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戏剧
表现主义戏剧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360问答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往往鬼魂与活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人物类型化,经常没有姓名和鲜能酒接毛停机段阿明的个性特征,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如“儿子”代夫缺令表变革的力量,“父亲”代表保守势力,父子矛盾象征新旧社会意识的矛盾台月序虽季。表现主义戏剧的语言避免对情感和情景作描绘性的分析,往往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因而剧中人的语言像电报似的短促而不连贯。同时也大量运用其他非语言的手段如灯光、音乐、舞剧、哑剧、假面等来补充并加强语言的效果。表现主义戏剧抨击和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模糊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它却不能揭示产生这些罪恶的真正根源,找不出占克服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也不能像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戏剧那样提供若干治疗社会弊病的药方,它只是号召精神上的“再生”,表现在绝望中奋起的乐观情绪。
表现主义文学的欧洲现状
1910年至1925年间是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最繁荣的时期。其时德国社会的屡次变革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为剧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灵感和题材。 恩斯特·托勒尔(1893-1939)生于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他曾担任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革命失败后被判处五年监禁。在被囚期间,托勒创作了第一部戏剧《转变》(1919)。全剧采用现实和梦境两个场景交织的方式叙事,表达反对战争、追求人性复归的观点。
1920年,托勒发表《群众与人》。该剧的主题是人性与暴力、个人与群众的矛盾冲突,也通过梦境和现实的交替来加强戏剧效果。其语言风格十分慷慨激昂,而且短促有力,被称为“电报式风格”。
托勒的戏剧的基本格调是反战激情和人道主义。托勒同情工人运动,却又反对暴力革命。他对后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语言而非情节上。托勒的戏剧通常缺少丰满的人物桥粗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情节,更多的是声嘶力竭的呼喊和辩论。 乔治·恺撒(1878-1945)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敏拦镇他的戏剧作风格比托勒温和,善于将表现主义的激情和传统的戏剧创作理论结合起来。其早期作品《从清晨到午夜》(1916)使他一举成名。该剧描述一个普通银行出纳员突然心血来潮,席卷了大批钞票潜逃后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和心理轨迹,最终表达“金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卑鄙龌龊的诈骗中最卑鄙的骗局”。
恺撒最著名的作品是《煤气》三部曲,其主旨是反对工业机械对人类的奴役,宣扬人性的复兴。
恺撒在理论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的戏剧经常通过身份变更来表示人的新生,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来揭示深层心理,设置梦景幻景以增强立体感,引进电影和声光效果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作品结构比其他表现主义剧作家严谨,语言风格也比较洗练。可以说,是恺撒衡如的出现才使德国表现主义戏剧赢得国际声誉。 这一时期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还包括捷克的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