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
中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派和思潮(如意大利的
“未来主义”、捷克作曲家A.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
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风
格发展过程。新的美学革信知再祖圆粒口整观念和音乐思维层出不穷。从20

新古典主义与德国古典美学

年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大的一
种音乐流派。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
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酸针九兴护医甚欢采罗己伸出来
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丝触犯密村京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草搞秋事音
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来自“中立”
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
回到“离巴赫更远360问答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美
(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义往仅观性,而以
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
现出来。
作为体系而对后世有影响的新古典主义,以意大利
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国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
布索尼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
而古典的对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协奏曲、托卡塔、素站
萨卡里亚和里切尔卡等古典形式是实践这种理论最好的
途径。斯特拉文斯基于1927年在英国杂志上刊登了“回
到巴赫”的宣言后,掀起了新古典主义的热潮。
赵河诗的古典主义早期的典型创作是布索尼的《喜剧序曲》
和《钢琴小奏鸣曲》,但最典型的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
表答介舞剧音乐《缪斯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诗
篇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
历业抗席剧死减普抗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的宗教题材,在音乐上则
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并以现代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
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的音乐风格。
由布索尼和斯特拉文斯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对许
多现代优秀的作曲家都有深远的影响。法国六人团的A.
奥涅格早期所写的《弦乐四重奏》和《第一小提琴奏鸣
曲》以及封美低盐研呢省依后期的《室内协奏曲围赶课吸志帝听胞物兵述》、《无伴奏小提琴奏鸣
曲》、《阿卡依组曲》等作品,在音乐的观念和结构上
都有明显的新古典派特色。他的交响曲的深刻内容和高
雅而富有理智的表现方法,都反映了古典的特色。六人
团的另一作曲待积饭令便景进击氧家D.米约,早期作品虽有后期浪漫派的影
响,但其中的《钢琴奏鸣曲》(1916)、交响组曲《普础担烈效毫社硫则
德》、钢琴曲集《巴西的索达多》(1919~1920)、六
首液族否微型的《小交响曲》以及中后期的间赶续《春天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单簧管、钢琴组曲》(1936)、
《法国组曲》、第14~16弦乐四重奏,还有许多交响曲
和钢琴协奏曲,都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的特征。F.普朗
克中期的许多作品,例如《法国刚视啊线组曲》(1936)、《两架
钢琴协奏曲》、《g小调乐队协奏曲》(1939)、《钢琴与
管乐六重奏》、《钢琴、双簧管与大管的三重奏》都可
活临延来皇粒以纳入这一范畴。
德国的P.欣德米特虽被称为新客观主义的代表,在
和声理论上建立了新的体系。但他从没有远离传统的调
性与和声组织,他用新鲜而精密的对位法技巧,写了许
多现代化的赋格。他擅于把古典的体裁形式和新的音乐
语汇结合在一起。
匈牙利的B.巴托克与Z.科达伊都是新民族主义者,
前者应用民族的音乐主题,但并不是简单地搬用,而是
把调性、节奏、曲调等要素加以分解,细致地融合到自
己独特的音乐语法中去。他的《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
钢片琴所写的音乐》(1936)、《两架钢琴与打击乐器的
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管弦乐协奏曲》均系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之作。而科达
伊在应用玛扎尔民歌的同时,力求使语言和曲调密切结
合,平易近人。例如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加
兰塔舞曲》、《管弦乐协奏曲》、第一、第二弦乐四重
奏、《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为其代表。
苏联的С.С.普罗科菲耶夫、Д.Д.肖斯塔科维奇则把
现代的、民族的、社会性意念的东西和古典的严肃的理
性的思维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扩充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
格的范畴。
法国作曲家拉韦尔尽管有非常富于色彩性的配器,
大量应用古代与西班牙、中国、阿拉伯、希腊等异国情
调的调式、避免自然音阶和空四、五度音程而自成一家。
但他那巧夺天工的手法,明确的主题性,古典的三和弦
的和声体系,以及对古典形式的尊重,也可以归入新古
典主义的范畴。

新古典主义艺术的起源:

十八世纪中叶到末叶之间,欧洲知识分子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兴趣急速的高涨,具有严谨样式的新古典主义在罗马兴起,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各地。这个运动一方面是对十八世纪前半期,具有绝敏高对地位的巴洛克与洛可可华丽装饰性的品味而起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一些艺术家渴望重振希腊、罗马艺术的赤忱所驱。此时的文化背景是:学问的进步带来考古学上的新发现与古代知识的普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透过罗马时代的遗物认识古代文化,然而仍仅限于片断式的见解。相对于此;十八世纪远期具备更多的知识,首先开始于1784年的赫尔克莱姆的发现与1749年庞贝遗址的发掘。将历史中存在过的古代文化实态呈现出来,它为新古典主义带来冲击,有人甚至认为,这两个遗址的发掘引起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因为它为古代艺术的真面目提供了一些证据。 这些证据与知识经由德国的美术史家温克尔曼建立起新古典主义绘画审美理论。温克尔曼认为画家、雕刻家的角色在于实现超越时代民族的差异,并拥有万人桥首尺所共通的「理想美」。在历史中,以最完美的形芹脊式实现这种理想美的是希腊的古代艺术,因此他主张艺术家必须以所有的希腊古代艺术为蓝本。温克尔曼这种「理想美」的美学,透过富有说服力的文章,在十八世纪中叶很快的传遍全欧洲,成为新古典主义美学所表现的思潮。

2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