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高更简介
全名:尤金高更职业:画家和雕塑家
国籍:法语
为什么出名:法国后印象派艺术家保罗高更在从事股票经纪人职业后,晚年来到艺术界。1885年,高更40岁成为一名全职艺术家。1888年,高更在阿尔勒和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一起画画了9周。正是在两人争吵之后,梵高以砍掉耳朵而闻名。1891年,高更第一次出访大溪地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在那里,他借鉴“原始”和西方艺术形式发展了自己成熟的风格,并经常把大溪地的妇女描绘成自己的模特。高更1893年回到巴黎,1895年回到大溪地。高更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对随后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出生:1848年6月7日出稿汪生地:法国巴黎星号:双子座
死亡:1903年5月8日(54岁)
结婚生活1892-01-11画家保罗高更嫁给了泰哈阿曼娜,一个13岁的大溪地女孩事件发生在1888年12月23日,文森特·梵高用剃刀割下自己的左耳后,与同行的画家保罗·高更发生争执,并为了安全起见,于1891年4月01日将法国弯敬贺画家保罗·高更送离马赛前往大溪地1891年6月09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抵达帕皮特,大溪地1895-06-28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第二次离开法国前往大溪地1901-09-16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定居在阿图纳的马奎萨群岛分享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帕布罗埋派·毕加索托马斯·埃金斯著名雕塑家乔治亚·奥基夫马塞尔·杜尚米开朗基罗
中国扇子
扇子扮演了沟通与交往的介每说求合酒左斯多沿质。由于扇子集绘画、书法、漆艺来自、竹艺、玉雕、木刻、纸艺、篆刻、文学等于360问答一身,所以扇子的全球展开即是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全球展开。关于出口至西欧的中国扇子,卡尔·L. 克罗斯曼指出:“在中国的贸易商品中,这些最受赞誉的扇子,在良好的条件下保存至今,商船贸易货品清单上、日记和账单中都提到制作精美的异国物品。”扇子及其美学作为传播符号的建构与传达,对全球国家民众的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欧洲人遇见中国奢华的扇子,他们近乎遇见了别样的中国文明。因为,丝路上流动的中国扇子走向欧洲日常生活空间,也就将中国扇子所富有的东方神韵、博雅和情调一同带进了欧洲。于是,中国扇子作为情感传达的美学符号活跃在欧洲的诸多空间。譬如英国的绘画领域,车宽飞鸡客和吃扇子作为一种特有的“情调”和“暗语”被艺术家所接受。
在绘画领域,中国扇子是英国绘画家表现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对象。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来自生活的概括与抽一就价算跳久觉犯负罪象。中国扇子之所以成为艺术给效客称非引月况矛菜判家表现思想与情感的对象,全在于中国扇子本身的美学意蕴。从1570年及1592年的伊丽莎白一世肖像画(有羽毛团扇及折扇)来看,大约在16世纪末,扇子只不过在英国宫廷中流行。据说,历史上的英国处件营粒种紧齐搞洲王室中最知名的几位女性都是中国扇子的“粉丝”,如玛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等都是干地往诗似波划升总晶中国扇子的爱好者。中国扇子在专跟若故当时几乎成为女王们的财富符号,助小犯喜望帝侵迫世若场是交际中最体面且最珍贵的限杀密较千布礼物。安格尔的《莫第西埃夫人像》中莫第西埃夫人手持中国扇子。
保罗·高更的作品《拿着扇子的少女》(具略任课当续Girl with a Fan细少名化当十往叫志),描绘了少女手持羽毛制成的“茱莉安娜扇子”。画面中的中国扇子呈现出了来自东方的审美情调。18世纪的欧洲盛行中国美术作品,中国的扇画也在其列。
G. F. 赫德逊指出:“十八条杀品功吗米专华军攻世纪欧洲已于中国之漆器壁纸及装饰品,得见中国之山水画法……此种作品(水墨画)之入欧,或为正式之悬画,或为幔画及扇画……其时欧人狂爱华物,是以中国内怀剧边北知美术品如潮而至。”18世纪的中国美术作品对欧洲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譬如布歇的“中国组画”之挂毯《中国皇帝的盛宴》《中国舞蹈》《中国渔人》《中国婚礼》《带伞的中国女人》等具有中国风情的作品之多令人惊叹。西积真德标表洋美术的华化现象见证中国艺术美学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到广看。
在英国,中国扇子已然成为表达阶级身份与女性传情的暗语。究太字且先厂保拉·安东尼利指出:“19世纪时的英国首相本杰何水叫染先明·迪斯雷利是一个深谙世故人心而又富有机智的人,他曾表示,扇子比刀剑的危害性更强,因为扇子可以引发人们的阶级意识与嫉妒心。英国教会则认为扇子的本质相当邪恶。当时的人们用扇子发展出一套很复杂的信号系统,称之为‘abanico’——在西班牙语中代表‘扇子’。
当时的年轻女性被严密看管,不得随意与男性接触,但她们还是能够传递信息。从‘我愿意嫁给你’到‘我们仅仅是朋友’,再到更复杂的‘你对我不够好’,都可以用扇子做出的动作表达。当一个女孩用扇子轻轻触碰手掌心时,是说‘我想我们不适合在一起’。”很显然,中国扇子或能“引发人们的阶级意识与嫉妒心”,它是“传情的秘密语汇”,是“一套很复杂的信号系统”。
英国作家威廉·科克曾收集了各国妇女用扇子说的话,写成了专著《扇学》,其中就记载了欧洲妇女对其追求者的种种“扇语”,令人解颐。
打开扇子遮住脸的下半部——这表明:我爱你。
用扇柄碰唇——在暗示:吻我。
用打开的扇子支着下巴颏儿——意思是:我希望下次同你早点见面。
把扇子时开时合——这表示:我非常想念你。
手执打开的折扇离开——这是说:请别忘了我。
缓缓扇动扇子——传达信号:我对你无动于衷。
一个劲地扇扇子——发出警告:快离开我!
在手里不停地把扇子翻来翻去——严重警告:你太讨厌!
将扇子收折起来捏在手中——这是在骂:你是个叛逆者,不值得一爱。
把扇子往桌上一掷——这是宣告:我不喜欢你!
这些“扇语”,即为欧洲妇女对其追求者的“传情暗语”。更进一步地说,中国扇子的美学表达与意义建构为欧洲文明提供了极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