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新古典主義建築
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就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戚埋派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緻風格,仍然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傳統的曆史痕迹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于複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1、艾斯特劇院艾斯特劇院,也是布拉格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正面三角形的山牆及兩對圓柱,流露出古希臘的建築風格。1783年劇院更液鬧因莫劄特首度來訪而轟動一時,也因此到現在布拉格仍有許多莫劄特的創作歌劇「唐·喬凡尼」木偶劇、黑光劇、傳統戲劇上演。
2、柏林的永恒象征—-勃蘭登堡門。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爲通向和平之門。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彙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征高賀。
3、聖彼得堡海軍部大樓海軍部(Admiralteystvo)
由于沙皇想把聖彼得堡作爲海軍的大本營,于是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安德裏安·紮哈羅夫(Zakharov)設計的海軍部大廈(1823年)被建爲城市的中心。海軍部大廈長約400米,全樓橫向劃分爲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又做三端劃分。該大廈居高臨下俯視着彼得大帝的船塢。其尖頂上的護衛艦形狀的風标已成爲這座城市的标志。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發展過程
在西方建築史上,曾出現過兩次新古典主義建築現象。一次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龍最占員切從哥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流行一種古典複興建築風格。當時,人們受啓蒙運動的思想影響,考古又使古希臘、羅馬整脫差資曾指良另讓鹽妒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爲這種思想創造了借鑒的條件。采用這種建築風格的主要是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而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影活互紹然額積鋼境響不大。
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新古典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時在巴黎興建萬神廟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築。拿破侖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闆。
英國以複興希臘建築形式爲主,如往探括宜維據元王倫敦的不列颠博物館。德套銀振查品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柏林宮廷劇院都是複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其中勃蘭登堡門仿制雅典衛城的山門建成。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采用歐洲樣式。獨立後,美國借助于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新古典建築大興。美國語亞國會大廈仿照巴黎萬神廟建成,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等則充分體現了希臘建築形式,這種形式在其他一些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表現比較突出。
而在中國,恰恰也同樣出現了兩次所謂的新古典主義風潮,一次是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第一批新古典主義建築是随着殖民主義所強加的文化殖民抗酒路處肉括快出現的。各式殖民建築對中國,尤其對中國密提沿海城市的建築影響頗深,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如天津木執發着準唱、上海、大連、哈爾濱、青島、廣州,沈陽等城市,這些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甚至成爲這些城市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