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必去的景點有哪些維也納必去的景點介紹
其實提到維也納,大家并不陌生,這裏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如雷貫耳,是一處世界聞名的音樂搜餘廳,設計繁華而古雅别緻,并且端莊美麗,是很多人想要去的一個音樂勝地。
每一年,來這裏旅遊的遊客也是不計其數,這裏就像這裏的音樂一樣,曆史悠久,有着有很多的教堂建築,博物館以及美麗的城堡,讓人喜愛不已,流連忘返。
那麽,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給大家好好的介紹一下去維也納,你必須要去的那些景點有哪些吧!
藍色的多瑙河
多瑙河(Donau或Danube
River)在歐洲僅次于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二長河。
它發源于德國南部,自西向東流,它流經10個國家(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保加咐敬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最後注入黑海,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支流廷伸至瑞士、波蘭、意大利、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亞、摩爾多瓦等7國,最後在羅馬尼亞東部的蘇利納注入黑海。
全長2850公裏(1,770哩),流域面積81.7萬平方公裏,河口年平均流量/s,多年平均徑流量2030億立方米。
多瑙河在中歐和東南歐的拓居移民和政治變革方面都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兩岸排列的城堡和要塞形成了偉大帝國之間的疆界;而其水道卻充當了各國間的商業通衢。在20世紀,它仍繼續發揮作爲貿易大動脈的作用。
多瑙河(特别是上遊沿岸)已被利用生産水電,沿岸城市(包括一些國家首都,如奧地利的維也納、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和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都靠它發展經濟。
有人作過統計,它的河水衡漏慎在一年中要變換8種顔色;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濁黃色的,38天是濁綠色的,49天是鮮綠色的,47天是草綠色的,24天是鐵青色的,109天是寶石綠色的,37天是深綠色的。
維也納森林
奧地利著名森林,因施特勞斯譜寫《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樂曲而揚名世界。位于首都維也納西郊。整個林區綿延40公裏,覆蓋着大片山嶺。森林裏有許多耐寒的柏樹,還有雲杉和漂亮的藍杉。
山毛樣挺拔秀麗,蒼翠欲滴,旁倚美倫娜河谷,水青林等,給這座古城增添了無比的妩媚色調。
東南部是一片2000多公頃的窪地森林,珍禽異獸混雜其間。森林中有許多美麗而幽靜的小村,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家、詩人、畫家在此度過漫長時光,産生不少揚名之作。
被譽爲“華爾茲之王”的約翰·施特勞斯的名曲《藍色的多端河》和《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在這多端河畔重樓疊翠的幽境中觸景而生。
貝多芬于1802年毛月移居到這裏的海裏根斯泰特的小村子裏。森林中欣特布呂爾小村有舒伯特的故居,路旁有一所破舊的磨坊,村口一株菩提樹下有一口水井。
據說,當時,磨坊的主人有一名叫露西的女兒,長得非常俊俏,每天清晨提着水桶到井邊打水。舒伯特在住房裏時常看到這番情景,後來成爲他譜寫《美麗的磨坊姑娘》這首名曲的構思原形。
現在,林區不少村子仍保持當年原狀。村邊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繪的木頭房子,小酒館門前挂着小燈,這一切會使人聯想到那詩般的田園畫境。維也納森林屆阿爾卑斯山的前沿高地。
沿密林小徑攀登高坡,眼前隻見一片綠色海洋,在微風吹拂下松濤起伏,如名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鳥兒啼唱,流泉淙淙,微風低吟,空氣芬芳,令人神往。
維也納曆史中心
維也納是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以“音樂之都”聞名遐迩。位于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多瑙河貫穿全城,内城的古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爲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聖斯特凡大教堂是維也納市中心的哥特式教堂,也是歐洲最高的幾座哥特式古建築之一,帶有東歐教堂的濃厚地方色彩。在教堂頂蓋外面,繪有大面積的色彩缤紛的圖案紋,有“維也納的精魂”之稱。
公元1304年始建,兩個世紀後竣工,被認爲是其幾百年建築藝術大成之傑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戰後重建,曆時10年,于1958年基本恢複舊觀。
大教堂由1座主體樓和3座樓塔組成,以南塔最爲壯觀,高138米,成錐體形直插雲天。
霍夫堡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宮苑,坐落在首都維也納的市中心,1696年動工,1713年落成,曆時10餘年。
它是奧卡爾皇帝爲歐根親王建造的,歐很親王原是法國貴族,後來成了率領奧地利軍隊擊退土耳其入侵的民族英雄,在皇宮前的英雄廣場上豎有他躍馬英雄銅像。
他是一位深懂建築藝術的武将,建築師按照他的設想建造了一座仿法國凡爾賽宮的古典宮殿。這也是一座富麗堂皇巴羅克式的建築,是歐洲最爲壯觀的宮殿之一。
美景宮
美景宮是位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和霍夫堡及美泉宮不同的是,興建這所宮殿的主人并不是皇帝,而是一名軍事元帥——歐根親王。
他曾經服務于哈布斯堡的三朝皇帝,爲哈布斯堡王朝建立日不落帝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美景宮分爲上宮和下宮兩部分,連接上下兩個美景宮的是一座一個以法國和意大利樣式爲基礎的對稱花園。
花園内有許多花園雕刻、噴泉、小瀑布,還包括一個動物園以及充滿異國植物的溫室,這是18世紀最美觀、最華麗、最精細的歐洲花園之一。
其對稱設計的梯階和軸向設置的噴泉水池被草地和樹木所環繞,噴泉中的海神塑像和巴洛克的斯芬克斯雕像把遊客帶進一個奇幻的世界。
如今,美景宮内設立了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是世界最重要的美術品收藏博物館之一。下美景宮是中世紀藝術和巴洛克美術館。
上美景宮是十九和二十世紀美術館,主要收藏有19世紀
和20世紀左右的彼德麥耶爾藝術家的作品,法國印象派畫家,例如:克勞德莫奈、奧古斯特、雷諾阿、古斯塔夫?克林姆和埃貢?席勒等人的傑作。
最受歡迎的館藏就是克裏穆的作品,而其中最着名的是“吻”。
茜茜公主博物館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是茜茜公主的公主迷,對她崇拜不已,爲了滿足廣大崇拜者的能夠近距離的走近這位美麗皇後的生活的願望,奧地利特意成立了茜茜公主博物館。
博物館坐落于維也納霍夫堡宮,于2004年對外開放。
茜茜公主名爲伊麗莎白?亞美莉?歐根妮,1837年12月25日出生于德國慕尼黑,是巴伐利亞女公爵與公主,後來成爲奧地利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皇後兼匈牙利王後,可惜的是于1898年在日内瓦不幸遇刺。
博物館的特别之處在于除了展示伊麗莎白王後的諸多生前私人物品之外,還将展示這位美麗的皇後的最著名的一些肖像畫。
博物館集中展示伊麗莎白的個人生活,特别是她對宮廷禮儀的-、對美麗和瘦身的瘋狂追求、對體育的極度熱衷以及對古典詩歌的癡迷。
伊麗莎白王後的部分私人物品也将首次向世人展現,此外還包括一件當年她結婚前夜聚會穿戴的禮服的複制品、以及她的著名的肖像畫、她當年的養顔秘方和首飾、她的晨袍、遮陽傘、折扇和手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中還珍藏着她當年乘坐的豪華座車的仿制品,遊客甚至可以親身踏上去體驗一番,同時也展出了那名刺客的石膏人頭模型。
美泉宮動物園
美泉宮動物園或稱維也納動物園,是位于奧地利維也納著名的美泉宮内的一個動物園,由哈布斯堡王朝于1752年建成,最初爲皇家動物展覽館,在當地曆史悠久,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動物園。1906年7月14日,園内的首隻大象出生。
動物園由1992年起私有化,并轉由Helmut
Pechlaner管理,他也是奧地利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主席,負責現代化動物園的多個部分和維持其經濟狀況。
維也納動物園是世界上少數擁有“大熊貓館”的動物園,熊貓是中國于2003年租借給該動物園的,它們的名字分别叫陽陽和龍徽。
動物園另外的特别處有“雨林館”,在那裏遊客可以穿越一個模拟亞馬遜雨林的地方,還有一個“水族館”,讓遊客能模拟在亞馬遜河的洪水下穿越。此外2004年初,動物園也新開放了一個放有北極動物的北極館。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坐落于維也納戒指路旁富麗堂皇的大樓内,由統治歐洲近7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資,專爲展出典藏而興建,于1891年開館,是世界上藏品最豐富的美術和裝飾藝術博物館之一。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本身就是壯觀的藝術品,具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壯麗外觀,又巧妙使用大理石、灰泥紋飾、金箔裝飾内部,外觀與内飾是馳名的要素之一。
博物館館藏極爲豐富,達數十萬件,主要收藏哈布斯堡家族的财寶和藝術品、斐迪南大公在安布拉斯城的藏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的藏品。
此外,還有埃及和中東藏品、古希臘和古羅馬藏品、繪畫、錢币、古代樂器、武器和盔甲、制服、馬車等。
該館設50餘個陳列室,如埃及和東方藝術、希臘和羅馬、歐洲繪畫、雕刻和裝飾藝術、紀念章和貨币、武器、古代樂器、皇室車馬、19世紀繪畫和皇室珍寶等,40多萬件珍貴的古錢币甚至可以與著名的巴黎錢币收藏館相媲美。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繪畫作品也是備受關注的,壓軸之作是勃魯蓋爾的作品,《巴别塔》、《雪中獵人》、《農民婚禮》等充滿着日常生活的氣息,對人物的表現有獨特妙趣。
聖?斯蒂芬大教堂
維也納斯蒂芬主教座堂又稱作“聖?斯蒂芬大教堂”,羅馬天主教的總主教的所在。爲人所喜愛的維也納城市的标志,常被選作奧地利國家生活中大事的地點。
斯蒂芬主教座堂以137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和馬賽克花樣的屋頂享譽全球,是維也納首都的象征。斯蒂芬主教座堂建于12世紀末,高高的塔尖高達137米,僅次于德國科隆大教堂。
整個教堂的建築風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聖壇是巴羅克風格,将這些不同的建築風格融爲一體,是人們曆時四個多世紀并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又是維也納人折中調和才能的體現。
進入教堂,赫然躍入眼簾的是宏大的哥特式講壇,是由安東?皮爾格萊姆塑造而成的。他同時也塑造了一個自樓梯下面的窗子向外張望的自身雕像。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的另一尊自塑像正挺立在石質琴台腳邊。
教堂南側的大尖塔完成于15世紀中葉,它由無數較小的尖塔圍着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尖塔,并環繞着一層層的圓珠,像是一頂綴滿珠寶的皇冠,富麗璀璨。
沿着大尖塔内狹窄的345級回旋梯拾級而上,可以到達塔頂,一覽維也納市區的美麗和甯靜。
維也納劇院
維也納劇院是一座始建于帝王時代的曆史劇院,因爲維也納河靜靜的流經劇院旁邊,所以也被稱爲維也納河畔劇院。
它由維也納熟知戲劇的Emanuel
Schikaneder所建造,1801年6月13日,在席克奈德(Schikaneder)的開場白之下,劇院正式啓用。
維也納劇院被描述爲具有最完整的設備以及當代最大的劇院之一,劇院的黃金時期也是在維也納輕歌劇發達的時候,從1945年到1955年,它暫時替代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到同盟國的轟炸而毀壞的維也納國家劇院。
在1955年,維也納劇院爲了安全理由而關閉。
在幾年間沒有使用,甚至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一度有改建成停車場的危機。幸好在1962年維也納劇院像其它同時期的歌劇院一樣,成立了自己的規定,才逐漸有了生機。
在莫紮特兩百歲時,維也納劇院還推出一系列莫紮特的歌劇,從這個時候在Roland
Geyer的指導下,劇院變成了專門演出歌劇及其它古典音樂,逐漸爲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的全稱爲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又稱黃金廳、維也納愛樂廳,坐落于維也納市貝森多夫大街12号,是維也納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廳之一。
金色大廳被譽爲世界五大音樂廳之一,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并列。
金色大廳并非一座獨立的建築,而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一部分,該建築物中有多個音樂廳,除金色大廳外,還包括勃拉姆斯廳和莫紮特廳等演出大廳,以及辦公室。
金色大廳長48.80米、寬19.10米,高17.75米,是維也納音樂生活的支點,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年演出場地。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照傳統都會在這裏舉行,每年随着新年音樂會通過電視轉播将該大廳金碧輝煌的裝。
在大廳建造之時,“聲學”還未被提倡,但建築師對共鳴與傳聲的獨到研究心得,高台木制地闆下挖空一個空間,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
天花闆和牆壁使用防止靜電幹擾的建材,令廳内的聽衆不論坐于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平的音樂演奏。
奧地利皇家音樂之友協會在金色大廳擁有豐富的音樂史、手稿、樂譜、樂器等藏品,非常的珍貴。
來這裏,去聆聽一首動聽感人的音樂,去看一處熱淚盈眶的歌劇,去看潺潺流過的多瑙河有着多少故事,有着多少時光流逝。
歐洲
雖然在古羅馬時期,描繪風景的畫就曾相當流行,但到了文藝複興時期,風景的描繪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首先,這是由藝術家認真觀察自然的态度的确立。
如果說北方畫家筆下的風景奇崛、冷寂的話,那麽,南方畫家則鍾情于械流句差調提精行世充滿陽光的景緻。但無論是冷清、遼闊和荒蕪,還是溫暖、起伏和茂盛,這些都協影木企是藝術家對自身生活區域細緻入微觀察早海北穩紅苦層的結果。
其次, 是藝術家描繪戶外景緻的技巧到苗電歡了較爲成熟的地步。
達·芬奇對風景的興趣是異乎尋常的,無論是雲霧、流水、雲彩抑或山石、植被、花卉等,還是近景抑或遠景,都是其關注和表現的重要對象。他在《岩間聖母》中對岩石的描繪幾乎到了一種無可挑剔的程度,這是與畫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高超的描繪技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意〕達·芬奇 《岩間聖母》 木闆油畫
199cm×122cm 1486年 盧浮宮藏
威尼斯畫派的喬爾喬内則開啓了一種詩意地描繪風景的傳統。他的《暴風雨》雖然也不是典型的風景畫,但畫面背景上的風景委實迷人之至:雲彩、雷電、鳥以及可能影響了後來的印象派的郁郁蔥蔥的樹叢都令人有美妙的猜測、沉思和遐想,仿佛有其獨立的藝術品質。
〔意〕喬爾喬内 《暴風雨》 布來自面油畫
82cm×73cm 約1505年
同一時期的北方畫家老揚·勃魯蓋爾的《伊卡洛斯的墜360問答落》也顯得饒有意味。雖然其中的主題是奧維德《變形記》中的一個故事,但隻是點到爲止。畫家似乎有意要我易何弱配本臉秋口端我們注意除伊卡洛斯史粉願永司請懷尼之外的其他細節,包括陽光下向遠處伸展過去的大海、船隻、海邊的建築以及前景的人物等,因而沒有了任何讓人大呼小女電化費規就劃還突獲叫的可能性,重要的就無疑是讓觀者平靜地面對畫面——這難道不正是風景畫所要求的嗎?
〔荷蘭〕老揚·勃魯蓋爾 《伊卡洛斯選路陽線的己九音樣教今的墜落》
布面油畫 73.5cm×112cm 1560年
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藏
到了丢勒的筆下,出現了大量以往從未出現過的水彩與素描風景畫。其中一類是自然風景畫,另一類則是想象風景畫。
自然風景描繪的就是藝術家的真實所見,甚至可以辨認出具體的位置。有學者指出,這完全是和丢勒強烈的“旅行欲”聯系在一起的,同時,旅行有時也是其躲避瘟疫的權宜之計。
〔比利時〕亨利·利斯 《1520年在安特衛普拜訪阿爾弗雷德丢勒》 布面油畫
1855年 安特衛普皇家美術館藏
想象風景顧名思義描繪的是虛構的風景。當然,有時藝術家還會突發奇想,把真實與虛構的風景對接起來,這正好反映出丢勒既是現實主義者也是理想主義者的全部特點。
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景描繪無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且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發展,就如英國批評家羅斯金所感慨過的那樣:“在馬薩喬的《納稅銀》中,他對高山進行了逼誤臨位棉紹介職蒸牛衛真的描繪。如果這位偉衛大的畫家的生命能夠得以延續的話,我們将無法想象風景畫領域到底會發生什麽克意奇怪的事情,或者一個偉大的風景畫派是否會突然出現假字是心顯附設。”
〔意〕馬薩喬 《納稅銀》 濕壁畫 255cm×598cm
1426—1427年 佛羅倫薩布蘭卡契禮拜堂
但在當時的藝術價值觀中,風景畫依然是被輕慢的。
16世紀葡萄牙藝術家佛蘭西斯科·德·霍蘭德曾經提及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對風景畫的鄙查視态度:
佛蘭德斯人的繪畫隻求迷惑人的眼睛。它是由裝飾物、老房子、通漸面細顧補乎它狀波綠草地組成的,再加上一些樹木、橋梁與河流等。佛蘭德斯畫家将之稱爲風景畫,而且,他們會在畫中零星添上一些人物。有些人喜歡諸如此類的東西。但是,這種畫既無道理,亦無藝術可言,既不對稱,殺馬錯蘇獲幾歌審武推也不合比例,既缺乏智性,又不加選擇,簡而言之,既不紮實,又無生氣。
02
格列柯的貢獻:獨立風景畫
西方美術史學者的一般共識溫還調送找根紅藥陽服是,隻有到了客居西班牙的希臘畫家埃爾·格列柯畫出了著名的《托萊格富多風景》,真正獨立意義上的油畫風景畫才随之問世。
〔西班牙〕埃爾·格列柯 《托萊多風景》 布面油畫
121cm×108cm 1599年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盡管細看之下,藝術家在畫面上還是畫了二十多個人物形象(路上和水邊等),但是,他們均顯得極小,不過寥寥幾筆的勾勒,并非刻意突出的對象,僅僅隻是無法辨明身份的人的符号而已遊原年項投影代李。相形之下,風景本身則成了視覺活動中的主體。
〔西班牙〕埃爾·格列柯 《西奈山》 布面油畫
41cm×47cm 1570年 克裏特曆史博物館藏
17世紀就有不少這樣的風景畫,主要代表畫家可推安尼巴爾·卡拉奇、普桑以及克勞德·洛蘭等。
卡拉奇的《逃亡埃及》盡管依然與聖經新約故事有關,但是,人物身後迷人的風景與其說是等而次之的陪襯,還不如說是可以令人凝視更久的對象,在頗似全景式的畫面裏既有莊重典雅的城堡,也有田園牧歌的景緻,從近至遠,引人向往。這就是所謂的“一種新的優先順序:風景第一,曆史第二”。
〔意〕安尼巴爾·卡拉奇 《逃亡埃及》 布面油畫
122cm×230cm 1603年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因而,美術史學者傾向于把此畫看作巴洛克時期風景畫的嶄新風格和理想範本,而且,它确實爲17世紀以來的風景畫奠定了基本法則,影響了普桑以及柯赫和哈克特等人。
〔意〕尼古拉斯·普桑 《風景與波呂斐摩斯》
布面油畫 149cm×197.5cm 1649年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作品,英國美術史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甚至給予了一種無可複加的贊美:“一切都處于‘協調’中,沒有一個錯誤的音符”“讓對自然外貌的概念和知識才能服從于整體的富有詩意的情感”。
其代表作之一《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正是一種理想的範例。畫面的前景就有明暗的區分,左側相對趨前,略有陰影,而中間的位置上是海岸、人物和船;中景是建築物前的人物、建築物側面的樹叢以及将觀者的視線引向遠方的帆船;遠景則是耀眼的太陽和波光粼粼的大海……
〔法〕克勞德·洛蘭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
布面油畫 149cm×194cm 1648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克勞德·洛蘭總是喜歡對着自然畫素描,爲光留在大地上的微妙效果畫過無數的速寫,那些耐看的樹枝和葉子、薄霧彌漫的天空以及波光粼粼的湖面等,都來自他的親身觀察,甚至連蒙眬的遠景也來自他在自然中的所見。他不願意像學院派畫家那樣去畫畫, 而是積極地尋求生動有緻的語言, 升華自己看到的一切,讓其變得更美。
〔法〕克勞德·洛蘭 《夏甲和天使》(局部)
布面油畫 1646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美國風景畫家托馬斯·科爾在其日記中曾經這樣寫道: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是我最喜歡的作品——氛圍美、真實感、透光性以及水的流動感令人驚訝。
另一位美國風景畫家阿舍·杜蘭德則在其日記中這樣記載了他在看了古代大師的作品後的印象:
首先想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克勞德了……我在細看之後才會發表觀點的,然而,看了這些作品,我覺得橫穿大西洋已經值了。
03
寫實與靈性:現實感的風景
另一種饒有特色的風景畫也已悄然興起——這就是荷蘭的風景畫。
以維米爾的《代爾夫特的風景》爲例,藝術家描繪的就是自己的家鄉,其中的各種房子均可一一對應于現實中的建築物,也就是說,是頗爲寫實的,重現了三百五十多年前的古鎮。
〔荷蘭〕約翰内斯·維米爾 《代爾夫特的風景》
布面油畫 96.5cm×115.7cm 1660—1661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藏
其他同時代畫家的作品如雷斯達爾的《納爾登的風景》和霍貝瑪的《密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也都畫出了再典型不過的荷蘭風景,連對那種北方特有的透光感也有一絲不苟的呈現。
〔荷蘭〕雷斯達爾 《納爾登的風景》 布面油畫
1747年 馬德裏提森-博内彌撒博物館藏
〔荷蘭〕梅因德爾特·霍貝瑪
《密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 布面油畫
103cm×140cm 1689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18世紀更是見證了新意盎然的風景畫格局。
狄德羅就認爲,美在自然,他對無羁的大海、孤寂的山巒、無人涉足的河流有獨特的想法,也對胡伯特·羅貝爾風景畫中的古典廢墟感慨不已。
譬如, 看到那幅《深處有亮光的長廊》後,他激情洋溢地寫道:
啊!多麽美麗壯觀的廢墟! 筆法剛中有柔, 而且揮灑自如, 信心十足”“廢墟在我心裏喚起的想法是偉大。萬物都會死亡、湮滅,一切都會過去。隻有世界永在,隻有時間長在。我們這個世界多麽古老!我徜徉在兩個永恒的時代之間。
〔法〕胡伯特·羅貝爾 《深處有亮光的長廊》
布面油畫 115cm×145cm 1796年 盧浮宮藏
英國人就特别青睐和收藏那些描繪威尼斯風景的作品。于是,卡納萊托的作品就變得極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爲他一絲不苟地描繪了美麗的威尼斯風景,還由于他的筆下永遠有明媚的陽光,找不到任何會與英國陰郁、潮濕的天氣聯系在一起的迹象。
〔意〕安東尼奧·卡納萊托
《艦船回到總督宮旁的碼頭》 布面油畫
182cm×259cm 1727—1729年 普希金美術館藏
其實在英國本土,風景畫的創作也有獨擅勝場的表現。
庚斯博羅既能娴熟地将洛可可式的柔美風景與肖像女主人的天生麗質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也能獨立地展示風景本身的魅力,《薩福克風景》即是一例。
〔英〕托馬斯·庚斯博羅 《薩福克風景》
布面油畫 66cm×95cm 1746—1750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從華托的具有“遊樂”意味的美好風景到使用照相暗箱描繪的各種真實風景,18世紀委實是一個令人大飽眼福的風景畫時代。
〔法〕讓- 安東尼·華托 《舟發西苔島》 布面油畫
129cm×194cm 1717年 盧浮宮藏
04
19世紀:成爲精神共鳴
到了19 世紀,風景畫進入更爲異彩紛呈的紀元。首先是浪漫主義的風景觀崛起後走向成熟,藝術家不再是将描繪對象變成如畫的風景而已,而是要灌注想象、情感甚或寓意等。德國的藝術家尤其明顯地吸納了泛神論的思想
德國的弗裏德裏希是最先描繪浪漫主義精神的内在圖像的風景畫家之一。對于他來說,風景畫仿佛就是祭壇畫,而風景畫的意義如同神殿,引起人們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
〔德〕卡斯帕·大衛·弗裏德裏希
《橡木叢中的修道院》 布面油畫
110.4cm×171cm 1808—1810年
在弗裏德裏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1810年,作品已毀于二戰)裏,寒冷的冬天蕭瑟荒涼,光秃秃的橡樹林中有一支送葬的隊伍走向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墓地——哥特式的修道院廢墟。
英國的風景畫則呈現另一種氣度。康斯太勃爾将英格蘭南方鄉村的風景表現得自然、清新、甯靜、和諧和優美,同時又仿佛有綿綿的詩意湧現,給人特别耐看的享受。
〔英〕約翰·康斯太勃爾 《威文霍公園》 布面油畫
56cm×101cm 1816年 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有趣的是,與很多畫家不一樣,康斯太勃爾特别不愛旅行,他的風景就是他所熟悉的英格蘭鄉村。事實上,在現實中,很多的風景有時看起來平平如也,康斯太勃爾的不凡之處就是善于發現其中的美,尤其是抒情的意味。他對雲彩的表現精彩之至,幾乎無人可以企及。
〔英〕約翰·康斯太勃爾 《幹草車》
布面油畫 130cm×185cm
1821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同時代另一位風景畫家透納則善于濃墨重彩地創作動蕩、恢宏、充滿力量感的風景畫。
〔英〕威廉·透納 《威尼斯大運河》 布面油畫
91cm×122cm 1835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他的《雨、蒸汽和速度——偉大的西部鐵路》淋漓盡緻地展示了一種極富時代感的風景。疾駛的火車仿佛要從壯闊而又變幻着的背景中沖出來,而風景中具有動感的光色變化令人目眩和興奮。在這裏,色彩的交響本身就是藝術家激情噴發的最佳載體。
〔英〕威廉·透納
《雨、蒸汽和速度——偉大的西部鐵路》
布面油畫 91cm×122cm 1844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其次是法國印象派的問世。19世紀中葉以後,對色彩的研究及新型管狀顔料的研發,讓藝術家們得以在戶外盡情地捕捉光、影和色的萬千變化。
譬如,從來就沒有人覺得倫敦的霧中有紫紅色的成分,但是,極爲崇拜康斯太勃爾的莫奈卻一眼就發現了。他成了一個獨特的系列。
〔法〕克勞德·莫奈 《幹草堆》組畫 布面油畫 1890—1891年
莫奈也一次次地在不同的時間采用同一角度描繪弗特伊的風景,這不僅是由于他的不少艱難日子是在這裏度過的,因而記憶尤深,而且,還可能因爲其摯愛的妻子後來就埋在畫面上的風景之中。每一次舊地重遊,莫奈的感受一定都非同尋常。
到了印象派後期,風景畫可謂更直抵藝術家的内心世界了。凡·高的代表作《星夜》描繪的是日出之前,藝術家在南方普羅旺斯聖雷米住過的聖保羅精神病院樓上的東窗望出去的景色。
〔荷蘭〕凡·高 《星夜》 布面油畫 74cm×92cm
1889年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人們也常常覺得《星夜》必定是凡·高主觀想象出來的風景,因爲畫面中充滿了奇特的、翻轉的雲彩,頗似旋渦;月亮與星星竟是黃的,屬于鮮亮的暖色;一棵柏樹翻卷缭繞,直插雲端,看上去像是令人恐懼的黑色火舌,要吞噬掉周圍的一切;村莊也非實景本身……這的确不是人們通常所見的風景畫,其中有着畫家在躁狂時形成的迷狂情感和虛幻、奇異的視知覺等。
正如藝術家所說過的那樣:
當我有極度的需求時……我就出去畫星星。
〔荷蘭〕凡·高 《羅納河上的星夜》 布面油畫
72.5cm×92cm 1888年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04
20世紀:似真卻幻的内心投射
20世紀的風景畫中, 現代主義的風格占了主導位置, 因而也顯得更爲多樣化、主觀化甚至抽象化。野獸派的安德烈·德朗的《倫敦橋》, 幾乎都是平塗的斑斓色彩,而且是那些對比強烈的紅、黃、藍、綠,内中的主觀意味極爲鮮明。
〔法〕安德烈·德朗 《倫敦橋》 66cm×99.1cm
1906年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立體派的勃拉克早在1909年就已經嘗試采用近乎幾何圖形的色塊來描繪《羅什-古戎城堡》(1909年,斯德哥爾摩現代博物館)。
〔法〕喬治·勃拉克 《列斯塔克住宅》 布面油畫
73cm×59.5cm 1908年 伯爾尼美術館藏
精确派畫家喬治亞·奧基芙的《紐約夜景》(1929年,林肯市謝爾頓紀念美術館)鋪陳的是夜色下依然充滿活力和神秘感的都市生活,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是人工組成的懸崖峭壁,燈光下的車流加強了一種節奏感。
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記憶的永恒》(1931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的是一種匪夷所思的超現實景象:遠景上是令人聯想到加泰盧尼亞的大海以及峭壁,前景卻是荒蕪的,既有似人體也像動物的生物體,也有像比薩餅那樣軟而變形的鍾表;既有死寂的枯枝,也有在懷表狀的物件上蠕動的螞蟻、蒼蠅……一切都似真卻幻。
〔西班牙〕薩爾瓦多·達利 《記憶的永恒》 布面油畫
24cm×33cm 1931年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風格派的蒙德裏安筆下,大都市紐約的街區簡化成了色塊和線條的有序組合,竟完全不見了那些可以用來指涉現實特征的細節……
要而言之, 藝術家們一方面要窮盡風景畫創作的一切可能性, 另一方面則要尋求内心投射于外在風景的唯一性——這兩者如何平衡和實現, 大概就是風景畫領域裏生生不息的藝術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