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魅力 世界名画


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

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   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名画数不胜数,每一幅都有它背后隐藏着的含义,这些隐藏的含义需要我们去了解才能知道它的有趣和神秘,才能对一幅画产生理解。那么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   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1    1、《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2、《倒牛奶的女佣人》   《倒牛奶的女佣人》(外文名:The Milkmaid)是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58年至1660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该画作描绘了17世纪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约翰内斯·维米尔把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整个画面色彩厚实,光线柔和,与人物的性格特征融为一体。    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看似带有一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力。   该画采用了全黑的背景,十分烘托少女外形轮廓,似乎她是黑夜里的明灯,微微的光彩,不夺目不耀眼,十分温和。画面之中构成强烈视觉效果。   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2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该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喜爱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边。   直到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万二千金币,才从达·芬奇的弟子手中买下。   现藏|法国罗浮宫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艺术家达·芬奇于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大型壁画,是达·芬奇代表作之一,世界著名画作,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达·芬奇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将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1980年该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   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现藏|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   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   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   现藏|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星月夜   挚爱深夜的梵高在圣-雷米的初期所画的这幅”星月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   在这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   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   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   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大宫女   安格尔的艺术“清高绝俗,庄严肃穆”,这一切可以通过他的重要作品《大宫女》体现出来。   画中,安格尔放弃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使之统一在一片安详静谧的和谐气氛之中,就像是精心计算过一样,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都是和整体息息相关的极其“危险”的事件,随意改动其中的任何一处,都会使整个画面彻底坍塌。   这也似乎验证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数与和谐”的理论,毕氏仰望夜空,都能感觉到星辰的’组合像是用数字组成的音乐,他曾说他有很多次真的听到了“诸天音乐”。在这幅画上,比例、色彩像数字一样按一种奇妙的秩序排列着,华丽而不失平和。   安格尔早年游学意大利时,也一定通过古希腊的艺术作品感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哲学的这种富于神性的美。故意拉长的身体,似乎体现了一种古希腊雕刻的肃穆庄严的美感。   艺术并不是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是对倾入全部感情的生活中绽放的精神之花的倾力表达。这是一种美感,不需要任何理由。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形体脱开世俗的桎梏之后,精神才会完满。这也表现在他的很多绝妙的素描之中。   现藏|巴黎罗浮宫   世界名画人物有哪些3    《岩间圣母》   列奥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   1483-1490   法国巴黎卢浮宫   伦敦国家画廊   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施洗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包围,但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能明显地辨析。该画是达·芬奇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    《维纳斯的诞生》   桑德罗·波提切利   (意大利)   1487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   在爱琴海上花瓣从天空坠落,裸体的维纳斯略显娇弱无力地站在大贝壳上,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皮肤光洁剔透,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忧郁和哀怨,显示出来到世界的无助和迷茫。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将维纳斯吹向岸边,那里,春之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之身。    《抱银鼠的女子》   列奥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   1492   波兰克拉科夫市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描绘了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情妇切奇利娅·加莱拉尼,明暗的处理,是这幅肖像画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切奇利娅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面孔,为毛色光润的银鼠注入了生气。光亮和阴形的均衡创造了间接照明的幻觉。    《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   1494-1498   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人物从左到右为:巴多罗买、小雅各、安德烈、犹大、西门彼得、约翰、耶稣、多马、大雅各、腓力、达太、奋锐党西门。    《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   1503-1506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被称“神秘的微笑”。


世界名画呐喊

《360问答呐喊》的创作背景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系列作品“乱研端突得生命组画”。蒙克1893年所作的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蒙克自己 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 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火环第确复江采峡 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判金目样波自世拿,云被染得红红的象 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 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 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 这就木连具船胜文普例须映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呐喊的三部曲呐喊被普遍认为是蒙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被视为对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的永恒象征,表现力当代社会中人的一种极度孤独和痛苦的情感. 画中背景上有韵律感的牛且职哪本把念船柔和曲线与斜穿画面一角的栏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一个骷髅般的人物在桥上呐喊, 与背景渐红笔消境概乙训载结合起来看像是一场噩能梦中的景象. 蒙克以个人体验来唤醒人们对自身命运的认识, 从19科序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最初的那几年, 蒙克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象征的内容, 那种起伏. 波动和梦幻般的线条具有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的特征, 在色彩上则反映出高更和那比派的影响, 但罪证撼人心的还是他对于死亡,痛苦和恐惧的表现, 实际上它的题材都是来自他的个人经历, 他的艺术就是他的个人传记, 如<青春期>一画中那个处于幽闭恐惧症状态下的少师相感载声举停女却是对人生命运的一种预言, 青春期标志着人的成熟, 是人自我意识的来临, 但也是对痛看扩苦体验的开始, 一个更大的寓意就是整个人生都是对痛苦的体验.P103 第二章人性的失落与归复 第一节表现主义先驱 <西方20世纪美术史> 易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呐喊三部曲之一—–<绝望> 呐喊三部曲之二—–<呐喊>呐喊三部曲之三—<忧虑> ”灵感来源 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 阳快料势认充概预站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 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 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 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 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四们相哪知防切侵设业消”画面内容呐喊的灵魂—蒙克蒙克的历史地位非常暧我团千识宪住希德交安重昧, 他曾游学巴黎, 收到印象派的影响, 但是他的创作环境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 有人把它列为表现主义画家, 但是他的作品中的神秘色彩和宿命却又带有象征主义的特色.蒙克装线境谈朝犯厂5岁的时候, 母亲回老因为肺结核去世, 13岁的时候又因为同样的病失去胞姐, 对他童年敏锐的心灵形成不可磨灭的创伤,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的创作 爱情 疾病 死亡和痛苦与孤绝不断地出现在他的画面里, 最能诉说这种情怀的作品莫过于< 呐喊 >一画, 画中人一双手掩盖着耳朵, 嘴巴张大发出愤怒的叫声, 后面缓缓最近的人, 横跨画面的木桥, 桥上如淌血的天空都想在回应画中人的呼喊, 他谈到此画时写道 '我那时疲乏带病 我停下来看着对面的海湾 太阳正慢慢沉相子落 云彩变成艳红 像血一样 我觉得自然中传来一阵呐喊的声音.P104 20世纪初 (一)后期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 <从名画了解艺术史> 张新龙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画面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 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 站在一条春选青看不见首尾的公 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 大声呐喊。蒙克以版画的方式,把红、 蓝、绿、赭石的色线,组 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 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 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 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 现。它象征着“世纪末” 人们的彷徨情绪。?据艺术史学家说,作品本身描绘的是一个身穿蓝 色衬衫、骨瘦如柴的秃顶的人站在奥斯陆马蹄型海湾上一个常常有人自杀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常常会听到附近一家精神病院里传出的尖叫声。蒙克被诊断为精神分 裂的妹妹就被关在那家精神病院里。(至于画中人物究竟是在尖叫,还是用手捂住耳朵阻挡周围的尖叫声,仍然存在争论。***主题思想: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 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 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 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 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 杀出一条血路。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这不仅是蒙克 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 切。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 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 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 情感因素加以发挥”。正是蒙克的《呐喊》 等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的表现手法一、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 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他捂着 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 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 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 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 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二、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 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 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 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 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 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 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 给人以不祥的预感。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同样的紫 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 惨淡的棕灰色中。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一种 极度恐惧的情感。三、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技巧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幅画长90.8厘米,宽73.7厘米,构图比较垂直,将焦点集中在画中 人身上,为呐喊的声音创作了更多的空间。 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 联系在一起,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 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 感。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 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 奏。所有的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 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 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 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 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 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蒙克的版画 《呐 喊》共有几个版本?“呐喊”现有五个版本:两幅油画,一幅版画和两幅粉彩画,其中一幅粉彩画以1.19亿美元的价格于上个月售出。 事实上,“呐喊”不仅仅是蒙克最著名的形象,也是一个痛苦存在的标志,预示和代表了20世纪人们对自身情感的内省、异化以及面对恐怖的敏感性。1893年版(蜡笔):专家认为它是《呐 喊》的首个版本。此版本完成度较其他三幅低,色彩也较黯淡1893年版(蜡笔)《呐 喊》. 1893年版(蛋彩):这是最为人熟知的版本。虽然画中天空的抓划涂鸦是否蒙克手笔未有定论,但专家形容画作只可能是疯子的作品。1893年版(蛋彩):这是最为人熟知的版本1895 年版(粉彩):这次拍卖的版本.这是蒙克一生中创作的第三幅《呐 喊》,这个版本色彩最丰富,天空以橙、蓝及黄色曲线组成,主角的鼻孔分别为蓝色和咖啡色。画框上铭刻有蒙克 的诗句,描述他沿峡湾散步时“因焦虑而颤抖”,并感觉到“无止境的尖叫正穿越自然”,据称,诗句正是画作的灵感。1895 年版(粉彩):这次拍卖的版本1895 年《呐 喊》被复制成版画.现存挪威蒙克美术馆.1910年版(蛋彩):有专家认为蒙克售出1893年版《呐 喊》后,再画出此复制版本。主角没有眼珠,脸上空洞巨大的眼窝令其形如鬼魅,下方一角被水浸湿损坏。1910年版(蛋彩)《呐 喊》蒙克的版画 《呐 喊》共有几个版本?两次被盗蒙克的《呐喊》是被偷窃次数最多的画作,曾被盗过两次。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挪威国家画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呐喊》(次年被完好地追回)。另一次是在2004年,蒙面的持枪歹徒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追回)。 1994年2月12日,也就是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幕的那一天,挪威国家美术馆将《呐喊》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展厅,以供展出。不过,挪威方面可能太急于向全世界展出名画,竟一时忘了加强它的安保措施。 这天,4名劫匪用锤子砸破了挪威挪威国家美术馆的玻璃,直奔《呐喊》。博物馆的警报器顿时铃声大作——不过这并没有得到博物馆警卫的重视(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呢)。劫匪剪断悬挂《呐喊》的金属线,将名画运走。是的,没有什么红外、压力警报,只有一根金属线……猖狂的劫匪甚至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感谢简陋的安保工作”。而整个偷盗过程也仅仅持续了不过60秒。   随后劫匪向博物馆索要100万美元的赎金,但挪威警方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英国警方和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的帮助下,于5月7号找回了被盗的画作。   10年后,2004年8月22日(和蒙娜丽莎的失窃日期相同),一伙儿蒙面持枪者进入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盗走了《呐喊》和《圣母》(Madonna)两幅名画。幸运的是,当抢匪携带这两件逃离博物馆的时候,被一位旁观者照了下来。 2005年4月8日,挪威警方逮捕了一名有密切联系的嫌疑人,但是却没有找到被盗的两件艺术品,甚至有消息称,盗贼为了毁掉证据,烧毁了这两件艺术珍品。奥斯陆市政府曾悬赏200万克朗寻找关于这两幅画的下落。2006年8月31日,经过挪威警方艰苦的搜寻。挪威警方宣称他们找回了两幅被盗的名画,但是没有透露找回这两幅名画过程中详细的信息。***/%E5%91%90%E5%96%8A#3拍卖之最  蒙克代表作《呐喊》1.19亿美元成交 创拍卖纪录 中新社纽约5月2日电 (记者 李洋)享誉世界的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代表作《呐喊》当地时间2日晚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1.19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并创下了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  据记者了解,此画的拍卖十分激烈,起拍价为四千万美元,很快冲破拍卖行预估的八千万美元,最终具体成交价为1.1992亿美元,其中包含佣金。拍卖吸引了众多国际买家的强烈关注,以至于网上交易平台无法登陆。  蒙克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呐喊》是世界艺术史上众所周知的杰作。画面通过奇特的人物造型、动荡的线条、燃烧的血红色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出现代社会的焦虑和人类的苦闷。  据苏富比拍卖行介绍,本次拍卖的《呐喊》是四个版本中唯一被私人收藏的作品。其他三个版本均被博物馆收藏。  本次作为拍品的《呐喊》来自挪威商人奥尔森的收藏,画作以粉彩绘于木板,作于1895年,与挪威国家艺廊版本最为近似。  拍卖商介绍,这幅《呐喊》与其它版本相比较,有几个“特别出色之处”:色彩最为鲜明;四个版本中唯一由蒙克亲手为画框上漆,并题下诗句纪录创作灵感;画中背景两人其中一人向外望向市景。本作于数十年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术馆短期展出过。  这幅《呐喊》由奥尔森家族收藏逾70年。挪威航运巨子托马斯?奥尔森曾在维斯滕镇与艺术家毗邻而居,进而结为莫逆之交。奥尔森家族曾资助蒙克并收藏其作品,纳粹占领时期保护其画作免于战火摧毁。  苏富比宣称,《呐喊》“在学术界或者普罗大众间的知名度大约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莉莎》。该画在4月曾在英国伦敦等地进行了预展。  此前拍卖出的最昂贵艺术品是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被加士得拍卖行于2010年以1.06亿美元售出。***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05-03《呐喊》对后世的意义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 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 大的意义。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 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 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 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 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 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 爱。” ——爱德华·蒙克***爱德华.蒙克的画作主题表达出暴力, 犹如他的画板画出对桥社一代充满争议的恶形状. 蒙克的绘画技巧以及他对木制雕刻的强烈兴趣都表现出一种表现主义运动, 尽管他的许多同伴认为他是一位新艺术的艺术家.我们注意到卡希雷尔用表现派来区分蒙克和他同时代的其他画家, 无论是对是错, 我们都能确定的是, 在那个世纪之交这位挪威艺术家对德语国家的艺术氛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呐喊这幅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 画布上表现出孤独和死亡, 悲观的人类命运以及强烈的节奏感, 柏林分离派一位严厉的评论家称其为" 可怕的乱涂 "而这也似乎宣告了表现主义运动的序言.P67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艺术史>[法]贝尔纳.布利斯戴纳 学林出版社“世纪末”艺术家描写人类真实心灵半个多世纪以来,蒙克已经成为我们经常谈论的现代艺术大师之一。在蒙克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带有强烈悲剧意味和感情色彩、描写人类真实心灵的美术作品。  不论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作为一个人,蒙克的心灵早已与普通人不同,他的心灵只属于他那个受到极度伤害而恐惧、绝望的世界。蒙克所描绘的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艺术史家称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到人的灵魂之中,把那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  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他又说:“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1908年秋,蒙克住院接受精神病治疗,治疗改变了他的个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


3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