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張估價

“藝術這件事越來自來越說不清楚。藝術判斷的标準、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和市場價格随時都在調整。所以一張幾乎空白的畫,才會變得無從判斷。”
美術館保安載入藝術史
蘇富比拍賣行将于2014年11月11日在紐約拍賣羅伯特·雷曼的《無題》。這是幅124cm×124cm的油畫,厚厚的白色顔料塗滿正方形畫布,白色的表面依稀可見綠色和藍色的痕迹,拍賣行估價1500萬-2000萬美元(約9000萬-1.2億元人民币)。
近乎空白的油畫估出高價,輿論嘩然,有網友以此調侃北京的天氣:“看了幾張北京霧霾的照片,瞬間看懂了羅伯特·雷曼畫作的1.2億價值。”
創作了天價《無題》的羅伯特·雷曼其實有頗爲勵志的藝術生涯。雷曼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擔任保安,幹了七年。這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無題》作跑氧品。這幅估價過億的白色《無題》完成于1961年,雷務子便長那時,31歲的羅伯特·雷曼剛結束保安工作。
紐約MoMA收藏了28幅雷曼的作品,1993年還舉辦了羅伯特·雷曼回顧展。《紐約時報》撰文評價:“羅伯特·雷曼一直專注探索白色的多樣性——不同種類、不同色調的白色顔靜材犯貨苦其兩胞責料,塗抹在不同的白色表面。”“羅伯特·雷曼的藝術提醒我們,對于所有繪畫而言,最重要的是顔料、尺寸和顔色。”
羅伯特·雷曼作品此前的拍賣最高價,是8年前的另一幅白色繪畫,960萬美元。此次上拍的《你樂足組内歲直氣型食複無題》,是藏家1988年在360問答蘇富比拍得,當時成交價爲55萬美元。蘇樹滿複源容富比認爲雷曼的作品價值被低估,他們對再破紀錄有信心。
回顧當代藝術的拍賣紀錄,獨占鳌頭的恰恰是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紐約佳士得2012年5月8日的當代主題拍賣會上,馬克·羅斯科描繪日落景色的油畫《橙、紅、黃》以8688萬美元(約5.47億人民币)成交,創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格紀錄。
蘇富比10月17日在倫敦舉行的意大利藝術拍賣會上共有9件白色的作品,估價總計超過1500萬英鎊。藝術家盧齊歐·豐塔納是極少主張解随個查拉死義藝術的開創者,他的《Concetto s各流雨paziale attese》(空間概念,等待)是一塊用刀劃破的白色畫布,估價150萬-200萬英鎊。豐塔納在林想促右狀音散本次拍賣會上還有兩件畫布上分别劃了兩刀和十一刀的作品,兩刀估價55萬-75萬英鎊,十一刀估價220萬-280萬英鎊。
相比公衆面對《無題》的驚詫,藝術圈要理性平靜得多。藝術經言錢弱困功治膠文育家徐冰說:“我很喜歡上個翻段世紀中葉的抽象繪畫作品,筆觸的處理很有質感,很好含石誰證照明實裏術混額看。現在來看,這些作品和傳統的聯系日益顯現,也更有價值。”
藝術家張恩利表示:盾齊甲電錢千取有色“一件藝術品一旦超過一定價格,建航張行就會成爲一個事件。拍賣是買賣雙方的事,價格有人接受就沒問題,如果沒成交就隻是一個标價而已。克裏姆特的畫曾經創過拍賣紀錄,但真的值那麽多錢嗎?藝術品的價值和标價并沒有關系。”
攝影評論家顧铮指出了藝術品拍賣背後的複雜性:“市場拍賣時的競争氛圍、藝術家存世作品數量的多寡等複雜的因素決定了藝術品的價格,正常的價值是另外一回事。”
策展人、藝術評論家陸蓉之則說:“羅伯特·雷曼的《無題》是西方藝術史劃下符号的經典作品,(隻要是經典)即使它是個尿壺或大便也是如此。”
“恐怕我們必須接受”
比空白畫布更“離譜都嚴”的創作被收藏和賣出高價晶并心永打換的并不少見。1961年,意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制作了90個密封罐頭,标簽寫着“藝術家之屎”,聲稱裏面裝有藝術家的糞便,并根據當時的黃金牌價按重量标價。藝術家強調打開罐頭會破壞其藝術價值,很長一段時間裏,罐頭裝的到底是什麽,一直不爲人知。2007年,18号罐頭拍賣出12.4萬歐元,之後曼佐尼的合作者在報紙上透露,罐頭裏裝的都是石膏。
最爲著名的是馬塞爾·杜尚。杜尚善于将工業化的制造物隻做輕微的改動,或者幹脆原封不動就拿去展覽。1917年,杜尚交了6美元進場費,将他在商店買的男廁小便器匿名送到美國獨立藝術家展參展。他将陶瓷小便器倒置桌上,在底側寫上“R·穆特”——一家潔具設計公司,并将作品命名爲《泉》。這成爲現代藝術史上裏程碑式的事件。獨立藝術家協會會長當時對支持杜尚參展的收藏家沃爾特·阿倫斯伯格抱怨:“如果一個人把馬糞粘到畫布上,我們也必須接受?”阿倫斯伯格回答:“恐怕我們必須得接受。”
2006年,500名英國藝術界權威的藝術家、藝術品交易商、藝術批評家、博物館和美術館工作人員組成龐大的評審團,評選英國藝術界20世紀5件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作品。杜尚的《泉》獲得64%的評委選票,超過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和《格爾尼卡》,排在首位。
“藝術這個事越來越說不清楚,當代藝術不斷突破現有的概念和規則,給予的是已有知識範疇無法判斷的東西。藝術判斷的标準、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和市場價格随時都在調整。所以一張幾乎空白的畫,才會變得無從判斷。”徐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11年11月8日,藝術家安德烈斯·古斯基創作于1999年的作品《萊茵河Ⅱ》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得430萬美元,刷新了攝影作品拍賣紀錄,成爲史上最貴的照片。
《萊茵河Ⅱ》将合成圖像放大到巨型尺寸(238×387cm),照片裏的工業建築被作者用數碼手段移除,留下的是沉靜、憂郁的抽象畫面——道路、草地、灰色的河流和灰色的天空。古斯基表示,他關注的是萊茵河可能存在的當代景觀,在評論家眼中,古斯基試圖解釋人類生存狀态中那些謎一樣的互動元素。而公衆疑惑的是:一件“PS”過的數碼照片爲什麽能拍出天價?
顧铮解釋:“投資當代藝術和投資當代攝影是不同的。古斯基的《萊茵河Ⅱ》是在當代藝術範疇裏用攝影爲手段、按照當代藝術的觀念完成創作,和按下快門的傳統攝影很不一樣。《萊茵河Ⅱ》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先要沿着萊茵河一段段拍攝,然後在電腦上将多張照片拼接,就像繪畫一樣,但不是用畫筆,而是用光标在電腦上建構形态,對透視變形進行矯正。這是數碼時代的明室操作,如果放在膠片時代的暗房裏是無法完成的。”
顧铮将古斯基獨特的創作稱爲“攝影壁畫”。這樣的作品和波洛克等人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在外部形制上是一個類型,和當代藝術也有趨同傾向,譬如都趨向于大畫幅。“即使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作品,即使是看上去是幾乎空無一物的作品,體現的也是藝術家一生的創作經驗。”

介紹各詩人的代表作啊

想找誰的你告訴我 我也不知道你想知道誰 我隻能介紹兩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裏程碑…
李白( 701 — 762 )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号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先世于隋時因罪徙居中亞。白于武後長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托克馬克城),約五歲時,随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

李白 少年時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十五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歲以後,在蜀中漫遊,飽覽了四川的壯麗景色,接觸了社會生活,開闊了視野,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愛自由的性格,也種下了遊仙出世的消極思想的根苗。

開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歲的李白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爲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遊,曆兩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區,足迹踏遍近半個中國。這一時期的詩歌多描寫自然山水和漫遊生活,作品有《丁都護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越中覽古》《春夜洛城聞笛》等,風格已經成熟。

天寶元年 (742) ,四十二歲的李白由友人推薦,應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異常興奮,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别兒童入京》)這樣的詩句,以爲将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當時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縱情聲色,不理朝政,詩人“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志願無法實現,結果反被排擠,懷着失望與悲憤的心情離開了長安,結束了這前後不滿兩年的帝京生活。這一時期雖不長,但詩人接觸到宮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寫下了不少抨擊現實的詩歌,如《古風》的一部分,《行路難》《梁甫吟》等,這些詩,鞭撻了權貴,表現詩人不願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晌旅旁抗精神。

天寶三年 (744) 春,李白離開長安,懷着理想幻滅的痛苦與悲憤,開始了以梁園鎮皮(開封)爲中心的第二次漫遊,曆時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詩酒自适”(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但對國事仍然非常關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寶三年秋,在洛陽和汴州分别遇見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結伴同行,暢遊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隐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遊天姥吟留别》《将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天寶十四載 (755) ,安史亂起,李白懷着消除叛亂、恢複國家統一和安定的志願,參加了永王李璘的隊伍,不料永王和肅宗争奪帝位,肅宗消滅了李璘的隊伍,李白獲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宴橡),詩人含不白之冤,發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還。《朝發白帝城》一詩就記述了當時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歲的李白,聽說太尉李光弼率兵追擊史朝義,決定投軍,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奪壯士心,長籲别吳京”(《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别金陵崔侍禦十九韻》), 寶應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在政治上雖未能實現理想,但在詩歌創作中卻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繼承并發揚了自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把浪漫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達搏擊風雲,翼申所能的抱負和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詩人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态度,抨擊社會,鞭笞權貴。李白雖然不像杜甫那樣和人民有廣泛的接觸,但他對勞動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在《丁都護歌》中寫出了船工的血淚。在《秋浦歌》中寫了漁民、冶工的艱辛。在《妾薄命》《長幹行》《北風行》等詩中,寫出了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安史亂後,他發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蒼生竟何罪”(《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的慨歎,表達了自己“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歎,常爲大國憂”(《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的愛國憂民的悲憤心情。

他用大量的詩篇,歌詠祖國山河的壯美,寄托他愛國的深情。在詩人的筆下,險峻的蜀道,奇偉的群峰,奔騰的江河,飛瀉的瀑布,都顯得壯美動人。

無庸置疑,李白詩歌中也确有描寫求仙訪道、煉丹服藥以及宣揚人生如夢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須加以鑒别。

李白的詩縱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參雜。奇特的誇張,瑰麗的色彩,神話故事,轶聞傳說,熔鑄于詩篇中。然而他的詩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飾。構成其飄逸豪放、雄奇灑脫的藝術風格。他最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他的絕句被後人奉爲唐人絕句的典範。杜甫對李白極爲傾服,對他的詩歌曾給予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韻》)。

有 《李太白全集》 傳世,存詩 九百九十餘 首。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注》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王運熙的《李白研究》、王瑤的《李白》和複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的《李白詩選》可以參閱。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曆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抛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爲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态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裏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隻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複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陳列有曆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遊、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爲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内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曆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車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緻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着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爲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将自己的主觀感受隐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并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态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别善于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爲沉郁頓挫。這裏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的地方。

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