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画竹子的画家,代表作是什么?
1、李衎
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晚年号醉车先生,元朝蓟丘(今北京市)人。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任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寓居维扬(今江苏扬州),卒年七十五,追封蓟国公,谥文简。
李衎尤善画枯木竹石,善画墨竹,双钩竹尤佳,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著有《竹谱详录》,对于竹子的形态、性质、画法有详细的论述。
代表作有《竹谱》《四清图》《沐雨图轴》。
2、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目人,占籍大同(今属山西),其父徙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
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
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与文湖州并驰,造诣精绝。
代表作有《墨竹坡石》。
3、文徵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
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代表作有《兰竹》。
4、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
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
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
代表作有《墨葡萄图》。
5、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衎
搜狗百科——高克恭
搜狗百科——文徽明
搜狗百科——徐渭
搜狗百科——郑板桥
书法家白鹤的
当然来自非常好了,不然怎么可能到江苏省书画院呢?很后悔以前没有收藏他的作品,现在价格很高了,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1尺呀,想收藏又怕生活费不够,现在不买又怕再涨价,2010年以前8个平尺才2360问答000多,现在要8000多,后悔死了学。。。。。。
求簪花仕女图的观后感 要作品赏析和自己的感受 150字左右 急急急
《簪花仕女图》绘有仕女答敏喊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画中仕女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纱罗作为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著胸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美女形象。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拿谨规则。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清野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簪花仕女图》不仅显示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光辉,而且是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