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高更的代表作品

《裸体习作》
高更在1881年的“独立派”画家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完全独创一格的画“裸体习作”。一位评论家在评论这次展览会的文章里写道:“这幅画显示着一个当代画家无可争辩气质。在当代所有画过裸体的画家中间,还没有一个能够如此有力地表现生活的……栩栩如生……这整个身体,这耷拉在腿股部的略微隆起的腹部,多么真实。”
今天来看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结构是符合毕沙罗的印象主义明暗观念的。但它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腔调(譬如人体的皱纹、背部的变形),带有更剧烈的明暗调子的对比;还可看到不甚高明的素描,带有不合比例之处。这些不合常规橘伍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高更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另一方面也妨碍了整体的统一。裸体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内衣是粉红色和天蓝色;人体右边的衬布是绿色和蓝色;头发是蓝黑色;墙是紫色;墙上挂着的吉它是黑色和黄色;壁毯是黄白色及蓝色和红色的条纹。吉它和壁毯的质感表现得很完美;其余的东西则表现得不甚确切。色彩很大胆,也很强烈,但在细节上比在整体上成功。总之,这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不大考虑到调子的大胆的色彩家,一位对自己的纲领缺乏信心的素描家,一位没有很大活力的、争辩多于灵感的艺术家。
《布列塔尼的猪倌》
1888年“布列塔尼的猪倌”这幅画里用的是勾黑边的色彩平涂。这些平涂面是彼此对立的,为的是不依靠中间调子而表现出空间感。有些色彩画得很随便,不能反映现实:林子是紫色、橙黄和红色,山是紫褐色,石头是粉蓝色,房子是白色和蓝色,猪是黄色,放猪的孩子穿的是蓝色和紫色的衣服。总之,这幅画的整体在形和色上是统一的。它的独立自主性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即为了创造一个具有独立生命——艺术生命的客体,艺术家的视觉就会不符合现实的视觉,就要从后者中抽象出来。某些次要的细节还很像印象派,不过画面总的风格已是另外一种,即建立在新理论的基础上;高更将把这种风格发展下去,并且至死不渝。
他称这种风格为“釉彩派”和“综合法”。确实,这里一片片圆敬或颜色是像景泰蓝(Cloisons)那样平面分布的。这是走向平铺形象而不要像塞尚那样表现空间与体积的相互关系,避免写实的刻画而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的第一步。
《雅各与天使搏斗》
“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和“美丽的恩琪拉”,充分地、形象地说明了高更的象征主义范围与特点。前两幅画描写的是宗教题材——这在高更这一类人中是罕见的。
《雅各与天使搏斗》看来是一个基督教题材。实际上,画家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的“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细细鉴赏这幅画:一棵横向拦截的树干隔成两个画面。一个带翅膀的人(显然是天使)在同另一个人(雅各)拼力格斗,这是画面中的一个空间;在近景,三顶特大的白色帽子遮住了另一个空间。三顶白帽子是两个布列塔尼农妇的背影、加一个侧影,都在深色衣裙衬托下显得很强烈,它们构成了一个空间;在她们左边,一排跪着的妇女,按透视关系渐次缩小。在树干的下方有一头嬉戏的牛,尽管也很小,但它远近关系与同雅各搏斗的天使的远近,没有任何比例上的联系,因此它是第三个空间。这样,稿尺整体平涂的大面积空间,就有三个层次,即用三种透视体系并存的方法构思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个既靠色彩,也靠结构的非物质的空间。
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蓝、黑和白色组成的画面,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了,故史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Synthetism)。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的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黄色的基督》
油画《黄色的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女的形象虽显得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目了然。
画中,色彩统一的平面和围绕图象线条,体现出高更对于纯朴、简化意味的刻意追求,这与印象主义画风形成鲜明对比。此画反映出画家对于所绘对象的细致观察:农妇的服饰样式十分精确,画面的光是布列塔尼地方特有的冷光,田野中透出绿色、赫色及黄色的和谐。此外,那个十字架也是参照着阿旺桥附近教堂里的一件着色的基督受难木雕像所绘。然而,画家在这里已超越自然主义的观察,而追求情感的表现。他在其日记中写道: “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由可言,……他们只关注眼睛,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则漠不关心,从而落到了只是科学推理的境地。”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达,恰是高更的目标所在。虽然他根本不是一个农民,但他却要以他的画,传达他在布列顿的人们身上所发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及迷信色彩的淳朴与天真”。因而,他以简化的构图,使空间平面化,同时,使轮廊线变得粗重,并加强色彩的浓度,其目的,是要让画面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所作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朴实、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直接的视觉象征。
《美丽的恩琪拉》
在“美丽的恩琪拉”(图5)一画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调。这是一个美妇的肖像。画家在这个肖像上完全是按照色彩结构的要求确切地修酌着她的形——脸、手、衣服。玫瑰色、绿色和淡蓝色借助形象本身和背景上的蓝色和红色衬托出来;菩萨偶像上的金黄色和橙黄色使这些色彩显得更加多样。因此,这里的形是服从面的,这就可以使观者更好地欣赏那些纯色的区域。但是,画家虽然颇感兴趣于这个肖像本身,他却并不仅限于画一个一般的肖像;为了赋予肖像以一种超自然现象的色彩,他把肖像安置在一个虚幻的圆圈里;他在画的左侧,安上一尊模糊不清的佛像,暗示肖像本身所给人的印象也与这个偶像一样,同时也显示了画家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尊崇。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理性的价值,但是,甚至是在许多年过后的今天,艺术家的这一幻想仍然以其色彩的力量,以及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以其对神秘事物的活龙活现的造型表现而使观者迷惑。马拉美说高更的这句话颇可用于这幅画:“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的奥妙竞能容纳在这么鲜明的形式之中。”
《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1891年,高更创作的肖像画“塔希提的年轻姑娘”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爱塔希提妇女的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强烈的美,他喜欢她们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赏她们肌肤上的炙热而又丰富的色调。 他太为他的模特儿所陶醉了,以致他无法为了他的综合法而牺牲模特儿。因此,他以综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但决不搞综合。形象上没有丝毫抽象因素,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调子都充满着赞美和喜悦。高更那种绝望的、悲哀的调子,在这幅画上已全然消失。他在远离文明、远离首府巴比埃城的森林之中,重新获得了平静、人性和快乐。随着欢乐,他重又找到了准确的明暗对比调子和安稳的、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狂乱的色彩和谐。褐黄色的皮肤、蓝黑色的头发、青紫色的衣服(稍被几块玫瑰色和白色所间隔),展现在上半部为橙黄色,下半部为红色,散布着一些绿树叶的明亮的背景前面。甚至某些结构上、比例上、体积和光的表现上的缺陷,也竟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因为它们反映了表现手法的新鲜和生动,反映了艺术家创作的无拘无束。高更往后也创作了一些像这样美的作品,但比这更好的作品却从此未能再见。
《游魂》
高更认为“游魂”一画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这幅画的基础也是一个直接的生活经历。高更有一次离开自己的森林小屋到巴比埃城去,直到夜深才回来。“一动也不动的、赤裸裸的泰古拉俯身直卧在床上,她用恐惧而睁大的眼睛直瞪着我,好像认不出我似的……泰古拉的恐惧也感染了我。我觉得她那一对凝神的眼睛里仿佛放射着一道磷光。过去,我从没有见到过她这样美的样子;她的美从来没有这样动人过。”被单的黄色在这里把紫色的背景和橙黄色的人体以及蓝色的床罩连接起来。在我们眼前产生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充满着光彩的和谐,它使人感到仿佛就是那种被毛利部落的人们看作是游魂磷光在闪烁。遗憾的是,由于高更遵循了象征主义的原则,在画中引人了幽灵的形象。这个形象在这里非常不协调。它只能削弱色彩表现力所造成的效果。“这幅画的诞生史是给那些总要弄清一切为什么和因为什么的人而写下的。其实,这不过是一幅海边裸女习作。”这幅画上的裸体本身是很现实的,因此画中越少自然主义、越少离奇,她也才越比那些象征性、装饰性因素更鲜明突出,高更在为了他的象征主义而牺牲了真正的主题之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批判的意识,理解到归根结底对他个人(而不是对别人)来说,最重要的恰恰是一幅笼罩在迷信恐惧的光环里的裸体习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1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幅画,用他的话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 、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因此画面看起来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儿,没有画技,没有一般所谓的绘画规则。” 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这幅画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画中其他形象亦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这幅画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综合,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众所周知,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得自现实的印象抽理论领域的易位;因此,艺术作品同时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高更同印象派画家的差别就在于与现实相关的抽象在他的创作中所起的那种巨大的作用。起码如我们所见到的,这不仅是高更一人所具有的特点,在塞尚和修拉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使高更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抽象的特点:他的纯色、他的综合方法、线的装饰性和不要深度(第三度)他的这种手法,被他自己和文学家命名为象征主义(综合主义)的风格,同时也为高更一生的创作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我们朝拜玛利亚》
《我们朝拜马利亚》就是他在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一画前的构思性作品。那些在野外采摘水果的塔希提妇女,常在那里举行神秘的祈神活动。这幅画的构图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意境与现实的综合。左边的肩负孩子的母亲,穿着很鲜艳的红色塔帕裙,类似一幅实地写生的肖像画,右侧中景几个在祈神的半裸妇女,是来自爪哇寺院的带状浮雕。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神性。背景的色彩是那样斑驳绚丽,一切都没有透视感,色彩、形体都是平面的和富有装饰性的。它不存在太深奥的含义,也不值得观赏者去费神推敲。说它神秘,就在于收入画中的形象是一种综合的暗示。

马蒂斯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财划张序县路-卡多小镇。 马蒂斯先就学于味块正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Will来自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下,因个人兴趣与老师所360问答循的传统规律相左1892年转入象征主张生妈商态均简义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两年后、初露头角的马蒂斯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宣右错草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1896至1904年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九黑统行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毕养体司减环赵沙罗、高更、凡·高、西定意呼构补凯黑帝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20世纪初,他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蛋宁季运根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至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 “乱涂”之中显示出急限曾结境注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班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马蒂往广布道房鱼吗明府厚斯也在对形式进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子。遗富及终原只质统收顺半憾的是野兽派仅盛行了3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班棉同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1906年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底铁谓握切制买支州额约、莫斯科、伦敦、球培确刑航创连来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年起,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用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压了工纪抓怕块酒察敌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病皇观强财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成静谧和谐的画面,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马蒂斯由此获得“颜色与线条游戏家”的美誉。20年代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30年代,他的艺术达到巅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性格也与同时期画坛另一巨人毕加索迥然不同。二战期间,他俩都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参加过进步活动,但马蒂斯在其艺术中并未有任何体现,没有把绘画作为一种武器。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作品特征 由于受到后印象派的画家塞尚、高更、梵高、希涅克等人的影响,同时吸收日本艺术形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将颜色的作用发挥到极至,从1899年到1905年他的作品多采用了希涅克的点彩画派技巧。他的作品于1901年第一次参展,1904年第一次召开个人画展。1905年他到南方和安德烈·德朗一起工作,不时去兰色海岸,他这时的风格转变为平坦的画面,轮廓鲜明,不顾细节,色彩大胆,成为野兽派的领袖。当时野兽派包括德朗、哈奥·杜菲和莫里斯·弗拉曼克等人。1906年野兽派运动开始逐渐消失,但马蒂斯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在1906年到1917年之间创造了许多作品。他是年轻的毕加索的朋友,同时又是对手,他认为自己的画作是来自自然,而毕加索的是来自自己的想象。两个人都以女人和静物作为主要描绘对象,马蒂斯更倾向将描绘的对象放到真实的场景中。从1917年直到1954年去世,马蒂斯居住在兰色海岸尼斯的郊区,他的作品也变得放松和平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艺术界普遍的趋势,例如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和德朗回归传统也是一样。1930年以后,他的作品变得更为简单、大胆和严酷。1941年他得了癌症,手术后只能坐轮椅,但他没有停止工作,在助手的帮助下他设立了一个剪纸学校。目前他的绘画卖到1700万美元,2002年他的雕塑“裸体 I (黎明)”卖到920万美元,创了雕塑作品价值的新高。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代表作品 《绿色的线条》真人的脸上不可能有绿颜色的线,一半黄色一半橙色。这是马蒂斯当时所观察到的表现出内心情感的颜色,他在模特的脸上看到了这些颜色,他使用强烈的对比色来呈现出结实的体积。《奢华 宁静 快乐》这幅画运用了小点子,红和绿、黄和紫等互补色,虽然色彩完全脱离了真实感,但却有很强的表现力,人物的描画也是完全的轮廓而几乎没有透视立体。充分体现了现代绘画的特点:表达画家的主体感受。《开着的窗户》

马蒂斯说:“我绘画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种心境。”这扇打开的窗户,窗台上摆着几盆花和一些向上攀爬的藤蔓,窗外是大海,五彩的天空,海上停泊着也许是根本不存在的帆船。敞开的窗户,敞开的是一种心境。马蒂斯不是一直坚守野兽派不变的,当他见到高更的作品时,又一次震动了他,之后又接受到了非洲和阿拉伯风格的感染,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野兽时的那种狂野而是变得安静了许多。现代绘画的另一个标志是透视立体感彻底被打破,将三维的立体的绘画向二维转型,马蒂斯的绘画中显示得淋漓尽致,他的物体完全是平面的。比如:
这两幅一幅是表现音乐,一幅是表现舞蹈,一动一静,色彩全部使用平涂,没有一点立体效果。颜色简单到只有三种。马蒂斯的绘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他力图用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起装饰性效果。马蒂斯也走过立体派的路子。但后来又回归本色。他还创作过大量关于女人的作品。晚年时他通过剪纸效果的作品对自己简洁和装饰的风格进行了总结。最终回归到最自然纯粹的状态。

4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