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流派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與流派》
一、概述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異化主題、文藝觀、表現方法。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
二、象征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征主義的先驅。前期象征主義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張。後期象征主義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和文藝觀。象征主義的文藝觀和創作方法。《荒原》的思想内容。
意象派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的作家作品。什麽是意象?
三、未來主義
意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意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征、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征。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配梁扮的理論基礎。空間時間與心理時間。意識流小說的創作特點。主要作家作品。約克納帕塌法世系。
六、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的主要主張和創作方法。下意識寫作。主要作家作品。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存在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藝術特征。
八、新小說派
主要作家作品。文藝觀與創作方法。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内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
1、象征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征主義流行于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征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征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征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征:創造病态的“美”;表現内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征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征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裏、德國裏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裏:《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于“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渣慧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征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征着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征主義的一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确、濃縮、具體培竈,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隐逸派(象征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二)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于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于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随後波及文學。
2、最早出現于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飚》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内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3、表現主義的特征: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征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采用濃縮的詩句。戲劇和小說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現深刻的哲理和主題。
4、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将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于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标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三)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于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爲主的小說。認爲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爲主要特征,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爲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内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征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詳細解說:
1、内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幹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采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随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内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複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現昆丁的變态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四)超現實主義:
1、20年代興起于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産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2、他們認爲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在内容上爲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爲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産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爲其美學的重要标志。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并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爲表現上述内容的創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詩歌《和平詠》、《溺水者》、蘇波
(五) 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觞于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2、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産生,它是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隻有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并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法國薩特、法國加缪、波伏瓦、梅勒。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裏厄醫生)
2、法國薩特:《惡心》(小說)、《自由之路》(小說)、《牆》(短篇小說集)、《死無葬生之地》(戲劇)、《蒼蠅》(戲劇)、《禁閉》(戲劇,表明“他人就是地獄”)、《必恭必敬的妓女》(戲劇)、《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著作)
3、法國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場美國夢》
(六)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于法國,爾後迅速風靡于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于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征: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内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複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颠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秃頭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品特
2、美國阿爾比
3、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國阿達莫夫
5、法國熱奈
6、法國尤奈斯庫:《秃頭歌女》(1949,史密斯夫婦、馬丁夫婦)、《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說派:
1、形成于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爲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爲世界是荒誕、虛無地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爲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羅布—格裏耶、薩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裏耶:《窺視者》:獲法國199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裏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裏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内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采取得嘲諷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爲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爲“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征: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内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紮的徒勞,是其中心内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于分裂,成爲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叙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征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叙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4、美國海勒,被認爲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法國維昂。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國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場》、《貓的搖籃》(1963,博克侬、麥克凱布)
3、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九)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後成爲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爲“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馬拉的阿斯圖裏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産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将現實隐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複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于小說情節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叙述富于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征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曆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裏。
3、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爲标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1955)
(十)未來主義:
1、是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于意大利,創始人意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認爲20世紀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争成爲時代主要特征,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爲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适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産,不滿現存秩序。
2、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态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3、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裏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十一)達達主義:
1、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産生于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爲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裏以随手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于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麽也不是。
2、對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藝術規律采取極端反叛的态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态。
2、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戰後風行于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爲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并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态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态的反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傑克•凱魯阿克:《小城鎮與大都會》
2、金斯堡:《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