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来自分析,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挥略离言概便金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值粒重范情形怕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年末19360问答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晚扬行德国。
从文艺理论上考察,德国的沃林格尔和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沃林格尔的著作《抽象与移情》(1908)、《哥特艺术的形式形式问题》(1912)和康定飞原具个掉风质斯基的著作《精神谐和的艺术》(1910),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理论文献。
19犯或升改孙固金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察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三十年代初,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临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作为表经端关获听房检跟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他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鬼魂奏鸣曲》,开创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站办士针留多么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占据了二十到三十年代的美国剧坛,被称为美国表现主义的领袖。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过试当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者也可以说,现革过铁映凯精大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他们信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培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在表现主观感受时,表现主义者既反对印象主义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又反对自然主义的照搬照抄生活现象的倾向,主张突破表现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这就是说,表现主义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探索的是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
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罪能拉海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表现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
所谓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学剧搞续轴待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怕宁进始生宜坐作并样待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太蛋落新得晶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财根响手还严达村马越旧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胜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
——————————————————————————–
象征主义是个啥
“象征主义”应该算得上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文学批评的流派了,从小时候做阅读理解到背诵分析古诗,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象征分析。
那么究竟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象征主义是什么呢?它是从哪些理论来的呢?
象征主义的兴起其实和浪漫主义文学弊和滚创作与直觉主义的哲学流派盛行是分不开的。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文学应该再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不需要修饰和理性的压抑,所以浪漫主义文学一般想象力丰富、语言奔放激烈。而没有任何一种体裁能比诗歌更能体现人内心的怪诞、无序、热烈追求美的感受了,所以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一般都是诗人,比如:雪莱、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假如说现实主义追求“模仿”,那么浪漫主义力求的就是“表现”。而当一个文学作品要以表现作者内心为目的时,它往往就会与“直觉”密不可分。
什么叫做直觉呢?克罗齐认为,直觉是一种直接的形象而理性主义所推崇的逻辑则是一种概念。人人都拥有直觉,只是有些人灵敏就会拥有更多的直觉,有些人迟钝就只能拥有少量的直觉。
而所谓的艺术家,就是将现实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某种印象后,内化为表现再以直觉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这就表示,直觉的艺术并不是片面和个人的,它拥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直觉的艺术,比如诗,它在向人们传达它的直觉时不可避免的必须用到“象征”(即意象的使用)。
意象可以引起某种人类共有的直租余觉的回忆,从而引发共鸣。而这种“共有回忆”与我们上次讲的“原型”有一定关系。
意象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瓦莱里认为,象征的意象具有超越现实局限的能力,也就是说意象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仅可以创造表达艺术,还可以创造读者、引发潜在的读者记忆。同时,为了巩固他的学说,他提出了“音乐化诗论”:当一首诗的语言使用意象且具有一定韵律时,它就会与读者(包括潜在的读者)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更有甚者,可能会将读者的思想引导至一个诗情世界,使读者的内心世界与诗情世界和谐地契合。
英国另一大诗人叶芝延续了这种观点。叶芝认为,所谓的“意象”不过是要连接现实与人的直觉,所以“意象”作为一种连接符号可以分为“玄想符号”与“隐喻符号”。“隐喻”既是一种保留能指但异化于约定俗成所指的同时又切合直觉的语言符号棚毁的新所指,叶芝觉得这是“意象符号”的基本作用。而所谓“玄想符号”则要更上一层楼:隐喻符号可以是单一的,但玄想符号必须是完整的。
另外叶芝重新定义了“音乐化语言”的功能,不同于瓦莱里与心灵合拍的理论,叶芝认为音韵的目的在于延长思考和感受的时间、提高人们想象力的敏感度。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直觉主义还是象征主义,几乎所有的文论家都要求直觉的“理性化和精确化”,这与一般认为的直觉和想象是无标准、大范围、天马行空的固有观念不同。
瓦莱里要求作家在创作时虽然要回溯记忆、提高精神、扩大想象,但是从纯粹观审状态中出来之后要对自己刚刚得到的感受(即直觉)进行沉思和辩证。叶芝又提出创作诗歌要结合理性和感性得到“微妙联想”,只有“微妙联想”才能引起感悟。
实际上,象征主义和直觉主义,以及后来发展的“意象论诗派”都是想要从意象和直觉上得到人类共有的一些本质,在各个诗人不同的感受和表达中找到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