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有哪些風格

油畫風格基本爲傳統和現代兩種。

傳統油畫:文藝複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

現代油畫:後印象主義 立體主義 野獸主義 象征主義 抽象主義 表現主義 達達主義 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當代油畫象征主義

後現代藝術:抽象表現主義 照相寫實主義 波譜藝術 歐普藝術 行爲藝術 大地藝術 裝置藝術 展示藝術 偶然藝術

(後現代藝術不局限于繪畫)

有很多人問我們油畫(oil painting)是什麽樣的呢? 古代歐洲的畫家們在谙熟和熱衷于坦培拉繪畫技法的同時,漸漸發現了它的缺陷與不足,比如:顔色之間難以融合暈接,色彩不夠柔和光豔昌物,小筆多次排線過于費力,以及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易發黴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鑒于此,畫家們發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護畫面的辦法。而後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層畫面上做多層透明色罩染,後稱之爲上光術或釉染法,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種非坦培拉繪畫亦非油畫的技法。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繪畫。達·芬奇對油性顔料進行過多次研究運用,但技術不夠成熟,緻使許多作品沒能留存下來。
油畫的發明者是誰? 單純用油做繪畫媒劑,在拜占庭時代就有人試驗過。據記載,這種畫放在烈日下曝曬數月仍不會幹燥。1200年,僧侶西奧費爾·魯濟羅斯寫了有關油畫論文《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在這篇論文中,他介紹了亞麻仁油和阿拉伯樹脂的使用方法。13世紀末在英倫三島出現過類似油畫的繪畫。14世紀末,尼德蘭的兩位畫家凡 ·愛克兄弟(楊·凡·愛克及其兄胡伯特·凡·愛克)找到了一種簡便的用油溶化顔料作畫的方法,創作了純粹的油畫。美術史家雖不能斷定凡·愛克兄弟是油畫的發明者,但至少他們是在前人試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理想的以油脂爲主的繪畫媒劑配方。不少專家認爲他們最大的功績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樹脂,使行筆流暢、媒劑速幹。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的耐鍵液婚禮》一畫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壇畫》(現藏于比利時根特城的聖·巴馮教堂,由23幅畫組成。)被認爲是歐洲油畫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愛克兄弟發明的調油技術,據說是用一種“白布魯日光油”和亞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畫,用它們調和他在坦培拉繪畫中使用過的顔料,發現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認爲,“白布魯日光油”是精餾松節油,現在我們仍使用松節油稀釋油畫顔料。)意大利最早研究并掌握油畫技法的畫家安東奈洛·達·梅西納(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據說是在去尼德蘭了解到凡·愛克兄弟的油畫技法之後,回到威尼斯傳授油畫顔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畫作爲一個獨立的畫種在歐洲大陸流行開來。
幾百年來,經過各代畫家的繼承和創造,油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曆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着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油畫發展初期的曆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15世紀的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于對宗教的批判,有着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家爲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爲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複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别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準确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爲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體現出來亮咐。因而,古典油畫成爲經長期制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别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複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緻地呈現室内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 1個特别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并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顔料的多次複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爲曆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并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17世紀的一部分油畫強調了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打破了他之前油畫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他強化畫面上明暗的對比,往往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線耀眼。西班牙畫家el.格列柯将景物處理成處在斑駁的光影之下,他不是從明暗兩大體面,而是從間斷錯落的明暗分布進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間斷的連續變化,用筆凝重,色彩層面在擠壓中互相滲化,畫面給人撲朔迷離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與不安的氣氛。荷蘭畫家倫勃朗也把畫中的光感作爲表現人的精神狀态的一種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處在大塊暗部的籠罩中,唯表現神情的臉、手等重要部分顯出鮮明的亮度。他運用沉着的顔色在暗部多層薄塗,使暗部顯得深邃,畫亮部則用厚塗和畫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體量感。
同時期,筆觸的運用也被許多畫家側重探索。筆觸是帶有顔料的油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痕迹,早期油畫全幅各部分顔料層厚薄比較一緻,運筆力度均勻,幾乎不顯露出筆觸。17世紀的畫家注意到筆觸的運動受創作時心境和情感律動的驅使,畫家在作畫時能産生控制筆觸動勢的情感,筆觸的輕、重、緩、急和運動方向不僅使被塑造的形象顯出生動感,筆觸自身也具有藝術表現力。佛蘭德斯畫家p.p.魯本斯在衆多的巨幅作品中運用飽蘸稀薄明亮顔色的大筆塗繪,依照人物的形體運筆,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線的筆觸,造成了體态的強烈動勢和故事情節的戲劇性沖突。荷蘭畫家f.哈爾斯則運用輕快、靈活的筆觸描繪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動感,與他偏于表現豪邁、樂觀的人物相輔相成。另一個荷蘭畫家j.維米爾善于用珍珠般細碎的、圓潤的筆觸描繪處在室内的人物,使畫面産生甯靜、溫暖的氣氛。
油畫的發展在19世紀有了新的趨向,主要是油畫色彩的變革。英國畫家j.康斯特布爾最早直接用油畫在室外寫生,獲得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并置顔色,使之混合成較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的褐色調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補色——色輪兩極的顔色在并置時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強度的原理,是在後來被科學認識的,但康斯特布爾憑借對自然的觀察感性地獲得了補色原理,并在實踐中部分地運用。他的作品啓發了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義思想支配創作,根據當時的曆史事件創作大幅主題畫。他将補色關系更多地運用于創作的色彩表現,運用活躍的筆觸,在畫面的許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對比,增強了色彩的明亮度和華麗感,形成了震動當時畫壇的風格。法國巴比松畫派的許多畫家在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進行風景寫生,認識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色調對于體現時間、環境、氣氛,烘托藝術主題,構成畫面意境與情調的重大意義。他們大量的風景創作畫出了大自然風、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氣氛。
在此基礎上,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運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貢獻。他們吸收了光學和染色化學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決油畫的色彩問題。c.莫奈、a.西斯萊等畫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線變化給人的色彩瞬間印象,用細碎筆觸的厚塗法将對比色并置,他們認識到暗部或陰影并非黑色的濃淡變化,改變了用調和過的單一色彩畫暗部的傳統作法,在暗部和陰影部位也用色點并置。由于視覺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點在一定距離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傾向的色塊,并形成微妙的過渡。印象主義淡化了景物的體積感,強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線條形成空間距離感,而依據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間。印象主義的作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與生動,也表明色彩既有綜合的、也有純粹的表現力。
19世紀的歐洲油畫出現了有明确藝術主張的流派,雖主要體現在藝術主題和内容上,但油畫技法也相應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義注重油畫中物象造型的嚴謹與堅實感,符合古典傳統的造型法則;浪漫主義圍繞悲劇的主題,力求以色彩、筆觸因素和構圖中運動式線條創造畫中情節的緊張感;拉斐爾前派注重對畫中人物心理情緒的表達,較多畫面以青、紫、綠調子構成感傷的、靜寂的意境……。雖然近代油畫的面貌已經比較豐富,但都具有寫實的整體特征,它們共同表現爲:一幅油畫是藝術形式的統一體,色彩的主調統一着畫面各局部的顔色,局部色彩在過渡的漸變中互相形成和諧的關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塊;筆觸基本上是爲塑造形象而運用,顯露的程度有限,并統一在或曲長、或短促的某種有序傾向中;被描繪的物象統一在中心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視域同構的效果。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系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于解體。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爲藝術創造原則,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爲新的真實。藝術家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将油畫形式作爲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後的三位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油畫模式。v.凡高以疾急奔放的筆觸,使濃厚、明亮的色彩充滿強烈的力感,表現内心情緒的不安。p.高更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構成畫面,作品的空間與傳統的形式相違,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氣氛。p.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創造出畫面是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們的作品成爲油畫面貌劇變的标志。
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爲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例如:忽視色彩而主要作形體自由構造的立體主義;注重色彩強烈
狀态中均衡效果的野獸主義;通過色彩和筆觸的無序使用表現扭曲心理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的抽象主義;以及将顔料随意甩、潑、垂滴于畫布上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近百年來西方現代油畫流派紛繁,相繼更替,隻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爲造型媒介,藝
術家可以創造任意的油畫面貌。
随着藝術觀念的不斷擴大,導緻油畫材料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産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油畫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爲主要畫種的地位的趨勢。

中國當代油畫派的代表大師有哪幾位?

中國當代油畫派大師代表人物中我最尊敬的一位是姜宏光先生,他被尊爲綠色畫家,他的畫多以愛護動物爲主題,看起來十分生猛,還有些扭曲和變形,充滿着野性甚至是血性的力量,讓人的心靈感到震撼。

後印象主義與世界當代油畫的發展現狀的關系

後印象主義畫家偏律假興清雙端加餘激策曾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包括印象主義),不滿足于印象主來自義的法則,試圖另辟蹊徑,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藝術表現的本質。啓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360問答,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結節膠的孩沿四速章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後印象主義被稱爲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塞尚被稱爲“現代藝術之父”。
後印象主義者不喜歡印象主義畫家在描繪大自然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幻效果時,所采取的過于客觀的科學态度。他們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别于客觀物象,同時剛得施效而魯穩離值勢飽含着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塞尚認爲:“畫畫——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複制現實;它意味着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他而滑型脫壓願還訴最岩所關注的,是在畫中通過明晰的形,來組建嚴調算整有序的結構。凡高和高更則注于精神性與情感的表現,其作品滲透着某吧策畫奏身生席徑次種内在的表現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47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