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条约油画赏析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2)课文摘录…

【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师:1856年10月,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再次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五千年文明古国再次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侵华罪行昭然若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不幸历史。二、讲授新课师:“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在这首诗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教师出示圆明园盛时局部图)师:哪位同学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历史呢?生1: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历经六代150年的营建。它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凿湖泊,堆积土山,再点缀些亭台楼榭,形成许多秀丽的景点。在这里人们可以观赏类似庐山飞流直下的瀑布.类似杭州西湖的波光水色.也可以领略神话传说中仙人出没的海岛官阙。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祖国的锦绣河山集中到一座园林里来。这是园林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生2:这还不算,能工巧匠们大胆吸收了外国建筑艺术,建造了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带中国风格的西洋楼。教师:这幅图片就是海晏堂。它虽为欧洲式的建筑物,但装饰的花纹却是中国传统的样式。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喷泉。(教师展示海晏堂的图片)生3:喷泉饰物十二生肖是用铜制作的,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遗失。近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元的高价,从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买回其中的牛头、猴头和虎头三件国宝。师:但这些都已被英法联军毁坏。1860年10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天。英军第一师接到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的命令,决定给中国皇帝一个永久的“教训”,实现了“汪达尔主义式的罪行”(意指毁坏文化艺术的行为),咆哮:“全园余物将立即予以荡平!”下令火烧圆明园。师:140多年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一片瓦砾。你们听听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报道:(教师出示: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旁白):“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已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旁白):“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师: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等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火烧一座圆明园,它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使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强取豪夺的方式占领。(教师出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示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割占的领土)师:我们可以把沙俄政府侵占的中国领土以顺口溜的形式加以记忆:“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湖(巴尔喀什湖)东南。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在中国抢占大片领土造成的后果是什么?生:……师:《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最有影响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它首先发生在什么地方?生4: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师:在什么地方正式建立政权?生5: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教师:太平军是怎样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生6:1860年,太平军逼近上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在青浦战役,李秀成率军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华尔也身中数弹。1862年的慈溪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师:1864年,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却被镇压下去了。这是为什么?生7: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正如列宁所说:“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生8: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生9: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和分裂,极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石达开率部出走四川大渡河就是例证。生10: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师: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得出一致意见后选出代表进行发言)生11: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生12: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生13: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侵略力量扩大。生14: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侵略时间增长。生15:第一次主要在沿海部分地区;第二次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侵略区域扩大。生16: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师:综上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更


噶尔丹搅局中俄边境博弈,草草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究竟便宜了谁吗?

01 噶尔丹横出一杠,康熙帝丧失先机中俄尼布楚谈判,从一开始就有噶尔丹的身影纠缠其中。原本在康熙二十五年,即公元1686年,清朝方面已经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萨战争的胜利,掌握了边界争端的优势,一贯强横的沙俄方面,也派出了戈洛文·费要多罗使团,主动找上门来,请求谈判。反映雅克萨战役的油画对此,康熙皇帝给中方谈判代表索额图定的基调就是,对俄国人扫地出门、毫不让步,谈不拢就继续打。旨意的原文如下:朕以为:尼布潮(即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孰料,就在1688年夏,正当使团北上谈判之际,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大举入侵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喀尔喀的土谢图汗和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溃败之下,不得不率众南逃,投奔了清朝。准噶尔古城遗址清廷使团的路线要穿越战区,眼见“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兵荒马乱,无法前进。康熙只好下令,全体折返回京,另行派人通知了沙俄方面,简述了使团中途受阻、无法成行的原因,总之就是一句话——我家里有事,咱下次再约。不得不说,一场优势十足的谈判,就这样被战乱耽搁,清朝方面在气势上,先短了三分。一个附带后果是,喀尔喀蒙古方面原本在北线防备沙俄的军事力量,全部撤出,消耗在了抵御噶尔丹攻势的西线,后又跟随土谢图汗南撤。当噶尔丹因为内乱而撤军后,原本就虎视眈眈的俄国人,迅速填补了这一大片区域的势力真空。俄方谈判代表戈洛文戈洛文乘虚而入,修筑工事、增设兵力,调运粮食和大炮,疯狂镇压当地蒙古牧民的反抗,强化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这都给日后的尼布楚谈判增加了筹码。到1689年年初,戈洛文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兴致勃勃地谈到,他们绑架了8名蒙古领主,收拢了“一千多帐篷”,扣押了他们的子女亲眷作为人质,强迫他们签订了条约表示“归顺”……当年夏天,双方在尼布楚重开谈判之际,当地抗俄斗争的火种大部分已被扑灭,戈洛文利用这个时间差,给自己打造出了“主场优势”。02 信息不对称,平等谈判也被动噶尔丹何方神圣?不得不说,此人身份显赫,能征善战,也不失为一代枭雄。噶尔丹出身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王族,幼年时在藏地修习佛法,深得西藏宗教领袖的赏识,史载:“特重嘎尔旦,所语密,虽大宝法王、二宝法王不得与闻”,换句话说,就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得菩提祖师的赏识,三更半夜引他来,传授七十二般变化。影视作品中的噶尔丹形象噶尔丹后被确定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温萨活佛的转世,取得了显赫的宗教地位。当他从西藏返回准噶尔部后,凭借王族和活佛的双重身份,加之过人的胆略和军事才能,南征北战,逐渐统一了漠西蒙古,还向南吞并回疆,向西侵夺哈萨克,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那时的准噶尔: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余城,乃习于战斗之国也。当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时,噶尔丹也虎视眈眈,瞄准了东土之地。当时,满清政府已基本收服漠南蒙古诸部,甚至出现了“满蒙一家”的局面,漠北蒙古却是若即若离,大致维持一种不太牢靠的宗藩关系。于是,先吞并漠北蒙古诸部,断大清右臂,再携众南下,逐鹿中原,成为噶尔丹的不二之选。漠西蒙古准噶尔、漠北蒙古喀尔喀与清帝国在这一过程中,噶尔丹确实和沙俄有所勾结,但如果说他和戈洛文战略协作,出兵助战,共同为尼布楚谈判造势,也与史实不符。事实很简单,噶尔丹突然东进,威胁清朝的同时,却也打乱了沙俄在喀尔喀蒙古鲸吞蚕食的节奏,侵占了一部分俄国势力范围。沙俄方面自然强烈不满,当即停止了对噶尔丹的军事援助。至于清朝这边,吃亏就吃在信息不对称,并不清楚此间过节,反而轻信了噶尔丹方面的虚张声势,错误的判断,准噶尔和沙俄沆瀣一气,一时难以应付。康熙皇帝高估了对手的实力,没有在第一时间支援喀尔喀的抗准斗争,反而退避三舍收缩自保,还阻止了蒙古阿拉善和硕特等部落,支援喀尔喀的军事行动。康熙帝坐像结果就是,喀尔喀方面独木难支,很快沦陷,清廷失去了一大块可以争取的势力范围和切实的抗俄屏障,紧急集结的大军,被牵制在漫长的内外蒙古边境上,处处守备,朝廷一方面消耗大量军费和粮饷,另一方面,还要安置蜂拥南下的大批喀尔喀难民,给噶尔丹接盘。在这个节点上重启划界谈判,对清朝来说,真不是好时机。03 你怕我也怕,草草来签约到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也就是1688年年底,眼见噶尔丹退兵而去,清廷这一次主动派人送信到雅克萨,提出与俄方恢复外交谈判。1689年初,戈洛文的使者来到北京,商定在自家“主场”:尼布楚要塞举行会谈。噶尔丹方面虽然退兵,却还张牙舞爪,叫嚣要康熙帝交出喀尔喀的土谢图汗和逃难的部众,清准战争呈一触即发之势。黑云压城城欲摧,康熙再也不能坚持最初对沙俄的强硬立场了,这一次,他给索额图划定的底线是:今以尼布潮(楚)为界,则鄂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边,眺望对面的俄罗斯不得不说,康熙皇帝虽然信息闭塞,头脑还是清晰的,知道沙俄一手要土地,还有一手要贸易,如果失了雅克萨再失尼布楚,那么非但寸土不得,贸易基地还没了,必定气急败坏不肯干休,于是选择做小幅让步,退到额尔古纳一线,也算有理有利有节。因此,索额图初见戈洛文时便狮子大开口,提出以勒拿河为界,其实也有点外交讹诈的意思。索额图最初的划界方案康熙索额图们不知道的是,沙俄方面,屁股坐的其实更不安稳,就在清朝和准噶尔剑拔弩张的时候,俄军正远征克里米亚,和奥斯曼土耳其打作一团,绝不愿再和清朝翻脸,两线作战;就在戈洛文和索额图唇枪舌剑之际,17岁的彼得一世,也正率领他的“少年军”,镇压了异母姐姐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后把索菲亚关进修道院,彼得才得以亲政,攘外必先安内,他哪顾得上万里之遥的东方大国?于是乎,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各有退让也各有所得,匆匆忙忙间,便签订了现在存世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会场情景模拟对比三十多年后,中俄划定中段边界的《恰克图条约》,这《尼布楚条约》简直粗疏简陋得令人发指。条约的文本有三种:拉丁文本、满文本和俄文本,因满清与沙俄都不通晓对方的语言,因此实际有双方代表签字盖章确认的,仅为拉丁文本,其他两种文本只作为文书交换所用。而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本,分别译成汉语后比对,措辞上又有不少出入之处。尼布楚条约的拉丁文本再如,《恰克图条约》的划界,更像是经过了精密测绘的近代勘界合约,引入了人工标志物,在边境线上详细标明了清朝的63个鄂博(又译作敖包,也就是作路标或界碑之用的石堆)和对应的卡伦(哨所),还对贸易往来、边界交往、出入境管理等等具体事务,作了明确规定。对比《尼布楚条约》那边,还是粗放的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标志物为分界线,条文也很粗放简短。当然,这并非是雍正比他爸康熙更细心,而是当年双方都着急签约,整个尼布楚谈判只进行了一轮,为期16天,经过了3次全体会议,就达成了协议。那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条约究竟便宜了谁呢?


4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