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
单元总目标: 1360问答、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其风眼著是间预析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益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唱件国上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免叶 ◆分析与研究: *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误破师企城翻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脱答)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几太凯清结片和文字,认真观感带文举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笔向花跑是训新入款解食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销只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易放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地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战低太上露特燃原士孔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讨说季阻雷该陈扬宣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神松演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儿台团给村烈压折不挠的精神。这色鲜担了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 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 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 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 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活动二(第二课时) 1、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下)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通过进一步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北方的九月》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 作者:晁楣,当代著名版画家,1949年参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8年初,转业黑龙江的“北大荒”。创作许多表现北大荒的版画。 本作品描绘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时节红高梁丰收的壮观景色。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这块曾经洒下了许多汗水的土地的无比深情。在这幅作品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① 欣赏、评述《倒牛奶的女佣》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倒牛奶的女佣》(油画) 作者:(荷兰)维米尔,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风俗画家,擅长表现荷兰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内生活。绘画风格深受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调和谐,尤其善于表现光线和室内这空间感著称于世。 本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所呈现的是荷兰普通巿民平时劳动的场景,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是17世纪的荷兰绘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巿民艺术。这同过去主要表现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宗教神灵的绘画比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而这种进步则是由于十七世纪的荷兰,已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帝王贵族和宗教将向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转化的制度。当然《倒牛奶的女佣》其重要不仅如此,还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艺术成就。画家不仅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的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蓝色和上衣的柠檬黄色用得恰到好处,强烈的光感使这幅画的色彩显得特别的明净和细腻,使人感到十分平易、亲切。无怪乎有人称维米尔是描绘光的大师。 ② 欣赏、评述《播种者》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播种者》(油画) 作者:(荷兰)凡*高,十九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于荷兰格罗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年少时的凡高并没有体现出任何独特的艺术天赋,在他16岁时,他才有机会接触艺术,而当时也只是在占比尔美术公司当职员。不久后,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凡高,对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投入了宗教的怀抱,决心做一个基督教牧师。可是凡高未能熟谙深奥的教义,于是只好到比利时南部矿区波里纳士去传教。但是因为他的口才不好,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在美术公司工作期间,凡高喜欢在业余时间参观一些美术馆,对当时弗朗索瓦•米勒的艺术颇有兴趣,同时从他的作品中有所领悟。于是,在事业和爱情上屡经失败的凡高,终于决定自己也当个画家。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当画商的弟弟的帮助来到巴黎,并通过弟弟的关系认识了印象派画家,并与他们密切交往,画风深受其影响。一年半后,他迁居到终年充满阳光的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居住,他在这里拼命作画,主要作品都产生在这一时期。由于穷困和劳累,他精神失常,反反复复,最终自己结束生命,那时才37岁。十几年的艺术生涯,留下八百多幅油画。他的画风对后来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堪称世界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运用对比强烈而又明亮的色彩,以粗犷的笔触,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事物,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油画《播种者》,从其构图来看,虽然带有模仿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农民画家米勒同名作品的痕迹,但却具有凡*高特有的艺术个性。这突出地表现在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上。全画以鲜明的黄色为基调和灿烂的色彩表达了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充分显示了一种强调表现画家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的新的画风,把油画中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③ 欣赏、评述《收获》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收获》(雕塑,青铜) 作者:(苏联)穆希娜,苏联老一辈著名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华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杰出艺术家。她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展馆所创作的巨大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不锈钢雕像(高24米),使她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以后多次获奖,对苏联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雕塑《收获》(又称“粮食”)是她创作的装饰性雕塑的代表作。它原是为莫斯科河桥面设计的装饰性组雕,1939年曾经在“食品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它表现两个青年妇女,共同扛着一捆沉甸甸的麦子,一个向右,一个向左,通过共同扛着一捆麦子的动态。将两个人物有机地连续在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不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看清其中一个妇女脸部显露出的丰收喜悦之情。作者将两个青年妇女的形象塑成结实有力的全裸和半裸的女人体,既是为了赞美青年妇女蕴藏的青春活力,也是以此象征苏维埃国家的丰收景象。作者虽没有直接表现劳动,但以劳动后的丰收表现劳动给予人们的愉快和幸福。 ② 欣赏、评述《纺织女》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纺织女》(油画)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凯兹,十七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虽任宫廷首席画师,绘画题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纺织女》,宫廷生活题材,画面分前后两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由皇家织造厂织造出来的壁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有意识地通过画面右侧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班牙美术史家对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这一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还有更深的含义。这就是画面后景壁毯上所表现的图像,是以技艺女神巴拉斯与擅长纺织的人间少女阿莱辛比赛织布的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它描绘巴拉斯因比不过阿莱辛,而恼羞成怒把阿莱辛变成了永远吐丝的蜘蛛。据研究者讲,前景的纺织女是为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所以此画原名《巴拉斯与阿莱辛》。从这个研究成果看,这幅画实际上是描绘了天上人间两个纺织世界,反成为背景,作为陪衬的人间的纺织女倒成了全画的主角。这证明委拉斯凯兹虽然以神话为题材,但他更重视现实人间,特别是重视他在宫廷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 ③ 欣赏、评述《弋射收获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弋射收获》(东汉画像砖,四川出土。) 画像砖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级盛行厚葬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数地上祠堂。这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更多的属于绘画性质的艺术形式。已发现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四川。本图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整个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 收拾与整理 收拾课堂用品及资料。 (4) 课后拓展 提醒学生课后收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欣赏、评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人物生平
维米尔出生在代尔夫特一个画商家庭,父亲去逝后便继承父业,同时从事绘画创作。21岁的维米尔加入了代尔夫特画家公会,并先后两次做过公会的领导人,在当时的画坛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由于子女众多(生了11个儿女),生活十分贫困,有时不得不用油画去抵偿面包铺的债务,如此穷困潦倒,使他作品流散严重。1675年,画家参加了防御法兰西军队的入侵而过度劳累,生活又陷于极端贫困,在贫病交加中,留下妻子儿女去世了,终年43岁。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光照史册。维米尔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像和活动。他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其油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光线一般从左侧照来。维梅尔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他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没有人了解维米尔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卢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是维梅尔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维米尔显然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他对画面非常讲究,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比例、光影变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以致有评论家认为这不是艺术,但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人们并没有把绘画当成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手工艺,一种谋生技能而已。他的画作通常要花很长时间,基本上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称精品。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荷兰17世纪中期杰出的风俗画家和代尔夫特风俗画派的代表人物。维米尔的绝大部分绘画内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多以当地殷实的家庭妇女为主体形象,刻意描绘充满阳光的室内陈设、环境与人物活动,往往采用平面透视,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深度,通常画两个套间,室内的悬挂和摆设,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以及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他刻画织物精湛技艺使无数画家叹为观止,对光线与色彩的应用更是这样直入画境.他的作品,往往是在平凡中现出悠远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和煦与宁静,那细小而精湛的笔触足以让他在自己的时代汇聚成耀眼的光芒。存世真迹35幅,代表作为《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 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 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正值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丧失其民主传统的时候、 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成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内斯·维米尔 (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并终其一生于此。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 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维米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经营客店兼贩卖画的中产阶级家庭。据考证,他曾经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1653 年,他正成为故乡的画师,加入过公会,而且在1663、1669年两次被选为公会的会长。根据 1663年一位国收藏家专程拜访过维美尔求画一事推断,他在生前已经享有荣名,并且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为社会所认可。据专家们鉴定,维米尔共存34 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维米尔留下的风景画非常少,但是每一幅画都非常精致,为人熟知的有《代尔夫特的风景》、《小巷》等。在《小巷》一画中,整个画面完全把时间凝固了,无论是在巷中洗衣的女人、坐在门前缝补的妇女,还是在路边游戏的小孩,她们原本正进行的动作,在维米尔的画笔下,完全停滞下来。在这幅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发出清淡的忧伤,我们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脚趾。维米尔喜欢画忙碌的仆人,像《倒牛奶的女仆》、《拿酒杯的少女》、《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尽管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受雇维米尔画像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是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却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虽一生以卖画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贬低自己的艺术,每一幅作品都流露着他真实的内心。因为维米尔很清楚,他是在为自己画画,甚至在有些时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不惜得罪画商。在这些画面里,维米尔大胆地使用蓝色与柠檬黄,往往在画面之一角设置一扇窗户,那照射进房间的轻柔阳光让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静内心的思考,窥见了光辉中的栖居者,然后在画面中表露出来,再穿透每一个观者的心。在今天看来,维米尔是一个优秀风俗画家,更多时候也是一个阳光下的抒情诗人。我们揭开那细小的笔触,透过绘画的表面,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思”。那“思”的轨迹正是画中闪动的光点,在细微处跳动,沉浸在我们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