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外艺术家的著名的格子
百老汇爵士乐彼埃·蒙德里安 (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後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後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荷兰画家。1872年3月7日生于阿默斯福特,1944年2月1日卒于美国纽约 。 早期大量作品风格介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之间。20年代初开始从事纯几何形的抽象创作,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原色红、蓝、黄及灰色。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净化,只有用抽象的形式,才能获得人类共同的精神表现。蒙德里安是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油画《百老汇爵士乐》。
蒙德里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敢于用艺术建构未来生活的人。他打破腊困了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绘画总在平面上进行。蒙德里安对每一个长度都通过绘画中习惯性的透视效果,去摆脱我们眼睛已习惯的深度的影响。每一条倾斜的线轮汪念对他来说都涉及了透视原理。在蒙德里安那里,空间在平面中是自我独立的。
·蒙德里安(1872—1944),生于荷兰中部的一座小城阿姆尔弗特(Amersfoort),后来到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在此期间, 蒙德里安接受了通神论,开如在绘画中体现和反映通理念。在通神论的影响下,蒙德里安先后尝试了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但最终他抛充了这些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新造型主义。作为抽象主义的代表画家,蒙德里安对抽象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进化”(evolution):灵魂的完善对下一个“轮回转世”(reincarnation)造成有益的影响,而属世和灵魂的失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为,“业”(karma,也称“羯磨”,佛教名词,称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为“业”、“业”产生后不会消失,将引起今世来世的因果报应)是统辖“轮回转世”的重要原则,是“进化”的本质特征。 这些在蒙德里安以花和女孩为题材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蒙德里安的作品除了呈现出“象征主义”特征外,他还尝试“新印象主义”的技法。在一系列以沙丘为题材的作品中,类似于“点彩派”的小色点被较大的色彩团块所取代。与其说“象征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在蒙德里安的艺术生涯中仅仅是昙花一现,居于浅尝辄止的地位,不如说它们和蒙德里安数十年孜孜以救的“新造型主义”一样,蕴涵在同一股强大的“潜流”中。
生平
[编辑] 启蒙青少年时期(1880年~1892年)蒙德里安生於荷兰中部的阿默斯福特, 百老汇爵士乐 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中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後,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餬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但是蒙德里安拥有教师资格之後,却未曾在教育界服务过。
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阿姆斯特丹时期(1907年陵碰~1912年)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
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著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徵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竖立自己的风格。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使得蒙德里安发现自己,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这项转变也改变了蒙德里安创作的方向,开启新造型主义的思考方向。
1911年~1914年立体主义的震撼1911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卡索和布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感受极大的震撼。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标。随後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并且加入了音乐性作品充满了节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脱离了立体派。
风格派1914年~1919年1914年回到荷兰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留在荷兰致力於「绘画中的新造型」,集结许多有志一同的朋友激汤出新造型主义。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风格」杂志让蒙德里安等画家发表创作理念。1918年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艺术将生命升华,他利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
关键的转变1919年~1938年在这一时期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此时期的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伦敦时期1938年~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德里安心情大受干扰,他的画失去了快乐的色彩节奏,由黑色线条贯穿画面,给人极度的忧郁感。这是他第五度转型。
纽约时期1940年~1944年生命中最後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
抽象
1、康定斯基
其艺术在强调“神秘的内在结构”,即在具体的物象之外,为内在情感的需要而寻觅对等图像的前提下,作品日趋抽象,于1910年率先创作了第一幅纯抽象画。此后,画中全然抽象的点、线和色,弃绝了客观对象来自和生活的内容,富有音乐韵律的构成给人一种奇异、悦目的感受。代表作为《和缓的跃动》等。
2、马勒维奇
1940年他在对整个色彩理论、形体的抽象组合和视、幻觉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逐渐360问答形成利用几何图形和相互掩映的色彩,产生颤动、变形图像的个人风格。代表作为《斑马》、《向马勒维奇致办缺敬》等。
3、蒙德里安
初受立体派影响,后律冲因夜干集与杜斯堡等发行刊物轻离上室宣企调《风格派》,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主张以几何形体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垂直线和水平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格子组成,反对用曲线,完全摒弃艺术上客观形象和生活内容。
4、波洛四齐克
1943年创作转向抽象艺术,并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及喷雾器作画,画面线条纵横曲扭,色彩变幻无常,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作品有《构图》、《机希题井情情烟尽会一号》和《条幅》等。
5、威廉·德·库宁
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作品有《女人与自行车》、《玛丽莲·梦露》、《两个女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