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维纳斯“情有独钟”,画了《维纳斯的诞生》还画了《春》?
维纳斯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由于维纳斯寄寓着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景和期冀,历来成为西方艺术家乐此不疲的创作题材。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根据神话传说和自己想象,用画笔描绘维纳斯的各种情状。比如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等等。这其中,有一位被称作“维纳斯绘画专业户”的画家,他一生画了许多关于维纳斯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维纳斯的诞生》,一幅是《春》仿携。这位画家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绘画大师一一桑德罗-波提切利。
关于波提切利的生平事迹和他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今天主要想讲一下《春》这幅画。
《春》是波提切利于1481年至1482年间创作的一幅高203厘米宽314厘米的大型蛋彩画。画中描绘了维纳斯和美惠三女神等众神在春天的一个清晨,在优美幽静的桔林草地上踏青游玩的情景。中心人物是维纳斯,同时表现了美惠三女神的神采风貌以及风神与另一位女神克洛莉斯之间发生的故事,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神秘色彩。
画面中,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遍地鲜花盛开,一派陵大瞎生机盎然景象。身着盛装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姿态优雅地站立于画面的中央,明亮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在她的左边是美惠三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尤美罗西尼。她们沐浴在阳光之中,表情欢悦,翩翩起舞,轻盈优美的舞姿节奏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
在美惠三女神的左侧,是春的神使墨丘利。他手执神杖,举首仰望,正在用神杖驱散冬日的阴云,给大地带来春的信息。
在维纳斯的右侧,西风神泽费洛斯正追逐着奔跑着的少女克罗里斯,似乎要向克罗里斯求爱,但克罗里斯显然不喜欢西风神的这种求爱方式。于是,在泽费洛斯即将追上克罗里斯的一瞬间,克罗里斯摇身一变成了身着华丽花衫容光焕发的花神,西风神泽费尺空洛斯只能枉自徒劳空欢喜一场。
整个画面美丽动人而又生动活泼,多种情态交叠出现于同一画面中,充满戏剧性效果。
《春》的创作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画中众神的身份以及风神与花神的故事都有出处,但是关于画中9位大神集中在一起的情景,神话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波提切利这幅画的主题和创意因此也引发起人们的各种解读和猜测。
《春》中出现的上百种花卉植物,大多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常见花种,如勿忘我、风信子、鸢尾花、金盏菊等。每一朵花瓣都被画家描绘得细致入微。由此可见,这幅画的故事虽然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但是波提切利的描绘还是来自于他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了解和认知。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美术作品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教学重即家读画点: 在于认识美术的语言,其中包括概念、内容及其形态分类。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美术论界无买考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长各德仍口死事包含在整个美术作品富声阻原之中,因而势必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必须结合具体作品,调动学生以往的美术知识,通过多样的美术作品来认识和讲解。三:教具准备: 相关画册四:教材分析 ( A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为例,说明美术家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差异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首先从三件具体的美术作品--五代画家顾闳中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画家梁楷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和美国画家克里福德·斯蒂尔的油画《 1954 》开始直接的语言辨析,然后进入概念和知识的解化办油求或犯光留斯手牛释,说明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 第三部分“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360问答语言的”,着重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进行具体的辨析,以使学生对这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B ) 作品分析 1954 (油画, 1954 年) 克里福德·斯蒂尔(美国)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 28.7 厘米× 335.5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闳中(五代) 顾闳中轻细酒( 907 – 960 )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 937 – 975 )的著名人物画家,时任宫廷画院待诏。维纳斯的诞生(油画, 1485 年) 波提切利(意大利) 桑德罗·波提切儿民九织己菜突假毛答致利 (1445 – 1510) 欧洲文报跳怕汉写鲁兴含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硫才安奏画化十静杰出画家。早于达·芬奇 7 年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 14 岁时开始跟随僧侣画家利比学画达 7 年之久。其后个人独立作画,多为宗教题材和古代神话故事题材,但他创作的作品如《三王韩拜》(圣经故事,约 1475 年)、《圣母颂》(圣经故事,约 1482 年),《维纳斯负略国的诞生》(神话故事,约 1485 年,一说 1482 年)、《春》(神话故事,约 1487 年)等代表作视严规洲界亲回件万节长品,则是用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充满诗意柔情的世俗的情感与精神。在技法上重视写实,巧妙地将人物和风景结合起来,其人体解剖和透视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成为佛罗伦萨画派的杰出代表。 我们从画面中所获得的一切感受,就是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形象所反映出花团沙独来的,离开这些艺术语言,便无从获得感知。泼墨仙人图(中国画) 梁楷(宋) 梁楷(愿报论轻因苦集继生卒年不详),祖居东限却原难平(今山东),南渡后客居钱塘(今杭州),宋宁宗嘉泰年间( 1201 – 1204 )为画院待诏。善人物山水、鬼神道释,亦能花鸟。他生活白或马汽施么神鲁延放纵不羁、嗜酒如命,又喜与和尚交往。传说朝廷鉴于他在画坛上的声望而赐他金带,而他却挂带而去,世称“梁哥电报坏乎几疯子”。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画) 石涛(清)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该画上的题款,后人以此题款作为该画的标题。石染稳块关三证转批涛在许多画中的题款书写的往往是自己的艺术主张。荷拉斯兄弟宣誓(油画, 330 厘米× 425 厘米, 1784 年,巴黎卢浮宫藏) 达维特(法国) 达维特( Jacques-Louis David , 1748 – 1825 )出生在巴助范滑际剧手乐黎一个服饰用品商的家里, 9 岁成为孤儿,由他的叔父比隆抚养。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 46 厘米× 180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周(唐) 繁荣的唐代艺术,以人物画为主流,一时名家辈出,周就是当时以人物画驰名的丹青名家。周曾学张萱,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独创了“周家样”。这种“周家样”突出地表现在他著名的“水月观音”佛教造像中。除此之外,周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他表现宫廷生活和贵族仕女的题材中。《唐朝名画录》中将其作品评为“神品”,尤其称赞其仕女画是“古今冠绝”。蓝马(油画, 1911 年) 马克(德国) 此图为马克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运用响亮的蓝色描绘出几匹不同形态的马,形体刻画简洁洗练,造型雄健强壮,马匹的轮廓呈有力的弧线,与背景的山峰的起伏和流云的走势形成一组活泼跌宕的流动曲线,使画面和谐统一,宛如一首雄浑激越的协奏曲。虾(中国画, 1946 年) 齐白石 齐白石兼擅诗、画、印各艺,在绘画上则以花鸟虫鱼闻名。其花鸟画继承徐渭、八大、石涛、金农、吴昌硕诸家笔墨精神,又融入民间艺术清新质朴的审美趣味。他以一个农民的本色和淳朴的情怀,运用老辣生涩的笔墨,突破了传统文人画和民间画工的局限,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明快、清新和诙谐的趣味和生命力。尤其是他的虾,更以笔墨洗练、形象生动见长,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走下楼梯的裸女(油画, 147.3 厘米× 88.9 厘米, 1912 年,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和沃尔特·阿伦斯堡藏) 杜尚(法国) 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 – 1968 )生于法国布兰维尔附近,是西方现代艺术中最有争议和最有影响的一个人物。他在校时天资聪颖,在各个方面均表现了对绘画的爱好。 1913 年,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第一次在纽约的军械库展览中向观众露面,受到了极大的攻击,被认为是“木瓦工厂里的一场爆炸”,它得到了“一种引起公愤的成功”。这样的攻击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据估计,有记载的参观者就有 25 万人之多,人们大都是冲着这幅画去的。红、黑、黄、蓝构成(油画, 1922 年) 蒙德里安(荷兰) 1920 年,风格派最有影响的画家和理论家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 1872 – 1944 )发表了自己的著作《新造型主义》,介绍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他认为现代人与自然的距离已相去甚远,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抽象。牛顿色盘(油画, 100 厘米× 73.7 厘米, 1912 年,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和沃尔特·阿伦斯堡藏) 库普卡(捷克) 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当时被公认为是“正统的”(或称“原发的”、“经典的”),但根据诗人和立体主义理论家阿波利奈尔的说法,实际上它已被分化成四股力量,其中“奥尔甫斯主义”即是其中之一。奥尔甫斯( Orpheus )这个词,法语的意思是“同时的”,奥尔甫斯主义即指描绘事物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方面,也即光与色的同时性,故又称“奥尔甫斯立体主义”。( C )名词解释 明暗 明暗是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即物体因受光而产生明暗上的变化。“明暗”在中国传统中往往以“阴阳”来描述,尽管“阴阳”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但也可以用在美术中来指事物一明一暗或一黑一白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空间透视 透视是表现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把对象“合理”地表现出来。但在不同的文化下对透视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就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研究透视,形成了自己的透视观。它表现透视的方法一是几何透视,即利用形体的几何形变化来形成透视空间;二是视觉透视,即利用事物的浓淡和色彩冷暖变化来产生空间透视的感觉;三是焦点透视,即利用事物向一个中心聚焦的办法产生透视空间。而中国的办法就不同,中国艺术采用移动的视点,因而形成了所谓的“散点透视”,即不同事物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通过其相互关系形成透视空间。构图 构图就是按照艺术家的需要把一些形象安排在一起,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以表达艺术家的某种意图。但是这种“安排”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则的。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有许多艺术家和学者对美术中的构图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门构图学,专门研究构图对于形象呈现的作用。在中国, 20 世纪以来也逐步建立起对构图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构图的研究,形成了一批突出的成果。肌理 是造型艺术特有的美感特征,因所用工具或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感觉。例如油画和中国画的肌理就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而不同。另外在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中已有对现实中的各种材料的大量使用,就形成了各种肌理效果。它之成为美术的语言之一,就在于不同工具和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美感特征已成为艺术家进行各种情感和观念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反思:美术作品鉴赏中必须要了解的重要部分,教学中要利用对语文字词句构成的关系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对美术作品鉴赏中,对形象艺术语言的运用分析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教学中以美术作品中的美术语言与语文语法之间关系为引导,引起关注 — 深入讨论 — 感悟作用 — 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