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音乐的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时期
17~18世纪之交,歌剧艺术中心从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发展了正歌剧体裁,在歌剧咏叹调和序曲等形式的发展上都有重大贡献。但这种体裁后来变成声乐家炫耀技巧的化妆音乐会,削弱了戏剧内容的力量。P.梅塔斯塔齐奥是18世纪最著名的正歌剧脚本作家,对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器乐方面,从“法国坎佐纳”、歌剧的管弦乐中所用的数字低音技术演变出与合奏协奏曲有密切关系的所谓“里托内洛体”的反复形式;由三重奏鸣曲、固定低音等演变出了变奏曲式。这时宗教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有很大发展。当时的小提琴演奏家都从事作曲,对弦乐器与哈普西科德的奏鸣曲、合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体裁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G.托雷利、A.科雷利、A.维瓦尔迪等人的创作成为意大利巴罗克音乐的典范。维瓦尔迪的协奏曲《四季》是最早的标题音乐的范例。
18世纪的意大利音乐进入由巴罗克向古典主义转变的时期。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废除了数字低音,探索新的体裁。D.斯卡拉蒂受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写了许多富于个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1709年B.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发明了用小槌击弦的近代钢琴。M.克莱门蒂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以G.B.萨马蒂尼为代表的米兰音乐家们写作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曲,开古典主义音乐之先河。杰出的大提琴家L.博凯里尼是18世纪交响音乐和室内乐的大师之一。18世纪中叶在那不勒斯产生了歌剧新体裁趣歌剧。它的题材来自城乡民间生活,音乐接近民间音乐,是一种与宫廷贵族的正歌剧相对立的平民歌剧艺术。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为G.B.佩尔戈莱西、G.帕伊谢洛、D.奇马罗萨。
19世纪的歌剧和器乐 19世纪的意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动和受异族压迫,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歌剧外,其他领域的音乐或敬家都到国外活动,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N.帕格尼尼最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别是《24首随想曲》)优美如歌,富于大胆的幻想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发扬了民族风格。他的演出和创作,对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等欧洲浪漫主义器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思想进步的歌剧作曲家都倾向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G.罗西尼的许多歌剧,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历史歌剧《威廉?退尔》发出了解放祖国的热情号召?的热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时曾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G.威尔迪的爱国历史剧《纳布科》、《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阿蒂拉》中的咏叹调与合唱,鼓舞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罗西尼、贝利尼和多产歌剧作曲家G.多尼采蒂革新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语言,使它在音调上接近民歌的优美曲调。他们善于创作发挥歌唱家特长的曲调,史称他们为“美声学派”(见美声歌唱)的歌剧作家。这时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辈出,形成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音乐正剧在威尔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威尔迪在他的最后 3部歌剧《衫缓慎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中把情节、台词和音乐熔于一炉,将歌剧的现实主义推向更高阶段。19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歌剧进入威尔迪派与瓦格纳派之争的时期,当时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纳迷”,常常流之于单纯模仿。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为A.博伊托,他的歌剧《靡菲斯特》在当时享有盛名。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出现了新的流派──真实主义,其代表作曲家为P.马斯卡尼、R.莱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他们的歌剧题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为社会中受压迫的小人物。他们推崇威尔迪和法国G.比才的现实主义创作,强调音乐的激情和情节的戏剧性,曲调流畅,通俗易懂。但在对题材的处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带有自然主义痕迹。
现代音乐19世纪末意大利器乐在德国的后期哪仔浪漫派和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复兴。这时最突出的是钢琴家、作曲家F.布索尼。他的创作借鉴德国J.S.巴赫、R.舒曼、F.门德尔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传统,与F.李斯特和瓦格纳相对立。进入20世纪后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义,在下一代作曲家A.卡塞拉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卡塞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音乐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组织“意大利现代音乐协会”,推动意大利音乐的“现代化”。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响曲和3部歌剧,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创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间曲调为基础的管弦乐曲《意大利》。意大利器乐复兴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劳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在和声上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在结构上则受德国音乐的影响。意大利现代器乐作曲家还有G.F.马利皮耶罗,他立志发扬从格列高利圣咏以来的意大利音乐传统,他的交响乐与19世纪的一般交响乐不同,是意大利古典交响乐以现代形式的再现,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从印象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
在现代歌剧创作方面,代表作曲家是I.皮泽蒂。他的创作风格是在钻研民族音乐的古典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剧,把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与C.德彪西式的细腻的朗诵结合在一起。他的晚期作品《教堂惨案》等使他名扬国外。雷斯皮吉根据德国剧作家H.霍普特曼的题材写的《沉钟》(1927),以及晚期他转向新古典主义后,自由改编的蒙泰韦尔迪的歌剧《奥尔甫斯》(1935)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马利皮耶罗作有歌剧连续剧3部,每部由3部歌剧组成。他的最著名的歌剧是《换子的故事》(1933)。卡塞拉则作有模仿意大利18世纪喜歌剧风格的《蛇女》。
法西斯政权统治时代,意大利作曲家受到所谓“民族的”、“历史主义”的蛊惑宣传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响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剧《诱惑的沙漠》,就以雄伟的风格美化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L.达拉皮科拉则坚决反对法西斯政权及其艺术政策。他的独幕歌剧《夜飞行》(1940)和《囚徒》,曾在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组歌《囚徒之歌》,由《玛丽?斯图加特的祈祷》、《博埃蒂奥的号召》、《萨沃纳罗拉的诀别之歌》3部组成,是抗议法西斯恐怖统治和支援人民抵抗运动的力作。
40年代许多作曲家包括马利皮耶罗都转向严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1922~)、L.诺诺、B.马代尔纳(1920~1973)、L.贝里奥(1925~)都是受后期 A.von韦贝恩派和先锋派思潮影响的激进作曲家。诺诺虽然是“先锋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但他信奉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必须创作为人民所理解的艺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引用通俗的音乐语言,采用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节奏;为了使效果强烈感人,他还利用带有说白的合唱。这些合唱事先录在录音带上,然后在几个扬声器中播放产生逼真的效果。他写的歌剧《褊狭的1960年》(1961),反映了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内容。近年,诺诺在复兴B.布莱希特的戏剧传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力求把现代政治戏剧结构与音乐表现手段结合起来。
古典主义和
通过比较古典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异同论述欧洲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感三于简微。它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封井别显乎初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艺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评价。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杨还持培同兵伟大的转折点,其含义还普双工取地历请住喜落策要宽广的多。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五世纪末期以后,欧洲各国不断扩展科学新知,产生了许多发明;新航线的发现,证明了地球是一球体,也造成了星永通商与殖民的兴盛。这种经济扩张运动,使人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思想也跟着自由起来。加上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哥白尼﹝NicolausCop服盐冲质谈占书跳良ernicus﹞等科学家对宇白言破够广效宙天体的研究,引起民间的理性主义抬头,以及教会的「创世纪」神学系统的松动。因此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各地就最输势开始对教会产生质疑,认呢满运世异为原始的基督教清贫素朴的精神已被扭曲,於是这种情那批形引发出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运病四精内去境沿动。相对於宗教改革运动,旧有的教会势力,为了维护巩固自身的怎外察评越财封令继织利益,也发动起「反宗教改革」运动,以致引起新教与旧教权力之争,加上这时候欧洲各国基本上都属於君主专制的时代,经常为了扩张领土而发生冲突,遂导致后充益如道木顶多唱选走来的「英法百年战争」发生。艺术发展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之下,受到相当大的论什式支头优安我标亮影响;而民间的理性思考与质疑的精神,也为当时的美学思维发展出一个新的方刚京值提终明松向。巴洛克﹝Baro此建反药厚que﹞艺术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首先产生於旧教行下汽把试才何歌板件中心的罗马,随后即传遍了欧洲及美洲部分地区。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艺术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期是17世纪,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风格是承袭自文艺复兴末期的矫饰主义,着重在强烈感情的表现,强调流动感、戏剧性、夸张性等特点。常采用富于动态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线、斜线等,其风格趋向,多少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动荡局势、不安而丰裕的现实景象。 巴洛克艺术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刻 、 装饰画都强调豪华感、激情感、运动感、空间感和立体感,有时还带有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 、 佛兰德 尔、 荷兰 、 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而兴起于18世纪罗马的古典主义,则与巴洛克风格有所不同。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对,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雕刻。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如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在19世纪,不可抑制的工业化的强劲步伐,使西方社会发生迅速变化。资产阶级的要求和趣味,与贵族的要求和趣味交织在一起,通过学院教育和作品展览等方式,在美术领域内得到了强化。受到他们支持的保守倾向,借助古典美术的光辉成就,有意无意地阻挡着新生事物的成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努力,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美术终于摆脱了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