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教程(第九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編輯 | 考文學
排版 | 考文學
一、名詞解釋
二分法: 二分法是把所有的文體劃分爲韻文和散文兩大類。我國很早就有文與章之分,劉勰将文體分爲“文”和“筆”;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根據文體的語言是否押韻将史詩、戲劇等一切有韻文體統稱爲詩,無韻文體則包括各種各樣的文學和非文學,乃至應用文體。這種分類法過于籠統,早已不用。
現實型文學: 是一種側重以寫實的方式再現客觀現實的文學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現性和逼真性。這要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再現客觀現實。這是現實型文學的主旨。再現是指對外在客觀現實狀況作如實刻畫或模拟,它要求文學立足于客觀現實,面對現實,正視現實,并忠實于現實生活,而不是繞開現實,躲避現實。它強調立足客觀現實,忠實現實,對現實作冷靜的觀察、分析,直接揭示現實矛盾。二是寫實的方式。這是現實型文學的主要藝術手段。它按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精細逼真的描繪。逼真,是指以寫實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精細逼真的描繪。客觀事物感性狀貌和細節的真實,是它的特色,以描寫見長,不誇張,不變形,真實地體現客觀事物感性狀貌。
理想型文巧物橘學: 是一種側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主觀理想的文學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現性和虛幻性。這要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表現主觀理想。這是理想型文學的主旨。表現是指把内在主觀世界狀況(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現出來。它突出主觀因素,具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藝術地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表達作家超越現實的主觀願望。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這是理想型文學的主要藝術手段。理想型文學則充分運用誇張、變形、虛構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實,而遵循情感的邏輯,追求情感的真實。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像現實型文學那樣不動聲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之中。
象征型文學: 是一種側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審美意蘊的文學形态。“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象征型文學突出文學形象的意義的超越性。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這要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審美意蘊。這是象征型文學的主旨。這種意蘊或是側重客觀現實,或是側重主觀感受,都往往有某種超出具體、個别現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質。二是暗示的方式。這是象征型文學的主要藝術手段。暗示是象征型文學寄寓意蘊的方式。暗示指詞語寄寓某種超出本義的内涵。它側重以間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觀規律和主觀感受,往往塑造變形的、虛拟的假定性形象,啓發讀者去體味象外之意。象征型文學的特征。
浪漫主義文學: 興起于18世紀末,大盛于19世紀,風靡于歐洲的文學思潮。它以強烈的主觀态度、熱烈奔放的情感力量、無拘無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藝術效果,側重生活的瞬息萬變、精神的動蕩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性的各種奇特現象。因而在浪漫主義文學中充滿了誇張的形象、異常的情節、虛幻的神話色彩和奇特的異國情調。
現實主義文學: 19世紀30、40年代形成的文學思潮。它以強烈的真實性、典型性和批判性成爲現實型文學的典型形态。它提倡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進行寫作,面對現實、反映現實、再現現實。全面 地深入現實社會的各個層面,既要進行精細入微的刻畫螞扮,又要進行曆史長卷式的宏觀展示。同時它還賦予人物性格以極大的曆史感和豐富性,在多重社會關系中塑造典型形象,表現典型環境。并且對現實社會中的醜惡現象進行犀利的分析,深刻的批判,表現出對現孝團實的強大的理性批判精神。
象征主義文學: 19世紀70年代形成的文學思潮。它強調藝術的創造,主張藝術不應當隻是描寫客觀世界,而應揭示隐藏在客觀世界背後的真實,顯示人的心靈狀态。在表達方式上注重暗示,認爲人的精神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意識之間,存在對應或默契。因此,可以通過這些主觀意識的對應物來暗示出主觀精神、心靈狀态,通過帶有象征意味的客觀事物暗示主觀精神。它緻力于挖掘語言的潛能,打破了詞語的單一性、含義的直露性和明确性,在曲折性與含蓄性中突出語句的轉義,暗示複雜的、難以言喻的情感狀态,成爲象征型文學的典型形态。
古典主義: 産生于17世紀法國,流行于歐洲各國的文學思潮。主要特征爲崇尚理性,重視類型,強調教化,追求高雅與标準化。代表作家有悲劇大師高乃依、拉辛,喜劇大師莫裏哀等。
自然主義: 19世紀6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文學流派。主張用生物學的觀點寫人,提倡描寫的煩瑣性,鼓吹無思想性。代表作家有左拉、福樓拜和龔古爾兄弟。與現實主義相同,自然主義也強調客觀地反映現實,但自然主義的描摹自然的主張實際上是随便觀察到的庸俗的自然、多屬偶然現象,反對現實主義通過典型概括的手法反映現實。它要求文學家成爲科學家,應按照嚴格方法進行研究和創作。自然主義者認爲,既然作家完成的是科學家的職能,他就應該做到絕對的冷靜和客觀,而不應流露個人感情和給予評價。
現代主義: 20世紀初以後西方各個反傳統的文學流派、思潮的統稱。主要包括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派等文學流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四種關系上表現出來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産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态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現代主義強調表現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實或現實;認爲藝術是表現,是創造,不是再現,更不是模仿;主張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離開了形式無所謂内容。現代主義的重要創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聯想。在藝術風格上,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标點符号甚至拼寫方法和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态;作品結構變化突兀、層次繁多;故事情節似有若無,怪誕荒謬;人物形象撲朔迷離,違背常情常理。許多西方學者認爲,20世紀7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已經逐漸被後現代主義所取代。
唯美主義: 是19世紀末流行于西歐的資産階級文藝思潮。它最初起于詩壇,後來漸及小說、戲劇,主要流行于英國。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爲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裏所說 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因此,有時也将唯美主義稱爲“耽美主義”或“美的至上主義”。19世紀30年代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是唯美主義運動的先驅。法國作家戈蒂耶是由浪漫主義向唯美主義過渡的作家。他反對藝術的功利主義,主張純藝術,追求形式美,提出“爲藝術而藝術”的主張,是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其真正代表是奧斯卡·王爾德,他是唯美主義創作的實踐者,又是唯美主義理論的鼓吹者。
象征主義: 19世紀末葉在法國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和文藝思潮。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指象征主義流派,二指象征主義文學思潮。。從創作方法上來看,象征主義是對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反叛,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開始走向沒落,現實主義轉入批判現實主義階段和出現自然主義分支的極端時候的一種藝術傾向。它與批判現實主義同時發展着,成爲資本主義社會兩大藝術潮流之一。它認爲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它把文學重新拉回抒寫個人感情爲重點的老路上去。然而,它抒寫的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大異情趣,抒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詩的目的不是要讀者理解詩人究竟要說什麽,而是要讀者似懂非懂、恍惚有所悟,使讀者體會其中的深意。象征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澀,而是追求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的意象。
表現主義: 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于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于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在創作上,表現主義作家不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内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爲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質:它在詩歌、小說和戲劇領域都産生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其詩歌的主題多爲厭惡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亂、堕落和罪惡,充滿了隐逸的傷感情緒或是對“普遍的人性”的宣揚。它的特點是不重視細節的描寫,隻追求強有力地表現主觀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德國的海姆、貝恩等。其小說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現實生活的異乎尋常的變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業社會的異化現象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的精神危機。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戲劇内容荒誕離奇,結構散亂,場次之間缺少邏輯聯系,情節變化突兀,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确的界線。多用簡短、快速、高聲調、強節奏的冗長的内心獨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大量運用燈光、音樂、假面等來補充語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國的托勒爾、美國的奧尼爾、捷克的恰佩克、英國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愛爾蘭的奧凱西等。
未來主義: 是20世紀初期流行于歐洲的資産階級文藝思潮流派之一。這種思潮主要表現在詩歌創作中,西方的未來主義也反映在戲劇、繪畫、音樂、舞蹈等各個文藝領域。它以反對文學中的唯美主義爲先導,承認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未來主義作家宣稱追求未來,主張和過去截然分開,否定以往的一切文化成果和文學傳統,鼓吹在主題、風格等方面采取新形式,以符合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争的時代精神。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象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達達主義: 是20世紀初在歐洲産生的一種資産階級的文藝流派。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産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
超現實主義: 是現代主義的一個流派。它脫胎于瑞士的達達主義,由達達主義在法國同象征主義相結合後逐漸演變而成。超現實主義者認爲,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所謂彼岸世界,即無意識或潛意識的世界。超現實主義者緻力于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同時緻力于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嘗試将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糅合,而達到一種絕對的真實,超越的真實。超現實主義畫 派代表畫家有馬格利特、達利、米羅、馬宋、恩斯特等。
意識流小說派: 意識流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認爲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爲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的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爲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意識流小說作爲一種結構方法,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随着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爲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将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爲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複,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文學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流行于40、 50年代的歐美,60年代已是強弩之末,但其影響延續至今日歐美文壇。存在主義文學是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 義過渡的流派,對各種後現代主義思潮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存在主義文學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否定客觀事物獨立存在,強調人的價值高于一切,主張“重在行動”、“自由選擇”和“積極進取”。但是存在主義文學大多描寫世界的荒謬和現實的肮髒,表現荒誕世界中孤獨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調悲觀。藝術上,存在主義文學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強調叙述的客觀冷漠。存在主義文學主要是小說和戲劇。
新小說派: 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于法國,盛行于50、 60年代,它對英、美,特别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産生較大的影響。其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他們主張摒棄傳統的小說觀念,從情節、人物、主題、時間順序乃至語言等方面進行改革。它不僅要求改革小說的内容和形式,還要求改革小說與讀者的關系。他們反對在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性格,反對描繪人物的外表特征。并竭力主張把人的思想、見解從小說裏取消,把作者所作的政治、道德、心理的評論統統地從小說裏取消,企圖通過小說重建一個純屬内心世界的時間和空間。
荒誕派戲劇: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于法國,50年代在巴黎戲劇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庫、貝克特、阿達莫夫、熱内等劇作家的劇作。這些劇作家在20世紀20年代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文學影響下,特别是在阿爾托戲劇理論的影響下,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内容到形式别開生面的劇作。貝克特《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
黑色幽默: 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所謂“黑色幽默”,是指那種“從殘忍中尋求樂 趣”的“病态的、荒誕的幽默”。 其主要特點是滑稽、怪誕地處理内在的悲劇題材;松散、脫節、不講時間的叙事結構:對令人絕望、蠻橫殘暴的事件冷眼旁觀。“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态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并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叙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團。
詩: 詩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可以分爲抒情詩與叙事詩,格律詩與自由詩等。其基本特征是凝練性、跳躍性和節奏韻律性。詩的凝練性體現在用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極其精練的文學語詞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詩在結構上具有突出的跳躍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邏輯,常常由這一端一躍而到另一端,或由過去一躍而到未來,超越了時間的樊籬、空間的鴻溝。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詩是最強調韻律性的。詩的節奏主要指詩句中長短、強弱不同的音有規律地變化。如果各詩句停頓次數均勻,就會形成鮮明的節奏。
小說: 小說是一種側重刻畫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可以分爲長篇小說、中篇小說與短篇小說,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等等:小說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細緻的人物刻畫,完整複雜的情節叙述,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描寫人物,是小說的顯著特點。着重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标志。小說在人物刻畫上擁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段,可以從各個方面深入細緻地塑造性格複雜的人物形象。情節是與人物密切相關的,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曆史。叙事性文學比較注重情節,而其中小說的情節更爲完整和複雜。小說則可以突破相對固定的時空限制,容納更複雜豐富的情節,反映更廣泛的生活内容。環境描寫是襯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節的重要手段。小說中人物的活動和事件的發生發展,都不能離開一定的時代、社會和自然的環境。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受特定環境制約的。隻有充分地描繪環境,才可能具體、真實地揭示出人物活動和矛盾沖突的現實根據。
劇本: 劇本是一種側重以人物台詞爲手段、集中反映矛盾沖突的文學體裁。可以分爲悲劇、喜劇與正劇,獨幕劇與多幕劇等。其基本特征是:濃縮地反映現實生活,集中地表現矛盾沖突,以人物台詞推進戲劇動作。受舞台表演時間、空間的限制,劇本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濃縮性。“三一律”。沒有集中的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劇本則更要把矛盾沖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達到尖銳、劇烈的程度。劇本要集中地表現矛盾沖突,是由戲劇藝術的時空特征決定的。在劇本中,劇中人物的言語(台詞)是用來塑造形象、展示矛盾沖突的基本手段。
散文: 散文有廣義散文與狹義散文之分。廣義的散文既包括詩歌以外的一切文學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學著作、論文、應用文章。狹義的散文即文學意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劇本等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雜文、遊記等等。文學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結構靈活,注重抒寫真實感受、境遇的文學體裁。其基本特征是: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散文選擇題材有廣泛的自由。它可以寫人、叙事、寫景、詠物、懷友、訪舊,也可以描寫風土人情,展示國際風雲,細摹花鳥蟲魚。地方風習、街頭景色、往事回憶、感情述懷,以及天上地下、古往今來,無所不可。散文是一種結構自由的文學樣式。它的結構沒有嚴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靈活、随意,是它的長處。散文之“散”,較突出地體現了它的結構特征。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記人叙事,狀物寫景,“有感而發”,“有爲而作”,抒寫作家真實的現實感受和真實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點。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一種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其基本特征是及時性、紀實性、文學性。報告文學往往像新聞通訊一樣,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剛發生的激動人心的事件及時地傳達給讀者。報告文學必須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爲描寫對象,寫真紀實是它的重要特征。報告文學必須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必須有生動的形象化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