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流中勇进作者?
杜键,1933年生于上海。1954年中央美院绘画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1960年入该院油画班学习,毕业后留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现为该院教授。他与高亚光、苏高礼合作的《不可磨灭的记忆》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250分恭候!!!求 关于 中国油画作品 苏高礼《不可磨灭的记忆》 的全部详细资料!
1979年,完成大型油画创作”不可磨灭的记忆”(合作)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担任壁画工作室研究生班的素描教学,由此开始专题研究素描教学的有关问题.在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合作的油画《不可磨灭的记忆》(300×410cm,1979年,图30)8中,“内在的多元空间构图” 表现为丙辰清明前后首都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的诸多不同瞬时空间场景的集合——你已经无法计数这到底是由多少个瞬时空间场景的集合,因为在那一年月,一切进步的人们都可能以他们独有的存在方式参与并汇合到这股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去!与青年人热衷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实验不同,另一批中年的艺术家则更多的沉潜进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研究中。油画自20世纪初开始正式传入中国以来,写实绘画始终是中国艺术的主流,中国经历了两次对西方写实绘画的系统学习,第一次是徐悲鸿引进法国的古典主义,第二次是1949年后系统学习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绘画。中国正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写实绘画语言体系。但从技术层面来讲,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这一时期,以靳尚谊、陈逸飞、艾轩、朝戈、杨飞云为代表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开始了对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语言的研究和深化。这股潜流虽没有85运动那般轰轰烈烈,但却是80年代各种美术现象中最具持久性的,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号召力,而且与90年代以后更具市场特征的写实绘画相比,那个时期的作品更真诚和纯粹。此次拍卖的陈逸飞、艾轩、朝戈和龙力游的作品都是他们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能够聚集一堂,实属难得。(柴宁)1976年底我和杜键、高亚光创作完成“不可磨灭的记忆”以后,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创作构思,就是画有着同一精神力量和行动实践的太行山军民的抗日业绩,它同样激发我们用纪念碑式的巨幅油画手法去赞誉和表现。70年代文革后期开始“解放”画笔以后,我们数次上太行进行采风和写生,太行山的雄伟和八路军与人民群众抗日的神奇事迹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和奇妙的想象力。中国人民在太行山抗击日寇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一个缩影,坚持时间长,取得胜利彻底,牺牲和付出也惨重,但最终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通过对抗战军民的描写,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和光明前景,这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其中深层次的追求就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主人。这和“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一个主题、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不同的是一个对内、一个对外。1982年我们开始具体构思这幅画的画稿;同时我们三人再一次到石家庄平山、赞皇、邯郸涉县进行采风收集素材,还拜竭了位于石家庄和邯郸的烈士陵园。经过三人的三年努力于1984年完成“太行山上”的创作。画面以壁画的形式展开,不同时空重叠组合,画面中间部分是画面的主要形象,层叠的太行山前,八路军官兵和民兵带着战斗胜利后的平静和喜悦迎面走来。画面的顶端一轮红日下躺着牺牲的战士,两侧则是悼念和宣誓的队伍。右边山峦中战士们在引吭高歌。左边是群众护理伤员的场面。画面中间部分的两侧有夜幕下宿营荒郊的战士和开荒种地的造型组合。再下面是马队出发,战友和亲人们告别的情节以及八路军女战士托孤给乡亲和窑家前军民促膝谈心。最下面是一组全景式壮丽的太行山景色和行进中的军民的队伍。整个画面笼罩在清晨的太阳光下,人是山,山是人,山人一体,气势恢宏,黑白灰节奏鲜明,组合有序,像交响乐一样深沉而响亮。——苏高礼(2010年2月)《太行山上》是杜键、高亚光、苏高礼三位画家继表现“四五”运动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中国美术馆藏)之后,又一幅壁画巨作,堪称其姊妹篇。它取材于使人怀念的抗战圣地–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