谷,水青林等,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无比的妩媚色调。

东南部是一片2000多公顷的洼地森林,珍禽异兽混杂其间。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时光,产生不少扬名之作。

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的多端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在这多端河畔重楼叠翠的幽境中触景而生。

贝多芬于1802年毛月移居到这里的海里根斯泰特的小村子里。森林中欣特布吕尔小村有舒伯特的故居,路旁有一所破旧的磨坊,村口一株菩提树下有一口水井。

据说,当时,磨坊的主人有一名叫露西的女儿,长得非常俊俏,每天清晨提着水桶到井边打水。舒伯特在住房里时常看到这番情景,后来成为他谱写《美丽的磨坊姑娘》这首名曲的构思原形。

现在,林区不少村子仍保持当年原状。村边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小酒馆门前挂着小灯,这一切会使人联想到那诗般的田园画境。维也纳森林届阿尔卑斯山的前沿高地。

沿密林小径攀登高坡,眼前只见一片绿色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如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啼唱,流泉淙淙,微风低吟,空气芬芳,令人神往。

维也纳历史中心

维也纳是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多瑙河贯穿全城,内城的古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

圣斯特凡大教堂是维也纳市中心的哥特式教堂,也是欧洲最高的几座哥特式古建筑之一,带有东欧教堂的浓厚地方色彩。在教堂顶盖外面,绘有大面积的色彩缤纷的图案纹,有“维也纳的精魂”之称。

公元1304年始建,两个世纪后竣工,被认为是其几百年建筑艺术大成之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战后重建,历时10年,于1958年基本恢复旧观。

大教堂由1座主体楼和3座楼塔组成,以南塔最为壮观,高138米,成锥体形直插云天。

霍夫堡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宫苑,坐落在首都维也纳的市中心,1696年动工,1713年落成,历时10余年。

它是奥卡尔皇帝为欧根亲王建造的,欧很亲王原是法国贵族,后来成了率领奥地利军队击退土耳其入侵的民族英雄,在皇宫前的英雄广场上竖有他跃马英雄铜像。

他是一位深懂建筑艺术的武将,建筑师按照他的设想建造了一座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古典宫殿。这也是一座富丽堂皇巴罗克式的建筑,是欧洲最为壮观的宫殿之一。

美景宫

美景宫是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宫殿,和霍夫堡及美泉宫不同的是,兴建这所宫殿的主人并不是皇帝,而是一名军事元帅——欧根亲王。

他曾经服务于哈布斯堡的三朝皇帝,为哈布斯堡王朝建立日不落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美景宫分为上宫和下宫两部分,连接上下两个美景宫的是一座一个以法国和意大利样式为基础的对称花园。

花园内有许多花园雕刻、喷泉、小瀑布,还包括一个动物园以及充满异国植物的温室,这是18世纪最美观、最华丽、最精细的欧洲花园之一。

其对称设计的梯阶和轴向设置的喷泉水池被草地和树木所环绕,喷泉中的海神塑像和巴洛克的斯芬克斯雕像把游客带进一个奇幻的世界。

如今,美景宫内设立了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是世界最重要的美术品收藏博物馆之一。下美景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

上美景宫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美术馆,主要收藏有19世纪
和20世纪左右的彼德麦耶尔艺术家的作品,法国印象派画家,例如:克劳德莫奈、奥古斯特、雷诺阿、古斯塔夫?克林姆和埃贡?席勒等人的杰作。

最受欢迎的馆藏就是克里穆的作品,而其中最着名的是“吻”。

茜茜公主博物馆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是茜茜公主的公主迷,对她崇拜不已,为了满足广大崇拜者的能够近距离的走近这位美丽皇后的生活的愿望,奥地利特意成立了茜茜公主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维也纳霍夫堡宫,于2004年对外开放。

茜茜公主名为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1837年12月25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女公爵与公主,后来成为奥地利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皇后兼匈牙利王后,可惜的是于1898年在日内瓦不幸遇刺。

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展示伊丽莎白王后的诸多生前私人物品之外,还将展示这位美丽的皇后的最著名的一些肖像画。

博物馆集中展示伊丽莎白的个人生活,特别是她对宫廷礼仪的-、对美丽和瘦身的疯狂追求、对体育的极度热衷以及对古典诗歌的痴迷。

伊丽莎白王后的部分私人物品也将首次向世人展现,此外还包括一件当年她结婚前夜聚会穿戴的礼服的复制品、以及她的著名的肖像画、她当年的养颜秘方和首饰、她的晨袍、遮阳伞、折扇和手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中还珍藏着她当年乘坐的豪华座车的仿制品,游客甚至可以亲身踏上去体验一番,同时也展出了那名刺客的石膏人头模型。

美泉宫动物园

美泉宫动物园或称维也纳动物园,是位于奥地利维也纳著名的美泉宫内的一个动物园,由哈布斯堡王朝于1752年建成,最初为皇家动物展览馆,在当地历史悠久,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动物园。1906年7月14日,园内的首只大象出生。

动物园由1992年起私有化,并转由Helmut
Pechlaner管理,他也是奥地利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席,负责现代化动物园的多个部分和维持其经济状况。

维也纳动物园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大熊猫馆”的动物园,熊猫是中国于2003年租借给该动物园的,它们的名字分别叫阳阳和龙徽。

动物园另外的特别处有“雨林馆”,在那里游客可以穿越一个模拟亚马逊雨林的地方,还有一个“水族馆”,让游客能模拟在亚马逊河的洪水下穿越。此外2004年初,动物园也新开放了一个放有北极动物的北极馆。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坐落于维也纳戒指路旁富丽堂皇的大楼内,由统治欧洲近7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专为展出典藏而兴建,于1891年开馆,是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美术和装饰艺术博物馆之一。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本身就是壮观的艺术品,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壮丽外观,又巧妙使用大理石、灰泥纹饰、金箔装饰内部,外观与内饰是驰名的要素之一。

博物馆馆藏极为丰富,达数十万件,主要收藏哈布斯堡家族的财宝和艺术品、斐迪南大公在安布拉斯城的藏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藏品。

此外,还有埃及和中东藏品、古希腊和古罗马藏品、绘画、钱币、古代乐器、武器和盔甲、制服、马车等。

该馆设50余个陈列室,如埃及和东方艺术、希腊和罗马、欧洲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纪念章和货币、武器、古代乐器、皇室车马、19世纪绘画和皇室珍宝等,40多万件珍贵的古钱币甚至可以与著名的巴黎钱币收藏馆相媲美。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绘画作品也是备受关注的,压轴之作是勃鲁盖尔的作品,《巴别塔》、《雪中猎人》、《农民婚礼》等充满着日常生活的气息,对人物的表现有独特妙趣。

圣?斯蒂芬大教堂

维也纳斯蒂芬主教座堂又称作“圣?斯蒂芬大教堂”,罗马天主教的总主教的所在。为人所喜爱的维也纳城市的标志,常被选作奥地利国家生活中大事的地点。

斯蒂芬主教座堂以137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和马赛克花样的屋顶享誉全球,是维也纳首都的象征。斯蒂芬主教座堂建于12世纪末,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整个教堂的建筑风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坛是巴罗克风格,将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人们历时四个多世纪并不断改建、修建的结果,又是维也纳人折中调和才能的体现。

进入教堂,赫然跃入眼帘的是宏大的哥特式讲坛,是由安东?皮尔格莱姆塑造而成的。他同时也塑造了一个自楼梯下面的窗子向外张望的自身雕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另一尊自塑像正挺立在石质琴台脚边。

教堂南侧的大尖塔完成于15世纪中叶,它由无数较小的尖塔围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尖塔,并环绕着一层层的圆珠,像是一顶缀满珠宝的皇冠,富丽璀璨。

沿着大尖塔内狭窄的345级回旋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塔顶,一览维也纳市区的美丽和宁静。

维也纳剧院

维也纳剧院是一座始建于帝王时代的历史剧院,因为维也纳河静静的流经剧院旁边,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河畔剧院。

它由维也纳熟知戏剧的Emanuel
Schikaneder所建造,1801年6月13日,在席克奈德(Schikaneder)的开场白之下,剧院正式启用。

维也纳剧院被描述为具有最完整的设备以及当代最大的剧院之一,剧院的黄金时期也是在维也纳轻歌剧发达的时候,从1945年到1955年,它暂时替代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同盟国的轰炸而毁坏的维也纳国家剧院。

在1955年,维也纳剧院为了安全理由而关闭。

在几年间没有使用,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度有改建成停车场的危机。幸好在1962年维也纳剧院像其它同时期的歌剧院一样,成立了自己的规定,才逐渐有了生机。

在莫扎特两百岁时,维也纳剧院还推出一系列莫扎特的歌剧,从这个时候在Roland
Geyer的指导下,剧院变成了专门演出歌剧及其它古典音乐,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的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又称黄金厅、维也纳爱乐厅,坐落于维也纳市贝森多夫大街12号,是维也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

金色大厅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列。

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

金色大厅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

在大厅建造之时,“声学”还未被提倡,但建筑师对共鸣与传声的独到研究心得,高台木制地板下挖空一个空间,仔细计算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

天花板和墙壁使用防止静电干扰的建材,令厅内的听众不论坐于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

奥地利皇家音乐之友协会在金色大厅拥有丰富的音乐史、手稿、乐谱、乐器等藏品,非常的珍贵。

来这里,去聆听一首动听感人的音乐,去看一处热泪盈眶的歌剧,去看潺潺流过的多瑙河有着多少故事,有着多少时光流逝。

欧洲

虽然在古罗马时期,描绘风景的画就曾相当流行,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的描绘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这是由艺术家认真观察自然的态度的确立。

如果说北方画家笔下的风景奇崛、冷寂的话,那么,南方画家则钟情于械流句差调提精行世充满阳光的景致。但无论是冷清、辽阔和荒芜,还是温暖、起伏和茂盛,这些都协影木企是艺术家对自身生活区域细致入微观察早海北稳红苦层的结果。

其次, 是艺术家描绘户外景致的技巧到苗电欢了较为成熟的地步。

达·芬奇对风景的兴趣是异乎寻常的,无论是云雾、流水、云彩抑或山石、植被、花卉等,还是近景抑或远景,都是其关注和表现的重要对象。他在《岩间圣母》中对岩石的描绘几乎到了一种无可挑剔的程度,这是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描绘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意〕达·芬奇 《岩间圣母》 木板油画

199cm×122cm 1486年 卢浮宫藏

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则开启了一种诗意地描绘风景的传统。他的《暴风雨》虽然也不是典型的风景画,但画面背景上的风景委实迷人之至:云彩、雷电、鸟以及可能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的郁郁葱葱的树丛都令人有美妙的猜测、沉思和遐想,仿佛有其独立的艺术品质。

〔意〕乔尔乔内 《暴风雨》 布来自面油画

82cm×73cm 约1505年

同一时期的北方画家老扬·勃鲁盖尔的《伊卡洛斯的坠360问答落》也显得饶有意味。虽然其中的主题是奥维德《变形记》中的一个故事,但只是点到为止。画家似乎有意要我易何弱配本脸秋口端我们注意除伊卡洛斯史粉愿永司请怀尼之外的其他细节,包括阳光下向远处伸展过去的大海、船只、海边的建筑以及前景的人物等,因而没有了任何让人大呼小女电化费规就划还突获叫的可能性,重要的就无疑是让观者平静地面对画面——这难道不正是风景画所要求的吗?

〔荷兰〕老扬·勃鲁盖尔 《伊卡洛斯选路阳线的己九音样教今的坠落》

布面油画 73.5cm×112cm 1560年

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到了丢勒的笔下,出现了大量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水彩与素描风景画。其中一类是自然风景画,另一类则是想象风景画。

自然风景描绘的就是艺术家的真实所见,甚至可以辨认出具体的位置。有学者指出,这完全是和丢勒强烈的“旅行欲”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旅行有时也是其躲避瘟疫的权宜之计。

〔比利时〕亨利·利斯 《1520年在安特卫普拜访阿尔弗雷德丢勒》 布面油画

1855年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藏

想象风景顾名思义描绘的是虚构的风景。当然,有时艺术家还会突发奇想,把真实与虚构的风景对接起来,这正好反映出丢勒既是现实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全部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描绘无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发展,就如英国批评家罗斯金所感慨过的那样:“在马萨乔的《纳税银》中,他对高山进行了逼误临位棉绍介职蒸牛卫真的描绘。如果这位伟卫大的画家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话,我们将无法想象风景画领域到底会发生什么克意奇怪的事情,或者一个伟大的风景画派是否会突然出现假字是心显附设。”

〔意〕马萨乔 《纳税银》 湿壁画 255cm×598cm

1426—1427年 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

但在当时的艺术价值观中,风景画依然是被轻慢的。

16世纪葡萄牙艺术家佛兰西斯科·德·霍兰德曾经提及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对风景画的鄙查视态度:

佛兰德斯人的绘画只求迷惑人的眼睛。它是由装饰物、老房子、通渐面细顾补乎它状波绿草地组成的,再加上一些树木、桥梁与河流等。佛兰德斯画家将之称为风景画,而且,他们会在画中零星添上一些人物。有些人喜欢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是,这种画既无道理,亦无艺术可言,既不对称,杀马错苏获几歌审武推也不合比例,既缺乏智性,又不加选择,简而言之,既不扎实,又无生气。

02

格列柯的贡献:独立风景画

西方美术史学者的一般共识温还调送找根红药阳服是,只有到了客居西班牙的希腊画家埃尔·格列柯画出了著名的《托莱格富多风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油画风景画才随之问世。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托莱多风景》 布面油画

121cm×108cm 1599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尽管细看之下,艺术家在画面上还是画了二十多个人物形象(路上和水边等),但是,他们均显得极小,不过寥寥几笔的勾勒,并非刻意突出的对象,仅仅只是无法辨明身份的人的符号而已游原年项投影代李。相形之下,风景本身则成了视觉活动中的主体。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西奈山》 布面油画

41cm×47cm 1570年 克里特历史博物馆藏

17世纪就有不少这样的风景画,主要代表画家可推安尼巴尔·卡拉奇、普桑以及克劳德·洛兰等。

卡拉奇的《逃亡埃及》尽管依然与圣经新约故事有关,但是,人物身后迷人的风景与其说是等而次之的陪衬,还不如说是可以令人凝视更久的对象,在颇似全景式的画面里既有庄重典雅的城堡,也有田园牧歌的景致,从近至远,引人向往。这就是所谓的“一种新的优先顺序:风景第一,历史第二”。

〔意〕安尼巴尔·卡拉奇 《逃亡埃及》 布面油画

122cm×230cm 1603年 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因而,美术史学者倾向于把此画看作巴洛克时期风景画的崭新风格和理想范本,而且,它确实为17世纪以来的风景画奠定了基本法则,影响了普桑以及柯赫和哈克特等人。

〔意〕尼古拉斯·普桑 《风景与波吕斐摩斯》

布面油画 149cm×197.5cm 1649年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作品,英国美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甚至给予了一种无可复加的赞美:“一切都处于‘协调’中,没有一个错误的音符”“让对自然外貌的概念和知识才能服从于整体的富有诗意的情感”。

其代表作之一《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正是一种理想的范例。画面的前景就有明暗的区分,左侧相对趋前,略有阴影,而中间的位置上是海岸、人物和船;中景是建筑物前的人物、建筑物侧面的树丛以及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帆船;远景则是耀眼的太阳和波光粼粼的大海……

〔法〕克劳德·洛兰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

布面油画 149cm×194cm 1648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克劳德·洛兰总是喜欢对着自然画素描,为光留在大地上的微妙效果画过无数的速写,那些耐看的树枝和叶子、薄雾弥漫的天空以及波光粼粼的湖面等,都来自他的亲身观察,甚至连蒙眬的远景也来自他在自然中的所见。他不愿意像学院派画家那样去画画, 而是积极地寻求生动有致的语言, 升华自己看到的一切,让其变得更美。

〔法〕克劳德·洛兰 《夏甲和天使》(局部)

布面油画 1646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美国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在其日记中曾经这样写道: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氛围美、真实感、透光性以及水的流动感令人惊讶。

另一位美国风景画家阿舍·杜兰德则在其日记中这样记载了他在看了古代大师的作品后的印象:

首先想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克劳德了……我在细看之后才会发表观点的,然而,看了这些作品,我觉得横穿大西洋已经值了。

03

写实与灵性:现实感的风景

另一种饶有特色的风景画也已悄然兴起——这就是荷兰的风景画。

以维米尔的《代尔夫特的风景》为例,艺术家描绘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其中的各种房子均可一一对应于现实中的建筑物,也就是说,是颇为写实的,重现了三百五十多年前的古镇。

〔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代尔夫特的风景》

布面油画 96.5cm×115.7cm 1660—1661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其他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如雷斯达尔的《纳尔登的风景》和霍贝玛的《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也都画出了再典型不过的荷兰风景,连对那种北方特有的透光感也有一丝不苟的呈现。

〔荷兰〕雷斯达尔 《纳尔登的风景》 布面油画

1747年 马德里提森-博内弥撒博物馆藏

〔荷兰〕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布面油画

103cm×140cm 1689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18世纪更是见证了新意盎然的风景画格局。

狄德罗就认为,美在自然,他对无羁的大海、孤寂的山峦、无人涉足的河流有独特的想法,也对胡伯特·罗贝尔风景画中的古典废墟感慨不已。

譬如, 看到那幅《深处有亮光的长廊》后,他激情洋溢地写道:

啊!多么美丽壮观的废墟! 笔法刚中有柔, 而且挥洒自如, 信心十足”“废墟在我心里唤起的想法是伟大。万物都会死亡、湮灭,一切都会过去。只有世界永在,只有时间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多么古老!我徜徉在两个永恒的时代之间。

〔法〕胡伯特·罗贝尔 《深处有亮光的长廊》

布面油画 115cm×145cm 1796年 卢浮宫藏

英国人就特别青睐和收藏那些描绘威尼斯风景的作品。于是,卡纳莱托的作品就变得极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一丝不苟地描绘了美丽的威尼斯风景,还由于他的笔下永远有明媚的阳光,找不到任何会与英国阴郁、潮湿的天气联系在一起的迹象。

〔意〕安东尼奥·卡纳莱托

《舰船回到总督宫旁的码头》 布面油画

182cm×259cm 1727—1729年 普希金美术馆藏

其实在英国本土,风景画的创作也有独擅胜场的表现。

庚斯博罗既能娴熟地将洛可可式的柔美风景与肖像女主人的天生丽质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也能独立地展示风景本身的魅力,《萨福克风景》即是一例。

〔英〕托马斯·庚斯博罗 《萨福克风景》

布面油画 66cm×95cm 1746—1750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从华托的具有“游乐”意味的美好风景到使用照相暗箱描绘的各种真实风景,18世纪委实是一个令人大饱眼福的风景画时代。

〔法〕让- 安东尼·华托 《舟发西苔岛》 布面油画

129cm×194cm 1717年 卢浮宫藏

04

19世纪:成为精神共鸣

到了19 世纪,风景画进入更为异彩纷呈的纪元。首先是浪漫主义的风景观崛起后走向成熟,艺术家不再是将描绘对象变成如画的风景而已,而是要灌注想象、情感甚或寓意等。德国的艺术家尤其明显地吸纳了泛神论的思想

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是最先描绘浪漫主义精神的内在图像的风景画家之一。对于他来说,风景画仿佛就是祭坛画,而风景画的意义如同神殿,引起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

〔德〕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橡木丛中的修道院》 布面油画

110.4cm×171cm 1808—1810年

在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1810年,作品已毁于二战)里,寒冷的冬天萧瑟荒凉,光秃秃的橡树林中有一支送葬的队伍走向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墓地——哥特式的修道院废墟。

英国的风景画则呈现另一种气度。康斯太勃尔将英格兰南方乡村的风景表现得自然、清新、宁静、和谐和优美,同时又仿佛有绵绵的诗意涌现,给人特别耐看的享受。

〔英〕约翰·康斯太勃尔 《威文霍公园》 布面油画

56cm×101cm 1816年 华盛顿国家画廊藏

有趣的是,与很多画家不一样,康斯太勃尔特别不爱旅行,他的风景就是他所熟悉的英格兰乡村。事实上,在现实中,很多的风景有时看起来平平如也,康斯太勃尔的不凡之处就是善于发现其中的美,尤其是抒情的意味。他对云彩的表现精彩之至,几乎无人可以企及。

〔英〕约翰·康斯太勃尔 《干草车》

布面油画 130cm×185cm

1821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同时代另一位风景画家透纳则善于浓墨重彩地创作动荡、恢宏、充满力量感的风景画。

〔英〕威廉·透纳 《威尼斯大运河》 布面油画

91cm×122cm 1835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他的《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种极富时代感的风景。疾驶的火车仿佛要从壮阔而又变幻着的背景中冲出来,而风景中具有动感的光色变化令人目眩和兴奋。在这里,色彩的交响本身就是艺术家激情喷发的最佳载体。

〔英〕威廉·透纳

《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

布面油画 91cm×122cm 1844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其次是法国印象派的问世。19世纪中叶以后,对色彩的研究及新型管状颜料的研发,让艺术家们得以在户外尽情地捕捉光、影和色的万千变化。

譬如,从来就没有人觉得伦敦的雾中有紫红色的成分,但是,极为崇拜康斯太勃尔的莫奈却一眼就发现了。他成了一个独特的系列。

〔法〕克劳德·莫奈 《干草堆》组画 布面油画 1890—1891年

莫奈也一次次地在不同的时间采用同一角度描绘弗特伊的风景,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不少艰难日子是在这里度过的,因而记忆尤深,而且,还可能因为其挚爱的妻子后来就埋在画面上的风景之中。每一次旧地重游,莫奈的感受一定都非同寻常。

到了印象派后期,风景画可谓更直抵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了。凡·高的代表作《星夜》描绘的是日出之前,艺术家在南方普罗旺斯圣雷米住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楼上的东窗望出去的景色。

〔荷兰〕凡·高 《星夜》 布面油画 74cm×92cm

1889年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人们也常常觉得《星夜》必定是凡·高主观想象出来的风景,因为画面中充满了奇特的、翻转的云彩,颇似旋涡;月亮与星星竟是黄的,属于鲜亮的暖色;一棵柏树翻卷缭绕,直插云端,看上去像是令人恐惧的黑色火舌,要吞噬掉周围的一切;村庄也非实景本身……这的确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风景画,其中有着画家在躁狂时形成的迷狂情感和虚幻、奇异的视知觉等。

正如艺术家所说过的那样:

当我有极度的需求时……我就出去画星星。

〔荷兰〕凡·高 《罗纳河上的星夜》 布面油画

72.5cm×92cm 1888年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04

20世纪:似真却幻的内心投射

20世纪的风景画中, 现代主义的风格占了主导位置, 因而也显得更为多样化、主观化甚至抽象化。野兽派的安德烈·德朗的《伦敦桥》, 几乎都是平涂的斑斓色彩,而且是那些对比强烈的红、黄、蓝、绿,内中的主观意味极为鲜明。

〔法〕安德烈·德朗 《伦敦桥》 66cm×99.1cm

1906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立体派的勃拉克早在1909年就已经尝试采用近乎几何图形的色块来描绘《罗什-古戎城堡》(1909年,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

〔法〕乔治·勃拉克 《列斯塔克住宅》 布面油画

73cm×59.5cm 1908年 伯尔尼美术馆藏

精确派画家乔治亚·奥基芙的《纽约夜景》(1929年,林肯市谢尔顿纪念美术馆)铺陈的是夜色下依然充满活力和神秘感的都市生活,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是人工组成的悬崖峭壁,灯光下的车流加强了一种节奏感。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现实景象:远景上是令人联想到加泰卢尼亚的大海以及峭壁,前景却是荒芜的,既有似人体也像动物的生物体,也有像比萨饼那样软而变形的钟表;既有死寂的枯枝,也有在怀表状的物件上蠕动的蚂蚁、苍蝇……一切都似真却幻。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 布面油画

24cm×33cm 1931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风格派的蒙德里安笔下,大都市纽约的街区简化成了色块和线条的有序组合,竟完全不见了那些可以用来指涉现实特征的细节……

要而言之, 艺术家们一方面要穷尽风景画创作的一切可能性, 另一方面则要寻求内心投射于外在风景的唯一性——这两者如何平衡和实现, 大概就是风景画领域里生生不息的艺术课题吧。

4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