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多悲伤,多绝望,才对生命的反思如此深沉?
———赏析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正如《麦田上的乌鸦》并非文森特·梵高的临终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也并不是保罗·高更生前最后一幅画。
但是这幅富含哲学意味和神秘主义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却是高更整个艺术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所创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画,创作于1898年上半年,尺寸为139.1cm*374.6cm,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幅巨大的油画,不仅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一幅空前绝后、艺术创作登峰造极的作品,而且还是向世人表现艺术家高更个人内心思想、精神世界、艺术理念,以及对世界对生命本身的沉思和哲学认知的一个最佳的窗口。
首先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开始说起。
高更于1895年9月第二次为了追求艺术灵感而自我放逐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时年47岁。当时高更的处境非常不乐观,作品没有销路、贫穷、脚踝骨折、心脏病、酗酒成性,而且还患上当时很流行的一种病:梅毒。
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到这种境地,不知道高更先生当时后悔选择走上艺术这条道路不?
生活的打击还在继续。
1896年底,高更被一位相恋的土著女子抛弃后,跟他另一个土著模特兼伴侣(14岁左右的帕胡拉)生育的一个女儿不久便不幸夭折了。
然而此时:
高更的悲催命运结束了吗?
属于他的时代来了吗?
他的幸福生活开始了吗?
———遗憾的是并没有。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其他一切都没有,致命的一击紧接着又来了。
1897年1月19日,高更最宠爱的女儿艾琳因肺炎去世,终年20岁。他5月份从妻子梅特那里得知消息后,一下子整个人生跌入谷底,身体和精神都被打击到崩溃的地步。
挨了半年,依然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于是高更于同年12月30日服下砒霜,试图终结自己半生命运多舛的艺术家生涯。
然而对于一个潦倒却有才华的艺术家,尤其是还没有创作出标志性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上帝怎么也不肯带他走,于是高更被救活了。
像是在一次濒死体验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也像是经受住了上帝的种种悲惨考验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指点,重新站起来的高更决心要画一幅大作,一幅视觉感受最强烈、最有表达效果的,现实世界和灵魂状态相统一的,生活和梦境互为一枯滑体的大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调理,于1898年2月高更已经完成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草图和方格纸设计图芦败凯,但是整个作品直到同年夏天才最终完成,而后寄给了巴黎的画商沃拉尔,于秋季在沃拉尔的画廊中展出。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创作过程是很艰难的,用了半年之久,一方面是因为高更健康状况不断的恶化,多种疾病需要治疗,出于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因为没钱治病,他不得不在帕皮提当地的地籍办公室做文书,做一些绘图和文件抄录工作,以便能够支付治疗费,这样他也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进行创作。
虽然当时这幅巨作没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回报,这也是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共同命运,都是需要经过时间的发酵和考验才得以最终的确认,有时候是几年,有时候是几十年,而有时候是几百几千年,往往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等不到世人的鲜花、掌声、荣誉和金钱便已早早谢世了,如梵高,也如今天的主人公高更。
为了进行自我包装,也为了对画作本身进行包装,高更曾宣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他才能的即兴发挥,他说自己没有草稿,没有模特,不分昼夜地画着这幅画,他在“面对着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这种谜团,在一种飘忽的折磨和痛苦的感受之中”完成了这幅画陪唤。
无论高更所言夸张与否,这都是一种不得已,是艺术家的不得已,是艺术创作的不得已,也是艺术家生活和生命的不得已。
无论高更对画作包装夸张与否,都不影响这是一幅精彩绝伦的伟大之作,不管是对画作主题思想,还是对画作风格技巧,亦或者是对画作内容背景来说。
高更有一种叛逆精神,对文明世界叛逆,对欧洲社会叛逆,对传统艺术叛逆,对正统的生活叛逆,对客观反映自然的绘画传统叛逆。
于是高更孤独而自命不凡地编织自己的艺术梦想,简单而纯粹地从文明的反方向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思想。
原始、单纯、象征性、神秘感,直接性地表现个人主观思想的创作理念,都在高更的艺术创作中体现。
观者看《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第一感觉便是奇怪,色彩奇怪,人物和景观奇怪,线条奇怪,整个画面组合搭配都是奇怪。
大面积的蓝色和绿色,点缀着几处褐色和橙黄色,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阴森恐怖的感觉,甚至看上去会让人背脊发凉。这是真实的自然的色彩,还是高更眼中、心中的色彩?亦或者兼而有之。
近景的人物、动物、佛像、树、石等,和远景的森林、海、山等错综复杂,互相贯穿交错,富于抽象性,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简单的轮廓,平涂为主的绘画手法,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原始的环境和原始的土著人物组合,怪异的肢体动作,人、动物、神和自然等等都交融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景象。
总之,整个画面跟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的西方画作都大不一样,彷佛一点都没有优雅、没有美感,而这些正是高更所追求的叛逆与神秘,画面强烈刺激观者的眼睛和神经,进而更深层次去探究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理念。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名称上已知要表达三个主题,三个深思,三个艺术家对自身短暂人生的回顾总结与生命意识和意义的探索,三个由艺术家个体的“天问”推及到普世共同体的终极之问。
三组人物从右到左分别代表了孩童、青年和老年,而左下方又有一个小组合强调了孩童、青年和老年,少年、青年和老年的排列象征着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三个过程,分别对应了画作名称中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和“我们到哪里去?”。
右下方三个女人和一个睡着的小孩子,象征着人类的诞生。
中间一个采果子的年轻人,象征着人类的中间发展阶段。
左下方蹲坐的一个蜷缩着、抱头、满头银发的老人,则象征着生命的尽头。
这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三段式表达方法,只是画面中还有其他的人物,结合高更当时创作的背景,我们应该还能从画中看到高更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以及他对自己、对家人、对生命的反思。
再看画中的第一个人物:睡着的小孩子,这里应该是作者自己的表达,自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三个女人”也就是家人的保护下安全地熟睡着。
接着长大成人,一方面“采摘果子”自力更生,一方面养活着家人,旁边吃果子的小女孩则代表了家人,两只猫和一只羊则代表了组建的家庭。
采摘果子的后面稍远一层背景还有一处三人组合,“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在交流思想。一个巨大的人物形象不自然地蹲踞在透视范围之外,朝着天空举起一只手,并且惊讶地看着那边在交流的两个人,诧异他们竟敢思考自己的命运。”这里应该是高更后期在塔希提岛上的思想,他跟土著人一样赤身裸体生活着,经常想起欧洲的文明生活(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所代表),进而质疑他们思考命运,同时也象征着高更在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属于自己的命运。
左下方的三人又构成一个组合,小女孩、年轻女子和老年人,老年人前方一只奇怪的白鸟落在她的脚边,两爪抓着一只蜥蜴,象征着死亡,老年人和白鸟都象征着死亡,而年轻女子侧坐者紧密地朝向老年和白鸟,也即意味着年轻女人朝向死亡。我想这里应该是代表着高更自己的女儿的身份,他养育的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但是却过早地不幸逝世,本该成长到银发老人的那一天,结果却没有,于是年轻女子紧密地贴近死亡。
后面还有一个小场景是一尊将两只手神秘又奇特地举向空中的佛像,旁边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年轻女子背对着佛像在倾听佛诉。这里佛像象征着神秘,象征着未知,象征着生命的茫然;而年轻女子则再次象征了高更的女儿,女儿倾听佛语,背对着佛像,明显是没有听懂年轻的生命过早走向未知,年轻的生命过早消逝。
在高更当时所处的塔希提岛的土著环境中,远离喧嚣,更加接近人类生命的本质;再加上高更糟糕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打击,种种因素最终导致高更会对生活生命进行一种痛苦的抽象的思考;而他用身边的触手可及的塔希提岛素材,结合头脑里最强烈的对生命的思考,对家庭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儿的生命的思考,一种无意识心理作用下,一幅超强视觉感受的画作应运而生。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画面是高更所有情感和认知的具象呈现,是高更对人类、对世界本质叩问的回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更是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原因也在此。
他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内心思想、精神世界,以及他对自己和女儿的生命本质与意义所进行的终极探索,以己及人地神秘而痛苦的思考人的一生和人类存在的本质之谜,使得观者也不由自主的引起反思。
正因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蕴含的如此深刻哲学思想,使得其成为超越艺术自身的灵魂升华之作。
也正因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存在,使高更不朽!
印象派保罗·
来自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代表作有:《埃斯泰克的海湾》、《僧侣肖像》、《田园诗》打席束读先剂、《缢死者之屋》、《斤士金原快殖肖凯肖像》、《静物》、《圣维克多山》、《玩纸牌者》、《浴女们》、《埃斯泰克的海湾》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39年
国别:法国
360问答总述: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范因队剧连热满杨民反前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械固顺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务久马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法记修里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打治超践境流源马胶政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整夜”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红刚军酸子存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城物细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审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较身充打府案树周类威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不甲紧浓社曲,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在可以被当成二十语病施白系率争病名满粮世纪探索绘画先知的十九世纪画家中,从成就和影响来说,最有意义的乃是塞尚。他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他终生奋斗不息,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给倍胡委。这些观念扎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在包种容性方面,甚至属于艺术中最革命的观念之列。
艺术生涯:
保罗·塞尚(1839~1906年)在埃克斯出生和辞世,是祖籍皮埃蒙特的小工匠、小商人的子孙。例病冷眼率夫肉输革握叶他先在小学和圣约瑟夫学校就读,由于父亲交了好运,从帽店老板变成银行经理,他被送入中学学习。1858年,保罗带着坚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宗教信仰以及对同学米尔·左拉的真挚友谊从中学毕业,通过了文科毕业会考,并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了大学法学院。不过,他并不因此而放松在埃克斯素描学校的课程。从1856年起,强烈的兴趣爱好就已把他带向了这所学校。他虽然勤奋刻苦。多悉善感,但天赋不高。他身材矮胖,长着宽大额头和鹰钩鼻的面孔也不讨人喜欢,但他目光炯炯,动作敏捷,喜欢游泳、打猎,在原野上远游。他还醉心于音乐,在学生乐队中,他吹铜管,左拉吹长笛。
1859年,他父亲在埃克斯附近购下维拉尔侯爵在十七世纪建造的热德布芳花园,带着妻子、儿子,两个女儿在那里避暑。保罗在别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间画室。他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亲如何反对,他也要作画家。父亲给他保留了作为银行经理继承人的职位,并用下面的话来警告他:“孩子,想想未来吧!人会因为天赋而死亡,却要靠金钱吃饭。”虽然对这种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念感到愤怒,塞尚还是不得不屈服认可。不过,他仍然偷偷地作画,对法律学习只给以有限的注意。已在巴黎定居的埃米尔·左拉鼓励他前往该处,而银行家则拼命阻挠这一计划。
1861年4月,父亲发现儿子实在没有从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长女玛丽的敦促,他终于带着低声抱怨让步了。保罗·塞尚来到巴黎。他在弗昂蒂纳街租了一间带家具的房间,在瑞士画院习画,与基约曼和毕加索交往,并继续和左拉保持着友谊。他靠着父亲每月寄给他的一百二十五法郎,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他丝毫不能适应首都的嘈杂,初期作品也远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他也始终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原因是:“虽具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颜色。”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埃克斯,大为高兴的父亲在自己的银行中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务,但保罗并未因此从事金融而牺牲画笔,仍然热情地画着。他在四大块壁板上作了滑稽的模仿画《四季》,来装饰热德布芳的厅室,并且在画上无礼地签上“安格尔”之名以作消遣.他画自画像,也为父亲作像。
1862年11月,他再次回到巴黎。虽然经常与印象派画家来往,他却不欣赏他们。他接近的是莫奈、雷诺阿,可是他欣赏的却是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作品。他此时的画颇为浪漫,并且厚颜地把它们称为“杂烩”。别人不喜欢他这种绘画,而且连他自己也不喜欢。事实上,他没有任何开心之事。不管到哪儿,都不感觉赏心悦目。他断绝了刚刚结下的友谊,离开曾经吸引了他的著名画家,不断地变换住地。由于厌烦,他离开巴黎,又由于好奇而重返该地。他退隐到埃克斯,但很快又离开那里。他是否遭到1866年官方沙龙的拒绝,不得而知。
总之,他忧郁地回到埃克斯,而在1867年底1868年初的冬天,再次前往巴黎当然是换了个新的地方。他在马奈、雷诺阿、斯特汶斯、左拉、克拉代尔、迪朗蒂等人聚会的著名的盖博瓦咖啡馆露了露面,但觉得很不舒服.他的作品《甜烈酒》或《那不勒斯的午后》在1861年沙龙落选。同一年,他遇见一位年轻的女模特玛丽·奥尔唐丝·富盖。
虽然塞尚曾受到当时占绘画主流地位的印象派的影响,对光线照射到不同质地表面上的效果有所光住,但他始终坚持对物体结构和实体感的关注,并于1877年放弃了印象主义。塞尚早期大多以写实的手法,真实且疑难的情景作为绘画的题材。晚年画风有所改变,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富含古典注意庄严气息的风景及景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