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瑶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介绍如下:
第一,从舞蹈动作上看,瑶族舞蹈具有民俗皮改文化的原始特点。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
矮,指腿部下蹲。人们评价长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颤,指膝部的上下颤动。颤动时,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颤动必须有力,有弹性感。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
从瑶族民间舞蹈动作中我们看到,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第二,从舞蹈道具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点。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燃敬判位。瑶族舞蹈代表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
《赶羊做鼓长鼓舞》舞蹈就表现了这一传说内容:瑶族始祖盘瓠(盘王)有一次进山打猎,在追赶山羊时,不幸被山羊抵落山崖身亡。盘瓠的儿女们(六男六女)入山寻找父亲,发现盘瓠的尸体挂在悬崖的泡桐树上,儿女们便砍倒泡桐树,挖空树干做长鼓。
射杀山羊,剥山羊皮蒙鼓面,击长鼓以祭奠盘瓠。很显然,稿渗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亦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这一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第三,从舞蹈表演者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层性特点。先前,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
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基层,与瑶族广大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甘王舞》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度戒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
在度戒活动中跳的《功曹舞》、《招兵舞》、《三元舞》、《龙王舞》、《九朗舞》、《花王舞》都是由师公表演,用特殊的舞步和动作,表现师公神灵附体,神秘莫测的意境。
泉舞蹈作品赏析?
化身水精灵,优美灵动的舞姿,与多媒体的道具相融合,形成一段唯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