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荣的主要著作
专著:
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
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来自,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学360问答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
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0《快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
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编:
1今跑主温胜《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
3 《艺术导论》长架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氧苗笔那耐落社 2007 年 9 月版。
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论文(100余篇)主要有格路石手固胶义:
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垂高矛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结识明降可必女持国、1
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食另项般圆责雨阶几坚断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
5《谈“清空”》,《学语文》1989、6
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措介张求上反本意标合剂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升简危劳几参衡搞类点转载)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第底倍及地七跟看》,《宝鸡师院学报》1温呢叫993、1
11《模女请渐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感没联断宽达套阳盾仍利《安徽师大学报》19双九声改领出举94、3
13《柏拉罗乐烟卷鸡信语聚曲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吧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
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
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
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
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
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
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
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
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
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
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
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
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
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
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
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
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
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
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
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
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4
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
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
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
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
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
教材
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
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翻译
《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
参编辞典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
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1998.3
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1998.4
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999.3.13
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1999.6
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
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
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2003.3
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
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
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
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
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求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拜托!
鉴赏达芬奇之《岩间圣母》
艺术是人类自我情操陶冶的良药,是感知生命中绚丽华章的剂方,人之所以为人,其最大特点在于人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早在石器时代的远古,聪慧的祖先们便在陶器上绘上五彩的花纹,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诞生出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画匠,在群星闪耀之中,有一颗最为美丽的彗星,它的划过,照亮了时代之空。。。。。。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有一个叫安奇亚诺的小村庄。1452年4月15日,伟大的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降临人世。
列奥纳多·达·芬奇,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兴趣广泛,涉猎甚广,在其众多佳作中,我最情有独钟的则是《岩间圣母》了。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画中人物被一种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几丛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肆茄桥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他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
在这种稳定和谐画面上,风景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环绕于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感赋予画面一种别具一格的生动。以至于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认为《岩间圣母》充满了暗示与象征,显示了达芬奇谜样的心灵,天使以明显的手势指着圣约翰有何含义?被圣母保护着的圣约翰是否代表人类需要圣灵的保护?而被描绘得像子宫般造型的洞穴,是不是暗示着生命的起源?。。。。。
这幅巨作无论在画面设计还是色彩纳陪搭配,结构建设还是背景绘制,都让人惊叹绝伦。色调上,全画是以棕褐色为基调的,圣母身上的深青与天使披风上的紫红、金黄和银灰色构成对比;耶稣与约翰的肌肤,与约翰的金黄色鬈发构成对比;洞穴外的风景裂猛表现了空气透视,众人物形成了金字塔结构,其顶端则是圣母的头部。天使的面容表达出了达芬奇的理想美,是散发自内心甜美的圣灵;将人物置于阴暗的环境中,以赋予光亮中涌现的景物真正的启示力量,这种崭新的绘画方式使人物、光线和“次要光线”交织在一起,画布上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息。。。。
总而言之,这幅巨作属传统题材,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都体现出了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令人为之惊叹,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瑰宝!
后续:
第一次接触这幅巨作时我还是个懵懂小孩儿,但当打开画册的那一刻,我不禁仍被她的美所震撼。。。。。看来,艺术的美是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是唯物般永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