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发明物的创作背景

1934年,马格里特阅读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的一本名著《变形记》(1915年作),受到书中所述景象的启迪,绘成了这一幅《集体发明物》。马格里特爱画大海,又富幻想。画上这条半人半鱼与以往常被人幻想地描绘的“美人鱼”正好在形象上倒置了,不是上身氏宏数为美人,而是下身为女人形。他幽默地根据卡夫卡的小说描写,来一种突兀的转换,以表明它虽不是民间神话所常出现的样子,但也是一种幻想物。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权利,故画家怪诞地题名为《集体发明物》。由于他的艺术构思多变,人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马格里特曾在布莱敦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一种观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也可完全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
当西欧达达派处于困境时,1924年法国巴黎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这个名称最早由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奈尔提出来的。1917年,他把自己的剧本《蒂丽西亚的乳房》和迪亚捷列夫的芭蕾舞《炫示》称为“超现实主义”,后来又有罗马尼亚裔的法国诗人安德烈·布莱敦、艾吕雅等人在文学评论上大肆宣扬。布莱敦本是一名医生,还在巴黎心理与外科学院学医时,就崇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所表现的梦幻和潜意识,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现实,人在那个世界里才能摆脱一切约束,最率直地显示人的纯真。他主张超现实主义艺术就应表现这种“纯真”,它“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也可以“摆脱所有审美或道德的偏见”。
超现实主义运动共发表过三个“宣言”。1928年的《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一文,可算是美术上的“宣言”。其后的理论读物被接连地推出,如1932年出版的《连通器》,1937年创刊的超现实主义杂志《米诺托》(Minotaure;由诗人布莱敦主编),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布莱敦去美国,在那里与马塞尔·杜桑、恩斯特等画家联合办起了超现实主义杂志《 VVV》。战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火焰又在巴黎熊熊燃起,至1947年,组织了一次超现实主义国际性展览,声势很大。从20年代的阿普、恩斯特等人,到40年代的马格里特、米罗、萨尔瓦多·达利等,歼首超现实主义美术已延续了第二至第三代。比利时画家雷尼·马格里特,也是一绝宏位构思奇特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

在太原哪里可以买到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里特的画

山西晋宝斋艺术书店地处山西省太原市主干街道––迎泽大街,山西省省委对面,并与国际大厦、山西省电视台相毗邻。是艺术类较强的专业性书店

4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