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風和洛可可風的起源地在哪裏?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态,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爲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稣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爲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凱瑟巴洛克藝術塗料

手法主義是16世配搭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埋賣者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稣會教堂平面爲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龛,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複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别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财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爲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态,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爲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爲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彙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争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态,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爲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幹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内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内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龛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内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内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龛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龛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彎薯群雕;聖龛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内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産物。
興起于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複,富于變化,隻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爲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洛可可建築

洛可可建築的外型滿足於有節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層簡單的色調,而内部裝潢則五彩缤紛,形式多樣。最大特點是明顯帶有人生的享樂主義思想,它是人生現世享樂生活的舞台,主要體現在王宮貴族爲自己修建的宮殿上。
巴洛克建築和洛可可建築比較:前者講究線條的韻律感、量感、空間感和豐富而有變化的立體感,并帶有繪畫般的效果。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之上更講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複多變的曲線和裝飾性的繪畫布滿壁面,甚至利用鏡子或燭台等使室内空間變得更爲豐富,喜歡用舶來品(如中國瓷器、日本漆器、東方絲綢與挂毯、非洲珠寶、義大利水晶燈等)裝飾室内。
室内裝潢通常以白色爲底,利用花朵、草莖、棕榈、海浪、泡沫或貝殼等作爲裝飾的圖案,帶來一種異常纖巧、活潑的趣味,但卻破壞了建築的均衡、莊重和安定的感覺,尤其是使用金、白、淺綠、粉紅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撩亂,這種繁瑣、矯揉造作的風格,實在是裝飾藝術的極端。
代表作品
波夫朗( 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蘇比茲宅邸》 (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廳)。
德國費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凱瑟大聽》(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築師諾曼(B.Neumann,1687~1745)領導興建,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負責裝飾天花闆上的繪畫(1753)。
丹麥皇宮也是标準的洛可可建築.

15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