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到"印象主义"阶段,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原因。

首先,如果对19世界欧洲绘画有较深入的理解的话,不会认为西方绘画到“印象主义”阶段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综述一下通常人们认为印象派风格上与传统流派迥异的特点:①以莫奈为代表的豪放笔触和稠厚得像粥一样的色层;②马虎的造型和模糊的轮廓;③鲜艳丰富迷乱的色彩;④文学性的缺失。

逐一分析为什么这些变化不能称之为剧变:
①,从威尼斯画派开始,提香就开始探索色层的厚度和笔触的肌理所带来的油画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触语言后来一直是西方传统绘画重要的审美特征,格列柯、鲁本斯、伦勃朗、哈尔斯、夏尔丹、庚斯博罗……还有很多画作,都可以从淋漓酣畅的笔触中去感受生动的气韵,(当然,习惯看印刷品的话往往会忽略这种美感),笔触语言在西方绘画中的地位就好像皴法与描法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和竖一样重要。只是印象派出现的19世纪刚好出现了追求泯灭笔触的新古典主义,所以常被并置对比并认为印象派的笔触是一种创举,其实不然。伦勃朗的画比印象派厚多了,要看伦勃朗作品中某些局部,比印象派还要印象派得多。

印象派与新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②,模糊也不是印象派的发明创造,文艺复兴时候的艾尔·格列柯的画就很模糊,不仅不刻意收束轮廓,格列柯画面的人物还变形,只是格列柯并不用色彩来造型,他用的是传统的明暗造型法。印象派只是希望通过抖动的笔触模糊的边缘去表达光在瞬间给人视觉留下的最真实的印象,他们在表达光的理念上是延续了巴洛克的思维模式,就是变化和运动的视觉,如果多看巴洛克时期的大场面绘画,会发现这种形体的不确定感早已有之。

③,追求色彩的微妙对比是从威尼斯画派开始,古人早已了解色彩冷暖与形体关系的奥秘,但是从构成学角度来看,一幅作品如果明暗对比强烈,则必须减弱色彩对比以协调整体视觉印象,相反如果一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则必须削弱明暗对比,这就是一幅作品只能有一个因素作为主角的奥秘。古人一直醉心研究明暗调子对绘画表现的作用,到了古典主义更是如此,但绘画史上一直有画家不囿于此,喜欢追求在稍稍减弱明暗对比的情况下去探索色彩的表现力,比如维米尔。印象派之所以能够将色彩魔术表演得如此精湛,多少也得意于批量生产的管装颜料的诞生。
在管装颜料诞生以前的漫长时光里,油画家每天需要先磨制和调配适量颜料再开始作画,这导致画家少有即兴的可能性,只能尽量按计划行事,且每次使用的颜料种类尽可能少和固定,因为当天如果有用不完的颜料,就会造成浪费,而古代矿物颜料大部分是比较难得的东西。到了19世纪,出现了机械化的工厂式的颜料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可以长期保持新鲜的管装颜料,这导致画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即兴的可能性,画家在能够不考虑浪费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尽可能多种的颜料来作画,这节省了很多调配中间调子的时间,而且导致消棚弊了画面色彩的丰富和炫目。包括莫奈、比沙罗那些写意而奔放不休的笔触,都得意于颜料的现成。

④文学性的缺失,这不是印象派提出的,是写实主义就已经开始排斥文学性了,他们出现在印象派的拿族前边,印象派是一些反对用绘画替政治说话的人,他们自然不愿意用画讲故事,在他们看来自然才是永恒唯美和值得描绘的东西。他们是风景画家和风俗画家。但是风景画和风俗画也不是从印象派开始的,从17世纪欧洲就一直有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分支和传统,比如荷兰小画派。

综上,印象派的诞生是一个必然的契机所致,它在内在精神和外在技法方面都有着和传统深厚的渊源和继承。如果可以摘掉历史故事的传奇性的有色眼镜,会发现它只是把一些传统绘画中的方面集成起来,把一些古已有之的特色向着极致的方面推进了,它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但对于一个从小就参观卢浮宫看尽各个时代绘画的西方人来说,印象派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称得上天翻地覆的革命性。

简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和现实主义的美学特点?

新古典主义: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 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角微染够重视。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乐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重停非议绿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八民节感言件饭皇器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娘论素种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

3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