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景的句子,意象意境的分析赏析?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 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的作品欣赏

透纳晚年的这幅作品躁动、新颖,所取的名字为画中的那种神秘又增添了一层含义,而这种神秘对他的早期观众来说已经是一个难解之谜。他公开的表述则是描绘那些实际上能观察到的东西:一艘汽船,处在潜在的危险之中,被困在风浪和雪雾的漩涡之中。桅杆后面闪耀的白光来自一道闪光,这是向其他人发出的警报,说明这艘船正处在困境。左边涌起的大浪让人惊恐万分,它高高盖过地平线,打破了任何可能的安全感,尽管如此,此画的标题仍然暗示着安全即将到来。
进一步理解困境始于第二句注解,透纳好像是用“作者”这一词来暗示自己。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是意味着自己就在他所描绘的那艘船上。而且,最终这就是《精灵号》吗?透纳似乎是希望让这幅绘画有一种亲历者的价值,从而这幅画具有合法地位。他的措辞暗示了作品具有记录性的地位,就像他的作品《议会大厦的焚毁》(至少是表面上)或《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尽管其实他并未目击后者这一事件。实际上,他附上的注解只是为表明他处于夜晚的风暴之中,而不是明确表示他就在海上。所以有可能他是在海港的护墙上看到了与风浪搏斗的汽船,这一结论与其他信息并不矛盾。事实上,比这幅画早一年创作的《海中的马尔盖特》似乎提供了马尔盖特风光中一艘汽船的特写细节。无论如何,这种合成的细节或许能在一幅离开奥斯坦德的水彩画中找到,在这幅画中,描绘了翻滚的波浪伴随着烟雾般的月光开始形成向心漩涡时的情景(李维夫人艺术画廊,港口阳光)。
此画标题所引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精灵号》的身份及其与哈里奇港东海岸的关系。虽然画中的汽船常被假定为是《精灵号》,但透纳自己介绍这个名字的时候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点,似乎更多的是依靠他的观众(或读者)去发觉一个熟悉的暗示。因此,《精灵号》并不必是汽船本身。但这并不妨碍学者去搜寻海运记录以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结果找到航行于多佛和法国海岸之间的一条《精灵号》。然而,查尔斯·宁尼斯把奇闻轶事和1840年11月间(那时透纳的朋友乔治·琼斯注意到他不在伦敦)持续多日的传奇风暴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解释。或许在许多灾难中最值得注意到一宗就是那艘被称为《仙女》号船的失踪,该船连同超过50人的全体船员一起不知去向,它在风暴发生码没的前一天离开哈里奇。很明显,名字并不相同,或许《仙女》使人想起莎士比亚剧本《暴风雨》中的那个精灵阿里尔。值得注意到是,当67岁的透纳要说出在1841年和1843年举办他他画展的威尼斯教堂名字时,他同样感到困难。此外,那场风暴在席卷了东海岸之后也袭击了马尔盖特,透纳可能真的在他习惯度假的地方也欣赏到了那场风暴。
1842年这幅画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时备受嘲讽。《雅典娜神庙》的那段著名讽刺写道: 这位先生已经在前几次,就选用奶油、巧克力、蛋黄、或葡萄干果冻来做画,——在这里他用了自己在厨房所能用到的一切东西。蒸气船在哪——港口在哪——哪个是信号——以及哪个作家在《精灵号》都是无法解答的问题。
但是,就罗斯毁旁金的评论而言,最为刺痛透纳的是那个把他的作品描述为“肥皂沫和白石灰”的评论。因为这已无从考证,也可能是罗斯金自己虚构了这个评论,来强化媒体对透纳的侮辱。罗斯金曾揣测,并声称透纳曾这样对一位看画展的客人说:我作画并不是为了要被理解,但我想展示这种场景的样子;我让水手们把我绑在桅杆上观察;我被绑了四个小时而不想下来,但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就要把它记录下来。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一定得喜欢它。
虽然透纳这段说明经常被引用,但它很明显是虚构的,回想起早期艺术家为证明自然之美而采用的尤利纤模橡西斯那种躲避塞壬或谣言的策略,如卢多尔夫·巴库兹(1630–1708)和克劳德·约瑟夫·弗内特(1714–1789),他们都捆绑在桅杆上。罗斯金的判断是可信的:这幅画是“表现海洋运动、薄雾和光线最为宏大的作品之一,即使对透纳来说,这也是从未有过的一幅杰作”。

2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