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导语:《月亮与六便士》里说的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的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篇一】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却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它畅销至今的原因。
书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了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金额最少的钱,象征着我们生活。
人生赢家总是能成功地将这两者结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尝试过去平衡月亮和六悄搜便士的关系——当然土豪富二代不在此讨论范畴。
所幸的是,今时今日,这两者之间已经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码已经进步成猫和狗之间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追寻自己的理想,又能够凭理想获得相应的收入。
简单跟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节吧,思特里克兰德是个百年难得的艺术天才,却从事着普通的白领工作: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
他已经成功让自己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并拥有一个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有米有房有车有娇妻有存款有二胎甚至还是龙凤款,可却突然像是魔鬼上身,抛妻弃子,连夜做滴滴顺风车去到巴黎,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画画梦想,并在屡屡碰壁后,决定离开文明的世界,去到一个荒岛里混迹余生。
荒谬的是,逝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认可(听到这,像不像我们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呢)。
另外,这儿还有个小插曲,在巴黎穷困潦倒到几乎要饿死的期间,思特里克兰德还不忘风流地勾搭了自己最好的而且还救了自己的朋友之爱妻,造成了对方的家破人亡(友妻殉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毛姆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恪守者,书本里大量的故事环节都有生活的原型,包括男一号,正是死备哀荣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见下图其作品),只是换了个国籍而已。
也就是说,还是印证了那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总的来说,作家毛姆的文字是偏向于叙述型,同时又不乏一定的幽默感(这一点的确能得,举例如下),其通过一种娓娓道启败历来的态度,去解剖那些引藏在人们内心的感情。
“我来同你谈谈您太太的事。”
“是吗?当您年纪再长几岁的时候,肯定就会懂得不该管别人的闲事了。如果你把头稍微往左转一转,你会看到那里有一扇门在这。
整部作品的结构非常严谨,用第三者的视觉娓娓道来,同时让故事围绕着某条线索串在一起,慢慢地引人入胜,最终形成了的一种强大的表达力。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最近许巍有一首歌非常火:生活不应该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呢?却是一直困扰着所有的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当然也包括思特里克兰德。
所幸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更加包容,包容每个人的梦,哪怕它偶尔不公平不正义还有些操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然后耐心地等风来。
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就算是年轻时候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关系,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太晚,只在于有没有这勇气去改变。
人到老年的陆游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晚,犹不能止。”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无法跟自己妥协。既然这样,既然我们早晚要追寻心中的那朵蓝莲花,那为何不早点出发呢?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最后,虽然跟本文主题无关,还是忍不住对类似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老婆那样的好姑娘(贤良淑德又出得厅堂的英国好媳妇)说上一句公道话:
如果你不够爱一个人,而他又是一个绝对的月亮主义者的话,请真的要放大眼睛(不是放大瞳孔),谨慎选郎,千万枯则别盲目乱嫁——因为你要么收获一个夏天的六便士满地的繁华,也有可能收获一个冬天的贫困寒冷的孤寂。
【篇二】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毛姆在中国的读者心目中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来过中国的欧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间,毛姆沿着长江流域一路旅行,写下游记若干,并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面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品本身带有的属性,展现了艺术攫人的力量,在文艺青年中口口相传。
简单来说,如果你要走上文艺之路,请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书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艺术的表达已经被反复谈论了很多次,这一次,我们来谈谈有趣,八卦一下这本书相关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没有交情?
虽然毛姆从来没有承认过,但是评论界一直公认《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进行的创作。书中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他和这名天才画家的故事,虽然毛姆在多本小说中应用了这一手法,但结合到原型这一说法,我们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没有可能是认识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迹也遍布全世界,也曾经长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高更出生于1848年,去世于1903年,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19世纪70-90年代。毛姆写出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国一家医院的学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艺圈声名鹊起是在1907年的几部戏剧;而1897年高更已经进入人生中的最后几年,在马克萨斯群岛上孤独地生活并于1903年去世。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两个人是没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
据说毛姆在周游南海群岛的.时候,在塔希提岛上发现了高更画的窗板,从而产生了灵感,从而才创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传记,而且毛姆也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原型是高更,因此这件事情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思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开高更的生平,对比《月亮和六便士》,会发现思特里克兰德和高更最大的几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他们都在中年时辞去工作并与家庭决裂然后从事绘画,他们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他们都是生前穷困潦倒而在死后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但是两个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国籍就不一样,思特里克兰德是英国人,辞职后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去了塔希提并且在那里重新结婚生子画画,到死也没有离开过,也没有再与外界联系,并从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更虽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他曾经带着在塔希提创作的画作回到巴黎办展,失败后重回塔希提,穷困潦倒下一度自杀,后来又去往马克萨斯群岛,并在那里去世。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在抛家弃子要去搞创作之前,似乎与文艺圈没有任何交集,也不热爱她妻子的那些文艺圈聚会,离家出走开始画画好像是突然间灵光一闪的样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怀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连毛姆也没有清楚地解释他这样做的动机,似乎仅仅是凭着艺术对于他灵魂深处的那种感召而依然走上这条道路。高更虽然做了类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许多,高更一开始就在做买画投资的交易,也是一名业余画家,混迹于印象派画家圈子,和毕沙罗的交情还不浅。在1883年辞职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之前,高更其实就已经小有名气,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还入选了巴黎沙龙,这可是相当高的认可了,所以高更最终决定辞职开始追求艺术,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只不过印象派当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画家也是一抓一大把,当画家基本就等同于生活没保障,应该是高更家人的极力反对导致了他与家庭的决裂。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性格异常怪癖,不爱跟人打交道,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轻易给人看,更不拿出去卖,似乎创作只是为了最纯粹的对艺术的终极追求;但是高更不是这样,那个年代的画家全都不是这样,虽然我们听说过很多不被当时的世人所认可的画家,但是他们都会努力地到处去推销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饿死,更何况他们还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会活动相当频繁,参加了印象派的几次画展,还办过个人画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坚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对象,只不过后来他的个人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印象派正式决裂之后,他才陷入了作品无人问津的境地,孤独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说高更的艺术人生有大气有大落,而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人生从来就没有起过。
综合上面的一些对比,可以看出毛姆只是截取了高更的人生经历中某一些桥段,并进行了极端化的处理,从而凸显艺术与世俗、灵魂与物质的矛盾。其实高更的人生故事更加精彩纷呈,而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如果掐去他在死后成为世人追捧的天才这个结局,有很多我们都叫不出名字的天才或者伪天才走着和他类似的道路,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所以有很多文艺青年看完《月亮和六便士》之后自动将高更对号入座,纷纷声称自己找到了理论支撑,抛弃一切、没头没脑地踏上了艺术之路,认为只要靠热爱就可以在艺术上做出成就,他们都忘记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他只是听从了灵魂的感召而画画,没有任何目的地,没有所谓的梦想。
除了高更还有谁?
《月亮和六便士》里面还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人物形象,那就是施特略夫,如果说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攫取于高更的生平的话,那么施特略夫的故事就是攫取于梵高的生平。
但是这个观点通常不被评论界所认可,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施特略夫是以梵高为原型的话,书中就不应该出现梵高的名字,但是书中有一处提到了梵高,而且施特略夫的很多情节和梵高有着非常大的出入。但是,如果你接受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只是截取了高更的部分人生经历的话,也会接受施特略夫的形象来源于梵高的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脍炙人口的梵高和高更的故事原版:1888年,梵高在他弟弟提奥的资助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建起一个黄色小屋,想要使其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高更当时已经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梵高非常欣赏的画家,他接受了梵高的邀请入驻。结果这个惺惺相惜的故事结局没有那么美好,时间一长,两个人在绘画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之后,高更决定离开梵高。据说梵高割掉一只耳朵就是为了挽留高更,也有一种说法是在争执中高更割了梵高的耳朵,还有一个说法是两个人争一个妓女,梵高把耳朵割下来送给了妓女。不管怎么说,两个好基友反目成仇,也让人很是唏嘘。
再看看书中的故事: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混得很惨,但是只有斯特略夫能够欣赏他的画,将他成为百年一见的天才并且处处帮助他。有一次斯特里克兰德生了重病差点挂掉,斯特略夫不顾妻子的强烈反对,把思特里克兰德接到自己家里养病。结果思特里克兰德病好了以后不仅占用了斯特略夫的画室,斯特略夫夫人还疯狂地迷恋上了他并甩掉了斯特略夫。斯特略夫为了爱,高尚地让出了妻子和房子,没想到思特里克兰德冷酷无情地又离开了斯特略夫夫人并导致了她的自杀,斯特略夫在多重打击之下决定回到老家过平静的生活。
这相爱相杀的桥段正是糅合了高更和梵高的故事,把妓女换成了斯特略夫夫人,梵高割耳朵换成了斯特略夫夫人自杀。此外还有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出斯特略夫的形象在借鉴梵高:比如斯特略夫也来自荷兰,比如斯特略夫能够一眼看出思特里克兰德画作的价值,说明他也是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的,比如斯特略夫自己的画也是风格独特,不被大众所认可。
即使如此,斯特略夫这个角色的出现只是为了增加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故事吗?不然。
斯特略夫代表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他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都是天才人物,都没有得到世俗的认可,斯特略夫从小就开始画画,并期望着能够在绘画这条路上做出成就,可是还没有来得及体现出价值,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之后,他没有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他选择回到家乡,过一种曾经没有设想过的平静的生活。
毛姆写道:“或迟或早,他会同一个朴实的荷兰女人结婚,我相信他会生活得很幸福的。想到他这一辈子还会画出多少幅蹩脚的图画来,我的脸上禁不住浮现出笑容。”
施特略夫是幸福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伟大的,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却都是值得赞颂的人生,前者是六便士,后者是月亮。我想,我或许是《月亮和六便士》告诉我们的。
【篇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朋友写的有关毛姆和黑塞之间的比较,从风格到技巧上都做了分析。事实上,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身份。黑塞骨子里是哲学家,尽管披着作家的外衣,但他的作品是深入而专注于“人类精神状况的出路”。而毛姆则是一个典型的作家,他只讲故事。
“作家更想去了解,而不是评判”。这是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自己的作家身份的概括。事实上,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毛姆写了四个人:艺术家、艺术欣赏者、女人以及他“自己”,一个作家。他在作品里观察别人,也在作品外观察自己。
其中,艺术家自然是以高更为原型的斯特里克兰德。他执着、疯狂而任性,同时还拥有极其危险的吸引力。在观察者“我”的眼中,他的第一次登场,作为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与爱好文学的妻子共同生活的场景,其实是意味着一种寻常生活轨迹的重现:
“这位无疑是无数夫妻平安一生的故事,是人世间生活的样本。”
而这种样本却让观察者“我”感到些许“不齿”:
“我认清了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也看到了它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
出现在作品开篇的这段话既表明了“我”的态度,同时也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扮演起“我”的角色——“我”的感受,其实是与读者的感受相仿的,而这感受同样来自于毛姆的引导——这大概就是毛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技巧所在。他为每一位读者都提供了一个视域宽广却舒适的“内场位置”,来观察故事里的碰撞与流离。
很快地,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便酝酿了第一次让人大跌眼镜的行为。他撇下了自己的妻子、职位和安稳的生活,只身一人去了法国。他声称自己要去学画,可众人难免要将他的出走和附近一位风流女郎的消失联系到一起。众人就是有这样的天赋,所有事情都会和风流韵事扯上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主角大概就是“性无能”了——倒也同样是可以被大众拿来说笑的事情。
在巴黎的斯特里克兰德遇见了一对夫妇,“在职艺术家”斯特罗伊夫和他的妻子布兰奇。斯特罗伊夫是个好人,他热爱艺术,懂得欣赏,但却苦于很难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品;而他的妻子则视为典型的居家太太。他们与斯特里克兰德发生交集,完全是出于斯特罗伊夫对艺术的本能欣赏;而布兰奇与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发生关系,则完全是来自于本能的驱使。对这个女人的刻画,同样是毛姆这部作品里的一大亮点——她与作品里的另一个女人,斯特里克兰德夫人的形象是统一而连贯的。她们同样容易惊慌失措,在平静之下隐藏着无助与容易绝望的哀恸。她们是本能的动物,因为本能而愉悦,并希望永远守住这愉悦,以至于最终走向崩溃——这看似疯狂,可是又有谁不是被本能驱使着呢?
在观察者“我”看来,斯特里克兰德先生的第二次令人大跌眼镜,完全使他成了一个“背德者”,但斯特罗伊夫是容忍了这一切的,因为他的角色是一位“欣赏者”。艺术的光环使他不能对这位攫取了自己全部生活的艺术家尝试复仇。这并不是某种悲剧性的体现,而恰恰可以成为艺术拯救人类的实例——复仇是原始性的行为,无用且无意义。
可是原始性在某些人身上是必要且核心的。他们是天才,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不可以被束缚,因为任何束缚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对美,对聆听与诠释天启的阻碍。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斯特里克兰德——高更先生,找到了一座可以施展自己原始本能的小岛,在这里,他的本能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困扰。在这里,斯特里克兰德终于找到了自己——不必有人知晓他是谁,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人让他重生,毕竟人类是人类,是那无比接近,却无从抵达天堂的生灵。人知道什么是美,尽管偶尔会因为切身利益而选择视而不见。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卓越的艺术家大多生前无名的原因——他太耀眼,灼伤了与他同时代的欣赏者——如斯特罗伊夫——的目光。而“斯特罗伊夫”对他的欣赏,又会因为他的“伤害”而被观察者当成是宽宏大度,进而无暇关注这张扬的美除了危险之外的意义。
我们如此喜爱《月亮与六便士》,是因为这个故事看似疯狂,实际上却十分圆满。毛姆为所有人都找到了他恰当的位置——有的人应当拥有平淡的幸福,有的人应当离群索居,而有的人则应当潜心观察生命的种种微妙。最关键的是,没有人会阻止月光清冷赤裸,也没有人不认得六分硬币——它渺小,但无比重要。
梵高作品简评
吴冠中对梵高作品简评
每当我向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达宪功今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来自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永难磨灭的印象,梵高,360问答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先看其画,《唐吉老父像》画的是胡髭拉茬的洋人,但我于此感到的却是故乡农村中父老大伯一样可亲的性格,那双劳动的粗壮大手曾摸过我们的小脑袋零,他决不会因你弄脏了他粗糙的旧外套或新草帽而生气。医生迦歇,是他守护了可怜的梵高短促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他瘦削,显得频裂析片想有些劳累憔悴,这位日热爱印象派绘画的医生是平民阶杨解天层中辛苦的勤务员,梵高笔下的迦歇,是耶稣!邮递员离运或夫清别专械武吧露林是梵高的知己,在阿尔的小酒店里他们促膝谈心直至深夜,梵高一幅又一幅地画他的肖像,他总是高昂着头,帽箍上夺目的“邮差”字样一笔不苟,他为自己奔走在小城市里给人们传送音信的职业而感到崇高。露林的妻子是保姆,梵高三关斗方先船至少画了她五幅肖像,几幅都以美丽的花朵围绕这位石类朴素的妇女,她不正处于人类幼苗的花朵之间吗!他一系列的自画像则等读完他的生命史后由读者自己去辨认吧!
梵高须转项整愿金想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比湖够福把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衡液唯部。印象派爱光,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音和色之间的契合关系。但他在自己洲界究斤持足毛表抓促《夜咖啡店》一画的自述中反对单纯做色彩的音乐师,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独庆率展异庆特的内心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引人堕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我从青少年学画时期起,一见梵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慢前创控强善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灵魂。形式美海房红方补映欢和意境美在梵高作品里得到了自然普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风景、静物中也如此。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汗牛充栋,但梵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透露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梵高不倦地画向日葵。当他说看介够洲色:“黄色何其美!”这不仅仅是画家感觉的反应,其间包含着宗教信仰的感情。对判立慢棉及液矿制模主英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光和热的象征。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古止世翻殖易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怀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一经被谁见过,它的形象便永远留在谁的记忆里,看过梵高的《向日葵》的人们,他们的深刻感觉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向日葵所混淆、冲淡!一把粗木椅子,坐垫是草扎的,屋里虽简陋,椅腿却可舒畅地伸展,那是爷爷坐过的吧!或者它就是老爷爷!椅上一只烟斗透露了咱们家生活的许多侧面!椅腿椅背是平凡的横与直的结构,草垫也是直线向心的线组织。你再观察吧,那朴素色彩间却变化多端,甚至可说是华丽动人!凡是体验过、留意过苦难生活、纯朴生活的人们,看到这画当会感到分外亲切,它令人恋念,落泪!
梵高热爱土地,他的大量风景画不是景致,不是旅行游记,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间,是母亲!他给弟弟提奥的信写道:“……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土地里去。我告诉你,将你种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中生长的草木埋盯,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麦田里……”他画铺满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大地的热浪、风中的飞鸟……他的画面所有的用笔都具运动倾向,表现了一切生命都在滚动,从天际的云到田垄的沟,从人家到篱笆,从麦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唤,在招手,甚至天在转,地在摇,都缘画家的心在燃烧。
梵高几乎不用平涂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变化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漩咐培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不用纯灰色,但他的鲜明色彩并不艳,是含灰性质的、沉着的。他的画面往往通体透明无渣滓,如同银光闪闪的色彩所画的西莱尼饭店,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深色和重色的运用可说惜墨如金。他善于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
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日方、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的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梵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梵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温桑·梵高,1853年3月30日诞生于荷兰格鲁脱·尚特脱。那里天空低沉,平原上布着笔直的运河。他的家是乡村里一座有许多窗户的古老房子。父亲是牧师,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少年温桑并不循规蹈矩,气质与周围的人不同,显得孤立。惟一与他感情融洽的是弟弟提奥。他不漂亮,当地人们老用好奇的眼光盯他,他回避。他的妹妹描述道:“他并不修长,偏横宽,因常低头的坏习惯而背微驼,棕红的头发剪得短短地,草帽遮着有些奇异的脸。这不是青年人的脸,额上已略现皱纹,总是沉思而锁眉,深深的小眼睛似乎时蓝时绿。内心不易被认识,外表又不可爱,有几分像怪人。”
他父母为这性格孤僻的长子的前途预感到忧虑。由叔父介绍,梵高被安顿到巴黎画商古比在海牙开设的分店中。商品是巴黎沙龙口味的油画及一些石版画,他包装和拆开画和书手脚很灵巧,出色地工作了三年。后来他被派到伦敦分店,利用周末也作画消遣,他那时喜欢的作品大都是由于画的主题,满足于一些图像,而自己的艺术灵感尚在沉睡中。他爱上了房东寡妇的女儿,人家捉弄他,最后才告诉他,她早已订婚了。他因而神经衰弱,在伦敦被辞退。靠朋友帮助,总算又在巴黎总店找到了工作。他批评主顾选画的眼光和口味,主顾可不原谅这荷兰乡下人的劝告。他并说:“商业是有组织的偷窃。”老板们很愤怒。此后他来往于巴黎、伦敦之间,职业使他厌倦,巴黎使他不感兴趣,他读圣经,彻底脱离了古比画店,其时二十三岁。
他到伦敦教法文,二十来个学生大都是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的儿童,穷苦的家长又都交不起学费。他改而从事宣道的职业,感到最迫切的事是宽慰世上受苦的人们,他决心要当牧师了。于是必须研究大学课程,首先要补文化基础课,他寄住到阿姆斯特丹当海军上将的叔父家里,顽强地钻研了十四个月。终于为学不成希腊文而失望,放弃了考试,决心以自己的方式传道。他离开阿姆斯特丹,到布鲁塞尔的福音学校。经三个月,人们不能给他明确的任务,但同意他可以自由身分冒着危险去矿区讲演。他在蒙斯一带的矿区工作了六个月,仿照最早基督徒的生活,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分给劳苦的人们,自己只穿一件旧军装外衣,衬衣是自己用包裹布做的,鞋呢?脚本身就是鞋。住处是个窝,直接睡在地上。他看护从矿里回来的工人,他们在地下劳动了十二小时后精疲力竭,或带着爆炸的伤残。他参与斑疹伤寒传染病院的工作。他宣教,但缺乏口才。他瘦下去,衰弱下去,但绝不肯半途而止。他的牧师父亲不了解这非凡的行径,赶来安慰他,安排他住到一家面包店里。委以宗教任务的上司被他那种过度的热忱吓怕了,找个藉口撤了他的职。
他宣称:“基督是最最伟大的艺术家。”他开始绘画,作了大量水彩和素描,都是矿工生活。宗教倾向和艺术倾向间展开了难以协调的斗争,经过多少波涛的翻腾,后者终于获胜了!他再度回到已移居艾登的父亲家,但接着又返回矿区去,赤脚流血,奔走在大路的赎罪者与流浪者之间,露宿于星星之下,遭受“绝望”的蹂躏!
梵高已二十八岁,他到布鲁塞尔和海牙研究博物馆里大师们的作品。使他感兴趣的不再是宗教的或传说故事的图画,他在伦勃朗的作品前停留很久很久,他奔向了艺术大道。然而不幸的情网又两次摧毁了他的安宁,一次是由于在父母家遇到了一位表姐;另一次,1882年初,他收留了一位被穷困损伤了道德和肉体的妇人及其孩子,和她一起生活了十八个月。梵高用她当模特儿,她饮酒,抽雪茄,而他自己却常挨饿。一幅名索劳的素描,画她绝望地蹲着,乳房萎垂,梵高在上面写了米歇勒(1798-1874年,法国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一句话:“世间如何只有一个被遗弃的妇人!”
梵高终于不停地绘画了,他用阴暗不透明的色彩画深远的天空,辽阔的土地,故乡低矮的房子。当时杜米埃对他起了极大的影响,因后者幽暗的低音调及所刻画的人与社会的面貌对他是亲切的。《吃土豆的人们》便是此时期的代表作。此后他以巨人的步伐高速前进,他只有六年可活了!他进了比利时盎凡尔斯美术学院,颜料在他画布上泛滥,直流到地上。教授吃惊地问:“你是谁?”他对着吼起来:“荷兰人温桑!”他即时被降到了素描班。他爱上了鲁本的画和日本浮世绘,在这样的影响下,解放了他的阴暗色调,他的调色板亮起来了。也由于研究了日本的线描富岳百图,他的线条也更准确、有力、风格化了。
他很快就不满足于盎凡尔斯了,1886年他决定到巴黎与弟弟提奥一同生活。以前他几乎只知道荷兰大师,至于法国画家,只知米勒、杜米埃、巴比松派及蒙底塞利,现在他看德拉克罗瓦,看印象派绘画,并直接认识了洛特来克、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莱及西涅克等新人,他受到了光、色和新技法和启示,修拉特别对他有影响。他用新眼光观察了。他很快离开了谷蒙的工作室,到大街上作画,到巴黎附近作画,他用春天鲜明的蓝与玫瑰色画小酒店,色调变得娇柔而透明。巴黎解放了他的官感情欲,只《轮转中的囚徒》一画唤起他往日的情思。
然而他决定要离开巴黎了!经济的原因之外,他主要不能停留在印象派画家们所追求的事物表面上,他不陶醉于光的幻变,他要投奔太阳。一天,在提奥桌上写下了惜别之言后,西方的夸父上路了!
1888年,梵高到了阿尔,在一家小旅店里租了一间房,下面是咖啡店。这里我们是熟悉的:狭窄的床和两把桌椅、咖啡店的球台和悬挂着三只太阳似的灯。他整日无休止地画起来:广场与街道、公园、落日、火车在远景中穿行的田野、花朵齐放的庭院、罐中的白玫瑰、筐里的柠檬、旧鞋、邮递员和保姆、海和船、一幅又一幅的自画像……他画,画,多少不朽的作品在这短短的岁月中源源诞生了!是可歌可泣的心灵的结晶,绝非寻常的图画!
他赞美南国的阿尔:“呵!盛夏美丽的太阳!它敲打着脑袋定将令人发疯。”他用黄色涂满墙壁,饰以六幅向日葵,他想在此创建“友人之家”,邀请画家们来共同创作。但应邀前来的只高更一人。他俩热烈讨论艺术问题,高更高傲的训人口吻使梵高不能容忍,梵高将一只玻璃杯扔向高更的脑袋,第二天又用剃刀威胁他,结果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急匆匆离开了阿尔,梵高进了疯人院。包着耳朵的自画像、病院庭院、病院室内等奇异美丽的作品诞生了!他的病情时好时坏,不稳定,便又转到几里以外的圣·来米的疯人收容所。在这里他画周围的一切:房屋与庭院、橄榄和杉树、医生和园丁……熟透了的作品,像鲜血,随着急迫的呼吸,从割裂了的血管中阵阵喷射出来!
终于,《法兰西水星报》发表了一篇颇理解他绘画的文章。而且提奥报告了一个难以相信的消息:梵高的一幅画卖掉了。
疯病又几次发作,他吞食颜料。提奥安排他到离巴黎不远的挝弗尔·庶·奥瓦士去请迦歇医生治疗。在这位好医生的友谊、爱护和关照中,他倾吐了最后一批作品:《奥瓦士两岸》、《广阔的麦田》、《麦田里的乌鸦》、《出名的小市政府》、二幅《迦歇像》、《在弹钢琴的迦歇小姐》……
1890年7月27日,他藉口打乌鸦借了手枪,到田野靠在一棵树干上将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胸膛,7月29日日出之前,他死了。他对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
***/viewthread.php?tid=594&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