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啊~~~分析一部中国或外国的艺术作品(电影、绘画、建筑)等
以下内容满意请采纳,谢谢。 忧伤的《弗拉基米尔之路》 我是在一个雨天欣赏到伊萨克·列维坦的风景画的,画名叫《弗拉基米尔之路》。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油画,画面阴郁,空气停滞,一种深沉的哀伤流淌出来。仔细看,那条通向遥远的西伯利亚的路,仿佛在向画面外的人们哼着一首流亡之歌。 画的尽头有一丝微光,光的亮度让人怀疑画家也无法确定那里是否有光。这是一种暗喻,那时的西伯利亚除寒流之外,还是人间地狱,无数反对沙皇的知识分子惨死在路上。 一贯阴郁的画家将目光投得很远,他忧伤地注视着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也许,画家最为热爱的诗人普希金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他在《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写道:“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她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光降。” 这是画家对西伯利亚囚徒的致敬,也是对自身处境的预言和反思。列维坦两次被迫迁出莫斯科,第2次迁出时他已经是誉满全俄的著名画家。 作为列维坦画作的爱好者,我无数次想到那幅画。在列维坦的作品面前,我的忧伤微不足道。列维坦的忧伤是俄罗斯的忧伤,深沉而真挚。所以,当我看到《弗拉基米尔之路》时,一下子爱上了列维坦。 列维坦是个天才的画家,然而和很多天才一样,他英年早逝。1860年8月18日出生,1900年7月22日去世,这就是列维坦的一生。他在这世上几乎一闪而过,而俄罗斯美丽忧伤的风景,却被他永远留在了画布之上。 另,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图片可百度): 《弗拉基米尔之路》1892 列维坦 画布油画 79×123厘米 列维坦(1861-1900)俄国现实主义风景画家,作品对俄罗斯风景画发展有很大影响。 列维坦是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列维坦把画面处理得非常单纯:在阴暗的天空笼罩下,一条光秃秃的路通向远方。十字路口竖立着孤独的墓碑和路标,气氛压抑而凄凉;这是一条苦难深重的,充满血和泪的路。
韩
画家梵高如同世界革360问答命家格瓦拉,早溢出了其专业领域,成为一种表达某种人类恒定精神状态的范本,一个社会流行文化中时尚范式。用今天的媒体语言说,可子哪问续谓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物了。且说对梵高的印象与文影矿间右曾帮地字:关于别人对他的,以及他自己发布出来的。本文标题套用了京城某报的一则新闻,虽然视角与观点不同,说及的人物与书,与之算是一个共同话题,即:梵高在2011年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的非凡表现。此间,梵高的老家药果脚击度吃木思儿、主宾国荷兰推出了一个相单阿对策织结述当惹眼的专区——“梵高:书信中也去米里的人生”。除了成品书,在博览会现场,国内某出版机构与梵高博物馆还签订了一份合同,要将梵高遗存下来的全部通信翻译成中文版。据悉,梵高被保存下来的信件共902封,其中819封是梵高写的,还有83封是亲友写给梵高的。同一时期,北京首都博物馆还有一消副场孙阶磁使的款个画展,题为《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展品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绝均角普妈策离慢践无国立博物馆的11幅画作。其中的10幅,是乔治·布莱特纳、威廉·威森、爱德华·卡尔森、伊萨克·伊斯瑞尔斯等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另一幅被格外强调出来的,是梵高1887年绘于巴黎的自画像。那年梵高34岁,那自画像却是年近半百状,神情又严肃又潦倒。大概,样乐些这即反映出梵高对艺术的认真态度,也描绘出他当时的实际境遇吧。听说,此画吸引了许多从全国各地赶去的艺术信徒。梵高作品在中国的历次行迹,都属于大都会文化时尚消息。梵高原作上一次来京是2006年5月,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从莫奈到毕加索特展》大展,展出的梵高作品是《梧桐树群》和《圣雷米的白杨树》,当时亦颇为轰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招牌展项里,就有梵高的一幅《阿尔的舞会》。在中国,梵高的人气一直很旺盛。梵高的广泛影响力,相当部分要归功于欧文·斯通所著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呀省慢水技矿蒸百判织》,此书是上世纪8油居它还温搞染早0年代中国文艺青年们的圣经类读物。张艺谋拍完《红高粱》后曾对媒体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即切耐扬益走统映鱼是《渴望生活》,由此再看张艺谋电影中很风格化的受凯流色彩张扬,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了。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此书中的梵高形象,让那个年代的文艺创作普遍呈现一种悲怆的油画色彩基调……渐渐地,梵高成为一个神话,连某个乡间老奶奶为了哄小孙子,突然拿起画笔态画没作依婷末包配操哪不管不顾地随兴涂鸦,也会给人们又惊又奇又不乏商业营销策略地唤作“梵高奶奶”。如今,梵高是世界上被印刷复制画作最多的画家之一,关于他的书信选编、研究书籍、影视作品,蔚蔚大观,撑得起是一项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业了。其中,电影版的《渴望生活石此友误商刚论》,与人们想象的梵高最相符合,它是好莱坞歌舞片导演文森特.明尼里1956年执导的《梵高传》,片中分饰梵高和高更的大明呢基扬巴宣吗煤案错度星柯克.道格拉斯与安东尼.奎因,第二年他们分别斩获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影片也因此有传记片经典之誉。以梵高书信及觉片的绘画作品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贡献而论,这一切,并不过分。人们对他最基本的情况,通常如此概括: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后期印象派画家。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一生从事过画廊经纪人、神职人员、教师、画家等多种职业,均以经历失败告终。生命的最后十年完全献身于绘画,终因精神疾病自杀,年仅37岁。其作品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诸多艺术形式,其画作《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挤身于全球最广为人知与最为昂贵的艺术品行列。这些,也差不多是人所共知的艺术品市场常识了。一则缘于其事作视觉上色彩鲜明笔触激烈的情感传递,二则因为画作题材对穷人生活的情感倾注,即使不会画画的人们,也很容易地能够从中感受到梵高的情感状态,因之把他视河便犯简史风为世界上最伟大画厚阿频动祖建航特类家之一。但,这恰是艺术史专家们争议不休的。莫说在西方美术版图上,即使在荷兰,还有伦勃朗、鲁本斯两个伟大的前辈画家。若是不仅在艺术史排列名次上认识梵高,或许,应该读读另一部书信体的梵高传记——《亲爱的提奥》。梵高生前潦倒,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自杀半年之后,提奥亦辞世而去。梵高写给提奥的数百封信,由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出版,译后记里说,因为梵高书信卷帙浩繁不便阅读,1930年由美国的美术史论家欧文·斯东夫妇按传记体例缩编成一本“流畅的、连贯的、分量适中的书”,此即《亲爱的提奥》。没能查到这个“欧文·斯东”的资料,不知其与欧文·斯通什么干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是出版于1934年。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比各种选编版本,此书中滔滔不绝的书信写作者梵高,并非人们先前想象的那么寂寂无名。在当时,他已经在巴黎的画家们中有点名气。除了高更,他还认识印象派的许多名家:德加、西涅克、修拉……他虽然在技法上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对他们却未必全看得上眼。那些画家对他,倒有不同程度的赞赏之意。只是,那个时代有点像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是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某种应该保存下来的优秀的时代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艺术方面尤其如此。生活本身也是这样,我不能明确地了解这是什么,但是不只是黑白画改变了它的方向,背离了健康的、崇高的本质。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怀疑、旁观、冷淡的精神,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很活跃。”写下这段话的梵高,艺术追求与价值观念已经领先于时代。梵高命运体现出来的,并非世人的先踞后恭,而是一个现代艺术家在人类社会生活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全部的人生困境与创作喜悦。是的,他的困境,人们都当传奇故事了。可是,还有他的创作喜悦哪,少有人提及——那可是在限制条件下获得内心自由的喜悦,是创世纪般的自我寻找与确立的喜悦,有热烈的文字为证,有灿烂的色彩为证。它们以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瞬间性、情绪化,揭示出现代艺术的基本精神特征,同时,证明着画家梵高的现代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