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米勒《拾穗者》进行构图分析
一、油画作品《拾穗者》的创作背景著名的美术作品《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米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曾经种过田,因此米勒的绘画作品多以乡村的普通生活为题材,或是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见长。1849年,米勒全家定居在巴黎附近枫丹白露森林,8年后的1857年米勒创作了《拾穗者》这幅画。由于米勒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简朴的生活,每天都是边耕种边进行创作,所以他非常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枫丹白露森林优美的风景唤醒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给他带来充足的创作灵感,《拾穗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作品所创作的时期,也正处于法国阶级对立严酷、贫富分化严重的时期,作者在对其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画面上真实地反映着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下劳动人民饱受疾苦、贫困朴实的生活状况。二、《拾穗者》画面部分的分析(一)画面的色彩关系作者在创作中主动利用了法国乡间秋季特有的色调,使《拾穗者》画面整体色调温暖而柔和。首先,运用浅颜色色调塑造天空,主要运用了紫灰、淡蓝、淡绿和淡黄,使画面显得平静而辽阔,与地面的颜色和谐统一。同时,远处丰收的场景也在浅颜色的色调中重点使用明亮的黄色,这里也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烘托出了丰收场面的忙碌与宏大。其次,运用深颜色色调塑造近处,通过与远处的明亮色调形成对比,给人一种稳定感和沉重感,使得近处景物更有分量。大地颜色整体利用了深褐色,与天空和丰收的场景相比是多么的荒芜,三位拾穗者的暗色调也与远处人们鲜亮的色彩形成对比,农场主的生活是那样富足而拾穗者的生活是这样艰辛。作者为三位拾穗者的衣着分别选取了红黄蓝三种较浓郁的色彩,意在吸引欣赏者眼球,将注意力锁定于此,使得平淡的画面因三位拾穗者的存在而得到了一丝光彩。(二)画面的构图关系《拾穗者》这幅作品对风景和人物都有所描绘,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的地平线将天空与地面隔开,重在描绘地面部分。而在地面部分,又有远景和近景的描绘,更加侧重对近景的刻画。作品采用横向构图方法,上方的天空、远处的景象、近处的主体都在横向上展开,体现了一种平和稳重的感觉。远处画面所描绘的是秋日暖阳下农民收获粮食的忙碌景象。有的在收割,有的在堆麦垛,有的正在装车,右侧还有一个骑马的监工。远处画面中遍地金黄,俨然一副大丰收的景象,然而这些粮食并不属于辛勤劳作的农民们,而是属于那些监督他们的农场主。近处画面描绘的是三位农妇拾麦穗的场景,她们是整幅作品的核心部分。从农妇朴素的穿着及拾穗这一事件我们可以推测出她们生活的艰辛,为了给全家寻找一些粮食果腹的不易。三位拾穗者在画面中均呈弯腰姿势,左侧妇女右手指向地面,正要拾取麦穗,伸向前方的手指仿佛正在指向微弱的光明与希望,她的另一只手臂撑在腰部,显示出了她的疲惫。中间的妇女左手拿着刚拾到的麦穗,右手还在继续从地上拾取,从她麻利的动作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勤劳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右侧的妇女正在仔细地寻觅地上的麦穗,伸出的右手似乎时刻准备着去工作。远处农场麦谷满地的丰收景象与近处三位拾穗者在荒芜的麦田里拾穗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没有试图运用任何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声嘶力竭的宣泄,而是将日常的生活场景、人物简约的造型忠实而自然地表现在了画面上,到处体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用这种写实的手法来刻画农民更能够体现他们所特有的气质。如果真的要给这幅作品安上什么政治的潜台词的话,那么可以说这幅作品是用宁静和平和作为武器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进行的最有力的、无言的反抗。三、《拾穗者》的主题精神米勒通过《拾穗者》中最平凡的劳动者来反映现实,他更让我们从画面中看到了法国农村当时真实的景象——有的人丰收而有的人却还在挨饿。现实虽如此,整幅作品却体现着一种和谐自然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与谦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民对待每一粒粮食的认真态度,也是作品本身极具感染力的另一原因。有人说米勒的这幅作品是带有政治性的作品,它暗示着农民对资产阶级的抗议,甚至说他笔下的农夫都具有革命演说家的灵魂。然而当你熟悉米勒的一生之后便会明白,米勒所追求的并不是政治上的成功或者是把艺术政治化,他只是想作为一名田园画家,过简单的生活,在他所钟情的绘画艺术里徜徉。正如米勒所追求的自然的生活一样,它追求的绘画作品也具有这样的品质。笔者认为《拾穗者》这幅作品并没有像当时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带有政治语言,并没有刻意地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也绝非是企图利用拾穗者题材来揭示某些政治内涵,而是作者所见所感的自然流露。作品中夹杂着的是米勒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