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
"丁香姑娘"除生念收沿轴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冲预与光育铁蒸甲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半官观状技会求万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具体讲解如下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1905-1安次掌逐培必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令粉除读南息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获则县些集。
雨巷①
撑着油纸伞,独自????????每整季?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尔受诗的忧愁,
在雨中哀顺农析法然职区滑任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某形掉践抓清安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i匹传律而属金击叫)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序动游哥振运田燃北教令.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雨巷油刻称田初兵钢法余活》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纸注副故太高通危克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土燃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我油流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情刘致药免空器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缺确烈米听微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戴望舒《雨巷》中的凄美爱情
【篇一】雨巷的爱恨情仇
江南小巷,曲折悠长,白色的墙,黑色的瓦,宁静而又寂寥,连续不断的梅雨,缠缠绵绵的忧伤,孤独苦闷的诗人,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小巷,这时的他,非常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婉约动人的姑娘,带给他温暖和柔情,一首无比美好的诗歌,写出了戴望舒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它是戴望舒永远的传世经典之作。戴望舒,我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人物,人们更愿意称呼他“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多于书写内心情感历程,善于歌吟爱情,诗人是忧郁的,悲情的,孤寂的,敏感的,正是这些独有的气质,让他的笔下之作无比哀婉,清丽,动人。和他的作品一样,戴望舒的爱情之路也是凄美的。
戴望舒一生爱过三个女人,但是都是以女方的叛离而悲剧告终,优秀的诗人,用经典的作品带领读者品阅领悟美好的爱情,却没有办法固守住自己悲情的爱恋。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户富裕人家,父亲是银行职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923年到1925年先后在上海大学文学系和震旦大学外语系学习。1926年,他和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1928年发表《雨巷》,这首诗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当时和徐志摩,闻一多被誉为三大诗人,蜚声诗坛,并且拥有了众多粉丝。当年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这一年,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为此,许多人都猜想,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戴望舒的初恋施绛平,丁香加上细雨,小巷,淡淡的哀伤,美丽的轻愁,正是诗人内心纠缠的情愫,芦枝因为还在校园读书的施绛平并不爱戴望舒,她有自己心中的爱人,冷漠地拒绝了戴望舒,于是戴望舒作为苦苦的单恋者,吟唱着哀怨和凄凉,那些纤若发丝斗哗毕的情感承受着难言的沉重。这期间,他写出了好多苦恋诗歌:《单恋者》,《山行》,《心儿会吧》,可还是无法打动施绛平,戴望舒深深的绝望,他是自卑的的,虽然身材高大,但从小患过天花,本来黝黑的脸上长满了麻子,这些都成为他和女性交往的心理障碍,绝望到极点的诗人选择跳楼殉情,看到他的痴情,又在哥哥的劝说下,施绛平勉强同意和戴望舒交往。
可是这段勉强来的感情没有维持多久。1932年,戴望舒到法国留学,期间作品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戴望舒还翻译了许多外文著作。等到他1935年回国,施绛平已经爱上别人,戴望舒的爱恋遭到了无情的毁灭,愤怒的诗人用一记耳光结束了这段长达八年的相思之痛。无果的苦恋,诗人用情太深,不但加深了他的自卑,还改变了他的婚恋观,在他内心深处留下女人不可信的阴影障碍。
失恋后的戴望舒得到了朋友们的同情,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有个妹妹叫穆丽娟,长得清秀白皙,宁静柔美,比戴望舒小12岁,在穆时英的极力撮合下,两个志趣相投的人相爱了,穆丽娟非常仰慕戴望舒的才情和学识,诗人很快从失恋的阴影走出来。1935年冬天,戴望舒和穆丽娟订婚,并且在报纸上刊登了启示。1936年6月,两人在上海四川路的新亚饭店举行了婚礼,当时文艺界都很看好这对伉俪。婚后的戴望舒似乎暂时在新婚中得到抚慰,他创作的《小曲》《眼》等虽有新欢的喜空芹悦,也有对过去恋情的哀悼。这期间,诗人明显地缺少了当年对待施绛平一样的炙热情感,爱情诗写的很少很少。他在《寂寞.》中写道: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像哪些可怜的灵魂, 长得和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可见,诗人还沉浸在内心深深的封闭中,对穆丽娟的爱,只如烟花一般。或许,得不到的爱就是最好的,得到的爱情,成为了坟墓。他们的婚姻,外表似乎琴瑟和谐,随着时间的流逝,危机潜生,极少的沟通,家庭的琐碎,战乱的颠沛流离,使得这段婚姻将要走到分裂的边缘,1938年,一首《初恋女》的歌曲加速了婚姻的崩溃,当时这首歌是陈歌辛作曲,戴望舒填词:我走遍漫漫的天涯路,我望断遥远的云和树,多少的往事堪重数,你呀你在何处,我难忘你哀怨的眼睛,我知道你那沉默的情意,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个梦中忘记你,啊……,我的梦和遗忘的人,啊……受我最初祝福的人,终日我灌溉着蔷薇,却让幽兰枯萎。歌词寓意显而易见。
1941年,穆丽娟忍受不了戴望舒的冷淡,提出了离婚,这时的戴望舒如梦初醒,试图再次用自杀挽救这段婚姻,但是为时已晚,穆丽娟对他已经彻底失望,离他而去。或许诗人对穆丽娟是有感情的,但天生忧郁的他,少了一份坚韧,多了些迷茫和虚幻,最终,他失去了曾经深爱他的人。
1943年5月9日,在图书印书局老板胡好的介绍下,戴望舒和比他小21岁的杨静结婚,杨静长得很漂亮,但是年龄的悬殊,性情的差异,加之双方教养的不同,这段婚姻也很短暂。1948年,杨静爱上了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向戴望舒提出离婚。
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哮喘病发作,在北京去世。
诗人的爱情,曲折而又苦涩,他的’幸福如此短暂,如此痛楚,也是这样的经历,成就了诗人绝美的诗篇,戴望舒是懂得爱的人,他的爱是厚重的,执着的,纯真的,正是他对爱永恒的信念,才使他的爱情诗篇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沧桑,依然扣动我们的心弦,这些结着幽怨的诗歌,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真挚爱情的渴望。
【篇二】《雨巷》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戴望舒原名戴朝寀(音同采),杭州人,生于1905年,父亲是银行职员。
17岁时,戴望舒已在报刊上发表小说,1923年秋,戴考入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同学中有丁玲、施蛰存、杜衡等。
1925年5月,因抗议“五卅惨案”,大学被封,戴望舒、施蛰存、杜衡先后转入震旦大学法语系,1926年,三人创办了《璎珞》文学旬刊。在法国神父教导下,戴望舒研读了雨果等人的诗,但他偏偏喜欢学校禁止阅读的法国象征派。
1927年2月,因参与革命宣传,戴望舒、杜衡被拘留,并被震旦大学开除。不久,“四·一二政变”爆发,为了避祸,戴望舒躲到杭州施蛰存家中,对施的妹妹施绛年一见倾心。
《雨巷》是不是写给施绛年的呢?有这种可能,据戴望舒长女戴咏素说,施绛年虽没有戴的两任妻子美貌,但个子高,与1.80米多的戴望舒相配,且有幽怨气质。
但该诗写于1927年夏,此时双方刚认识。《雨巷》与波德莱尔的《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神似,有仿作之嫌,在诗人圈中一直有微词。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杜衡批评此诗“凑韵脚”。
一年后,《雨巷》发表,迅速流传开来,诗中敏感的情愫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靠开书店硬挤上文坛
戴望舒爱上施绛年时,才22岁,而施17岁,正上高中。在《林下小语》中,戴望舒甚至将施的名字嵌入诗中:“拿去吧,亲爱的,拿去吧,这沉哀,这绛色的沉哀。”
但施并没看上戴。有说法称戴望舒幼年因患天花而导致满脸麻子。施绛年毕业后在上海邮电部门当职员,而戴此时籍籍无名,且生计无着。
1928年暑假,震旦大学的同学、小说家刘呐鸥到上海,租了一套三层楼的房间,邀戴望舒、施蛰存去住。无聊之至,刘遂建议办一间书店,并投了几千元,可他们都不知道还要申请执照,书店开张不久便被查封。于是,三人将店挪到没人管的租界,专事出版。书店初期经营困难,1929年,林语堂侄子林疑今译完《西部前线平静无事》(今通译作《西线无战事》),此书是当年欧洲畅销书,洪深等也已译完,但洪深坚决要写一篇2万字的介绍长文,附在书后。洪素喜拖拉,结果戴望舒等抢到首发,仅5个月便再版4次,卖了1.2万册。
书店不仅赚钱,还帮戴望舒走上文坛。施蛰存曾说:“他(指戴望舒)的诗集还送不进上海几家新文学书店的大门。第一是因为诗集的销路打不开,第二是因为作者的名声还不够。我们自办书店,印自己的作品,可以说是硬挤上文坛。”
靠《我的记忆》,戴望舒成了著名诗人,在书的扉页,特别用法语印上A Jeanne(给施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